家國七十年丨見證 鄭州通航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孫喜忠

2019-09-18     今報三門峽

【編者按】

2019年,將迎來新中國70歲生日。「家國七十年」其實就是每一個平凡人的七十年,在新時代里,每一個平凡人都值得謳歌。4月10日起,東方今報·猛獁新聞陸續推出大型重磅策劃《家國七十年·我的故事》三部曲,從「我」的故事說起,用「小故事」展現「大時代」,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題」,用「小人物」展現「大情懷」,用「我」的故事串起出彩河南的精彩篇章。

今天,《家國七十年·我的故事》三部曲之第二部《見證》系列推出第7篇《鄭州雙機場「飛天夢」》,我們把鏡頭對準鄭州第二機場的建設者——鄭州通航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孫喜忠,一起了解鄭州航展以及上街通航產業發展的背後故事。

鄭州通航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孫喜忠介紹上街機場情況

小時候的我們都曾有過一個「飛天夢」,或許曾經的夢想已經伴著我們人生的軌跡逐漸被我們所遺忘,但是對有些人來說,這個夢想卻影響著他的一生,也改變著他的人生軌跡,鄭州通航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孫喜忠便是如此。他雖然沒能成為一名飛行員飛上藍天,但他的「飛天夢」與上街機場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米方傑 通訊員 王曉寧/文圖

上世紀80年代,上街機場更像「曬穀場」「練車場」

在中國人的精神譜系裡,國家與家庭、社會與個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體。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以及一個地區的發展都與國家命運休戚相關,榮辱與共……

發出這句感慨的便是孫喜忠,上街通航產業近些年取得了快速發展,上街機場成為全國條件最好的通用機場之一,鄭州航展也成為鄭州乃至河南的亮麗名片,在孫喜忠看來,這與國家近些年一系列支持通航產業發展的政策是密不可分的。「其實在前些年,上街也曾嘗試去發展通航,但是各方面的限制條件太多,並沒有發展起來」。

1965年出生的孫喜忠是上街本地人,他的老家峽窩鎮距離上街機場直線距離約8公里,雖然從小就知道當地有一個機場,但直到1989年從河南農業大學畢業回到上街進入到上街區科協工作,他才有機會第一次走近這個在心中默默念了多年的上街機場。

「當時心中的落差還是很大的,與心中想像的機場完全不一樣,機場大但很是簡陋,只有一段水泥路跑道,兩邊就是莊稼地,」孫喜忠告訴記者,當時從上街市區去機場的路都還是土路,中間要經過成片的田野,遇到下雨天泥濘的道路根本沒法進去。彼時,在當地人看來,上街機場並不是起降飛機的,而是「曬穀場」和「練車場」。因為當時機場是開放的,沒有圍牆,在麥收和秋收時候,機場的跑道上儘是當地農民所曬的麥子和玉米。因為這裡有一條千餘米長的水泥跑道,上街當地人練車都是直接開著車來這兒,「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兒學開車,也是和朋友一起開車來這兒學的」。

雖然上街機場成了不少上街人眼中的「練車場」,但他心中卻對這個機場充滿著「敬畏」。據孫喜忠介紹,上街機場的建設比鄭州老機場要晚幾年時間,1958年,根據我省體育事業發展需要,經省政府批准征地1845畝建設上街機場,創建了我省唯一的航空運動訓練基地。1968年,根據中央軍委文件精神,由空軍空降兵第43師實行軍事接管。1974年擴建為「二級永備機場」。「這裡曾起降和停放過米-6、安-12、安-26、殲-5、殲-6等中大型飛機,為國防事業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據悉,直到1975年,上街機場才由河南省體委接收,並在此成立了河南省航空運動學校。

2007年之前,上街機場沒有太大的變化

從上街區科協到上街區原新安西路辦事處,再到工業路辦事處,以及後來的上街區裝備產業集聚區管委會,在近20年的時間裡,孫喜忠的工作崗位幾經調動,其工作內容多多少少都與上街機場有些許聯繫。

「其實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上街機場都沒有太大的變化。」孫喜忠告訴記者,上街機場屬於河南省航空運動學校,雖然有滑翔機、跳傘、航模等運動項目,但是上街機場卻並沒有太多的發展。

「上街區因鋁而興,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便有著『中國鋁都』的稱號,曾經被視為鄭州的『小香港』。」 孫喜忠坦言,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靠著鋁工業連續10多年位於全省各項經濟指標榜首的上街區便嘗試過依靠上街機場發展通航。

據孫喜忠回憶,大概在1998年,由上街區政府主導,依靠上街機場搞航空旅遊和飛行體驗,不僅成立了航空旅遊指揮部,還斥巨資購買了兩架直升機,但搞了一兩年便搞不下去了,而原因主要還是受政策的限制比較大,並且低空空域申報和審批方面較為嚴格。「空域管制此前一直是阻礙通航發展的第一大壁壘。」孫喜忠表示,以前上街在嘗試做航空旅遊的時候,申報飛行計劃往往得不到及時批覆,經常出現買完票之後卻飛不成。

孫喜忠介紹說,在2007年之前,鄭州上街機場都沒有太大的變化,基本上還是他第一次去時所看到的樣子,機場周邊還是村莊和農田,當地人練車依然是來機場的跑道上,附近村民去往上街城區也是直接穿機場而過。

國家鼓勵發展通航產業,給上街的騰飛插上了翅膀

直到2007年的時候,上街機場才建起了圍牆,實現了封閉管理。翌年,河南省航空運動學校也正式更名為河南省航空運動管理中心。

2008年起,整個世界經濟包括中國經濟都進入了一個深度調整期,作為傳統支柱產業的鋁產業也受到了極大衝擊,上街區和很多地方一樣,面臨著經濟轉型發展的問題。彼時,已經調至上街區裝備製造業管委會的孫喜忠對此感受深切,當時,上街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將目光再次聚焦到了上街機場,「擁有機場是上街區的獨特優勢,這是鄭州其他區所沒有的」。

讓孫喜忠感到興奮的是,在通航產業發展方面,當時國家在政策層面已經有了鬆動。2010年,上街區服務業集聚區管委會成立,孫喜忠任管委會主任,「當時的上街仍然是以重工業為主,服務業占比重較低,當時區里提出除了發展工業外,還要發展服務業,我們發展服務業將目標對準的便是通航產業。」

據介紹,當時河南提出全省每個縣區都要打造一個特色的省級商業街區,上街區的計劃便是以上街機場為核心打造通航特色商業區。「我們從河南工業大學請了一位教授,由其帶領團隊來做調研,並編制了上街區通航特色商業區的發展規劃。」

據悉,從2011年開始,國家相繼出台了多個政策,鼓勵發展通航產業。這讓上街區更加堅定了發展通航產業的信心,上街區以通航特色商業區為雛形,針對通航產業發展開始了更大的規劃,專門找了一家國際知名諮詢公司——德勤公司,圍繞通航,為上街區做了一個產業發展戰略規劃。

孫喜忠介紹說,2011年8月,鄭州市委、市政府搶抓低空空域開放的戰略機遇,以培育低空經濟新興戰略性產業為目標,提出了以上街機場為核心,建設鄭州通用航空試驗區的戰略構想。「鄭州通用航空試驗區概念規劃120平方公里,北到黃河、南到五雲山,核心區以上街機場為平台,規劃面積21.3平方公里。」自此,上街的騰飛插上了翅膀。

近些年來,隨著上街機場、鄭州通航產業的蓬勃發展,「鄭州航展」已成為國內影響力較大的航空盛會之一,在2018年鄭州航展期間,「明星公務機」波音737BBJ飛抵上街機場,這也是上街機場迎來的首架大型窄體客機,標誌著鄭州正式進入「雙機場」時代,而孫喜忠不僅是見證者,同時還是一名建設者。

「南有珠海、北有鄭州」,「鄭州航展」已成一塊金字招牌

2013年時,隨著機構合併改革,孫喜忠開始擔任上街區通航特色商業區管委會副主任,自此他的工作便與上街機場聯繫得更加緊密了。

自古以來,就有「要想富先修路」的說法。上街發展通航產業,孫喜忠首要做的也是「先修路」,從通航一路到通航七路,再到藍天路等,從2013年開始,經過1年多的努力,上街區完成了機場周邊路網建設,機場及周邊的各項基礎設施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現在通航試驗區的主要道路都是在當時修的,當時對機場的跑道也重新進行了整修,機場側凈空環境更加良好。」孫喜忠介紹說,也就是在這一年,上街機場取得了民航中南管理局頒發的機場使用許可證,飛行區等級為2B。

在對機場進行改造的同時,孫喜忠和同事們還在忙著另一件大事——籌辦首屆鄭州航展。「航展該如何辦,我們是一點兒經驗也沒有,」孫喜忠介紹說,為此他和同事們專門跑去參加了珠海航展進行取經。

最終通過努力,2014年9月12日,作為中原地區首屆專業通用航空展會——首屆鄭州航展開幕了,「不湊巧的是開幕式當天下起了雨,但仍有很多觀眾冒雨來參加活動。特技飛行隊在雨中為觀眾奉獻了一場精彩表演。」孫喜忠介紹,首屆鄭州航展期間,除了國際知名的特技飛行表演隊,還有眾多飛機製造商的100餘架飛機參展。

此次航展,上街區收穫滿滿,32個通航及有關項目成功簽約,簽約金額達251億元,得到省市領導、行業專家、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極大提升了鄭州通航試驗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為上街通航產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自2014年以來,上街共舉辦了四屆鄭州航展,共有32支特技飛行隊、95架特技飛機進行飛行表演,累計飛行時間689小時,起降1866架次;共展出各類航空器651架,參展參會企業共計908家,接待觀眾百餘萬人次。在上街區的傾力打造下,「鄭州航展」已成為國內影響力較大的航空盛會之一,「南有珠海、北有鄭州」的航空會展格局已初步形成。這塊金字招牌在推動國家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範區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鄭州乃至河南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鄭州市的國際形象愈發彰顯。

大力發展通航產業鏈 「鄭州1號」正式下線

「鄭州通航試驗區成立後,上街也在積極構建通用航空產業集群,以通航製造、通航運營、通航服務三大產業為重點,大力發展通用航空產業鏈。」孫喜忠介紹說,上街區先後在美國「飛來者大會」、公務機展和杜拜航展上舉行推介說明會,與「世界通用航空之都」美國威奇托市以及塞斯納、龐巴迪等國際知名通用航空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一大批通航企業陸續入駐通航試驗區。

2014年12月29日的上街,註定要載入河南通航發展歷史中,當天,由美景集團旗下通航板塊投資興建,位於鄭州通航試驗區內的鄭州嘯鷹航空產業有限公司,美國穆尼飛機「鄭州1號」正式下線。在孫喜忠看來,「鄭州1號」下線具備重要意義,這標誌著河南省的通航產業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填補了我省通用飛機製造的空白。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嘯鷹航空之後,入駐到鄭州通航試驗區的河南三和公司通過自主研發,相繼推出了新產品「太陽之鷹」自轉旋翼機、「天眼」復合翼垂直起降無人機、「S50小旋風」農林植保機等。鄭州海王公司完成了HW-1、HW-2兩款地效飛行器的研製,獲得國家專利32項。

「在通航運營方面,現已入駐通航運營及關聯企業60餘家,機隊規模達100架。河南藍翔、河南永翔、北京金都、河南元捷、上海金匯等通航公司,積極開展農林作業、航空培訓、應急救援、空中遊覽等運營業務,累計完成各類農林作業約3500萬畝、培訓飛行員100餘名;2018年完成飛行6000小時,科普教育10萬餘人。」孫喜忠介紹說,在通航服務方面,當地引進了中國氣象局人工增雨和科學試驗鄭州基地、通航科技創新創業綜合體、河南美之邦航空維修基地、國家航空科創研學基地、通航飛行服務站等一批項目,通航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

鄭州通航試驗區挺進國家隊 鄭州進入雙機場時代

據悉,2014年以來,上街區先後又投資4億元,對原有2000米跑道進行加寬蓋被;新修了停機坪、滑行道;建設了機場導航台、氣象觀測站;完善了機場內電力、排水、監控等配套設施;建設了15000平方米的機庫,15000平方米的上街機場綜合服務中心,機場面積由原來1780畝擴建為3300畝。據孫喜忠介紹,上街機場已經成為中國目前條件最好的通航機場,跑道長2000米、寬45米,機場飛行區等級為4C,可滿足波音737、空客A320等飛機的飛行要求。

尤其讓孫喜忠高興的是,2017年1月4日,鄭州通航試驗區獲批鄭州國家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範區,納入國家通航產業發展的大盤子,挺進了國家隊,這也為上街通航產業的發展插上了更寬更大的「翅膀」。

2018年4月26日上午,在2018年鄭州航展期間,「明星公務機」波音737BBJ飛抵上街機場,這也是上街機場迎來的首架大型窄體客機,在此次航展上,該飛機也是最為亮眼的展出機型。「這架飛機在上街機場的順利安全起降,標誌著鄭州第二機場初步建成。」孫喜忠介紹說,鄭州作為正在建設的國家中心城市,進入雙機場時代。

「今年7月,上街機場正式獲批了河南省首張A1類通用航空機場使用許可證。」這讓孫喜忠感到很是興奮,他告訴記者,A1證的獲得,意味著上街機場已成為最高級別的通用航空機場之一,可開展10座以上的航空器商業載客飛行活動。

機場的商業化啟用將為鄭州通航產業帶來跨越式的新發展。如今,進入鄭州市上街區,沿著通航六路向北走到盡頭,迎面就是正在建設中的「航站樓」,據孫喜忠介紹,和新鄭國際機場的航站樓相比,雖然個頭小了不少,但和全國同類的通航機場比起來,無論是建築面積、服務功能、科技配置等各方面,上街機場在建的這座航站樓都可以說是首屈一指。

「下一步我們將大力發展公務機,逐步把新鄭國際機場的公務機業務吸引過來。」孫喜忠透露,目前,已經和多家公務機運營公司達成了合作意向。

同時,孫喜忠告訴記者,目前上街機場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開航儀式,並將陸續開通數條省內外短途航線和空中旅遊線路,進一步擴大上街機場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吸引國內外知名通航企業落戶上街。「上街機場將與新鄭國際機場形成聯動,互為補充,整合鄭州地區航空資源,提升鄭州在全國的綜合交通樞紐地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vT1Wm0BJleJMoPMb1W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