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家庭里的孩子,是父母最熟悉的陌生人,你真的了解孩子嗎?

2019-11-22     媽媽充電屋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你不在我身邊,而是我們面對面,你卻看不見我心裡的傷。

01 即使不能陪伴孩子,也要給孩子留下愛的希望

張嘉佳在《雲邊有個小賣部》里的主人公劉十三,從小跟著外婆長大。他爸拿著家裡的錢跑了,他媽離家出走了,他小時候經常問外婆,媽媽去哪兒了。10歲以後就不再問了,但他的每一步行動,都是在找尋媽媽這個虛無縹緲的影子。

媽媽留給劉十三的信里寫著,聽外婆的話,別貪玩,努力學習,考清華考北大。去大城市工作,找一個愛你的女孩子結婚。劉十三很努力,他的小本本上寫滿了夢想,卻一個都沒實現,他沒考上清華北大,他在大城市混得亂七八糟,他愛的姑娘不愛他,回到雲邊鎮,他才開始活得像個人樣。

很多像劉十三這樣的留守兒童,沒有父母的陪伴,他們的童年是孤寂的。但他們心中依然有美好的想像,如果媽媽在就好了。劉十三在五年級時寫的作文就證明了這一點,「我找啊找,找到最完美的媽媽,她唯一的缺點,就是不在我身邊。」

劉十三的心裡有希望,他沒有失去愛的能力,在他遇到程霜,遇到小球球之後,他學會了去愛別人,也學會了接受愛,他的生活中依然可以充滿陽光。

如果不得已沒辦法陪在孩子身邊,一定要告訴孩子,你愛他。別讓物理的距離切斷了孩子對媽媽的愛和依戀。讓孩子知道,他是被愛著的,就相當於在孩子心裡種下希望的種子,遇到陽光,就會綻放

02 人在孩子身邊,心卻相隔天涯咫尺

帶孩子上輪滑課遇到一個愛哭的小男孩。課上到一半他從場地上下來去找他媽,剛叫了一聲媽,他媽就抬起頭衝著他說,「又不好好上課,趕緊回去,還沒下課呢。」小男孩嘴裡嘟囔著想張口說話,媽媽又說,「別找事啊,趕緊回去。」

小男孩轉身回到課堂,沒過五分鐘,哭著下來了。他媽站起身朝小男孩走了過去,邊走邊喊,「你又怎麼了?」孩子一直哭,哭得上氣不接下氣,他媽已經做好了戰鬥準備,袖子都擼起來了。低頭一看,孩子尿褲子了,剛才找他媽是想去洗手間,被吼回去了。

他媽一看尿褲子更生氣了,一邊拽著孩子往回走一邊數落他,「你都6歲了還尿褲子,丟不丟人?」孩子一直哭,媽媽一直說。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褲子濕了很不舒服,當著那麼多人的面尿褲子,還丟了面子,所以他哭了。媽媽也挺生氣,這麼大了大庭廣眾之下尿褲子,又丟人又麻煩,還得換衣服。媽媽和孩子都生氣,但這是不能避免的嗎?孩子第一次走向媽媽的時候,如果媽媽能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孩子又怎麼會忍不住尿褲子呢?

陪伴孩子,不是把孩子留在身邊就夠了。物理上的距離克服了,情感上卻天涯咫尺。跟孩子好好溝通,給孩子開口說話的機會,聽聽孩子想做什麼,別把自己當成判官,輕易給孩子的行為打標籤,讓孩子連辯解的機會都沒有。

03為孩子赴湯蹈火,卻不相信孩子說的話

杭州有個16歲的高中生小劉,跟父母說要退學,語氣很強硬,「沒什麼好說的,我就是不想上學了」。父母也很無奈,一向乖巧的孩子像變了個人,無奈求助精神科醫生。

在醫生面前,小劉袒露了心聲,說出了他在學校遭受室友霸凌的事兒,被室友毆打、謾罵,還被散布謠言。小劉跟老師同學都說過,跟父母也說過,但沒人相信他。無力改變現狀的小劉,厭學情緒越來越重,這才有了看醫生這一幕。

醫生耐心聽完小劉的傾訴,說了一句話讓小劉哭成了淚人,「你很不容易,那時候有人體諒你多好。」

那時候有人體諒你多好,誰來做體諒孩子的人?父母應該是最能體諒孩子的人,但體諒孩子對大部分家長來說太難了。因為在家長眼裡,孩子很多時候就是沒事找事,P大點的事兒都斤斤計較。被人推到了,玩具被搶走了,鞋子被踩髒了,被起了個綽號,忘帶作業了,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值得哭哭啼啼唧唧歪歪嗎?正是這樣的想法,讓孩子越來越不想跟大人傾訴了。

河南二年級的女孩,課間休息被兩個男孩按住胳膊,另一男孩往她眼睛裡塞紙片。醫生從女孩的眼睛裡取出幾十片紙片。校長是怎麼說的,他說,「沒有惡意」。如果這都不算惡意,那什麼才算?

一個7歲的女孩,被3個同學控制住,往眼睛裡塞紙片,她會有多疼,多害怕,就算眼睛沒大礙,心理不會留下陰影嗎?校長說沒有惡意,老師說同學間的玩笑而已,如果家長再說沒什麼大不了的,那孩子的信念就徹底坍塌了,我受到的傷害都不算什麼,我只能忍耐。

在《圓桌派》里,蔣方舟說,大人世界的比例跟小孩兒世界的比例是不一樣的。沒有紅領巾扣兩分,永遠有小孩兒因為沒戴紅領巾哭天搶地。大人覺得多大點事啊,但對小孩來說,就是天大的事兒。

孩子的事情,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不要讓孩子眼裡天大的事兒,成為我們口中的矯情和計較。孩子需要「矯情」,只有孩子足夠「矯情」,他才會知道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他才能更好的愛自己,這不也是我們期望的嗎?

04傷孩子最深的人,恰恰是最愛孩子的你

還記得上海那個跳橋的少年嗎?在2019年4月17日晚上10點左右,上海的盧浦大橋上,一輛白色小汽車打著雙閃突然停在車流之中,司機座上的女子下車,對著後排說了些什麼,然後上車了。幾秒之後,後排的男孩突然跑下車,迅速從橋上跳下去,女子緊跟著跑出來,卻沒有抓住男孩,女子坐地痛哭。

有網友評論說,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一言不合就尋思覓活。乍一聽很有道理,孩子就是脆弱,才會被媽媽說幾句就想不開。但別忘了,壓死駱駝的從來不是最後一根稻草。有首歌叫「我最深愛的人,傷我卻是最深」,對孩子來說,有能力傷害他最深的人,是他最深愛的父母。

父母對孩子寄予厚望,有的父母會嚴苛對待孩子,甚至用冷嘲熱諷,侮辱的方式跟孩子說話,以刺激孩子奮發圖強。

美國心理諮詢師蘇珊·福沃德在主持電台節目時接到過一個聽眾電話,這個聽眾說,「如果讓我在挨打和挨罵之間做出選擇,我一定會選擇挨打。因為挨打之後,傷痕都是看得見的,至少人們還會同情你。可是責罵會把人逼瘋,你卻看不見任何傷痕。沒有人會在意,和侮辱比起來,身體創傷的癒合可快多了。」

孩子不能打也不能罵,那還能管嗎?當然能管,管孩子的前提,是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在孩子眼裡,如果父母是值得信賴的,是愛他的,即使父母說的話孩子不願意聽,孩子也不會有太大的反叛心裡。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為基礎,父母管教孩子,孩子不會在乎父母說的對不對,他只會為了叛逆而叛逆。

教育孩子,要管住自己的嘴,你說的每一句話,對孩子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不要讓情緒控制了大腦,脫口說出傷害孩子的話。在《原生家庭》里,作者蘇珊·福沃德說過,孩子不懂得分辨玩笑和事實,取笑和威脅。當孩子聽到負面評價時,會讓這些評價進入潛意識,負面評價的內化,會損害孩子的正當自我認知,還會對生存方式及成就價值產生負面影響。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幸福快樂的長大,傾聽孩子的心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問題,我們才能跟孩子處在同一個頻道上,才能實現良好的溝通。別讓孩子成為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能聽懂孩子的話,能跟孩子在同一頻道對話,你就戰勝了大部分的家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uuCkm4BMH2_cNUgHBN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