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農業農村部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召開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現場會。會議充分總結肯定了改革開放及十八大以來我國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入分析水產養殖業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全面部署了當前和下一個階段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重點工作。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走進浙江湖州,了解當地漁業情況。
▌浙江湖州:以「兩山」理念為引領 全力打造現代漁業綠色發展標杆市
近年來,湖州堅持以「兩山」理念為引領,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目標,大力推進現代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2018年,全市漁業養殖面積57.8萬畝,總產量46.5萬噸,總產值超100億元,漁業總產值占全市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漁業已經成為農民持續增收的主渠道,產量、產值均位居全省淡水魚地區第一位。
聚力制度供給,構築漁業綠色發展戰略高地
堅持將漁業作為農業首位產業來抓,全面構建漁業綠色發展工作體系。
一是注重謀劃抓。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議多次研究漁業發展工作,出台《現代漁業綠色發展「2222」行動計劃》,全力打造2個服務平台、20個現代漁業示範園區、200個美麗漁場、2000個健康養殖示範戶。
二是優化政策抓。出台《支持漁業綠色發展十條政策意見》,成立總規模達4億元強農基金和鄉村振興基金,安排200畝建設用地指標,重點保障漁業綠色發展。
三是跟蹤推進抓。成立現代漁業綠色發展行動領導小組,將漁業綠色發展工作納入市政府年度重大事項和「鄉村振興」考核評價體系,對區縣和重點鄉鎮進行考核排名,持之以恆推動各項工作落細落實。
聚力平台優化,促進漁業綠色發展集聚集約
堅持「集聚、集約、集成」,全面調優區域布局、產業結構和要素配置。
一是抓產業平台。在全省率先完成縣域《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全力推進吳興、南潯、德清、長興等4個省級漁業轉型發展先行區建設、創建率列全省第一。
二是抓科研平台。強化與大院名校的合作,打造南太湖漁業科技創新平台等一批科技創新服務平台,建成「國家羅氏沼蝦遺傳育種中心」「農業部淡水漁業健康養殖重點實驗室」等漁業科技平台,一大批漁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得到加快推廣應用。
三是抓種業平台。以建設水產種業強市為目標,重點推進國家級羅氏沼蝦、清溪烏鱉等良種場基地建設,羅氏沼蝦、太湖白魚種業種苗占全國70%以上。總投資5億元的中國水產種業「矽谷」項目—浙江省水產種業公司落戶湖州德清。
聚力模式創新,推動漁業綠色發展提質增效
大力發展標準化生態高效養殖模式,推進漁業增效增收。
一是稻漁綜合養。探索推廣「稻-蝦」「稻-鱉」等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建成各類稻漁綜合種養基地、示範區9.2萬畝,實現畝均增收3000元以上,比傳統單一種植模式增加90%以上。
二是生態跑道養。推行池塘循環水跑道養魚等環境友好型養殖模式,建成養魚跑道300多條。如南潯區「跑道魚」產品實行訂單銷售,售價高於市場價格20%。
三是物聯智慧養。創新研發應用物聯網智能養魚模式,推廣運用漁業物聯網4909戶,養殖主體實現生產信息動態監測、設施裝備自動控制。
四是產業融合養。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擴寬漁業產業鏈增值空間,建成產值10億元以上的省級示範性漁業全產業鏈2條、全國休閒漁業示範基地1個、省級休閒漁業精品基地7個,休閒漁業年產值突破10億元。
聚力生態倒逼,提升漁業治理體系能力水平
始終堅持「治水倒逼促轉型、生態優先興漁業」,推動養殖尾水循環利用、達標排放,提升漁業水域生態環境。
一是完成治理全覆蓋。在全國率先開展全域推進水產養殖尾水治理工作,建成省級尾水治理示範點180個,占全省總量的36%,今年底前,全市將全面完成60萬畝治理任務。
二是自我加壓提標杆。制定《淡水池塘養殖尾水排放要求》等政策措施,提出比農業農村部更嚴的排放標準,形成「三池兩壩一渠一濕地」等高效治理模式。
三是落實責任管長效。明確「誰污染誰治理」「屬地管理」的主體責任,夯實市、區縣、鄉鎮、村四級網格化管理,創新水產養殖「塘長制」管理模式,開展全域尾水治理智能化監管,推動尾水科學治理和長效管控。
來源: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