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唐朝,盛產詩歌。在那個「詩情話意」蓬勃而出的朝代,動輒產生吸人眼球的千年金句,那是分分鐘的事兒。可以說,詩歌是唐朝的宣言書,許多精美絕倫的詩句,如一茬又一茬的莊稼,層出不窮,生生不息時,也帶來了許多著名詩人的扎堆出現。
如:初唐四傑——王勃、駱賓王、盧照鄰、楊炯,中後期的張九齡,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白居易、無稹、岑參、王昌齡、高適,李商隱,杜牧,「大曆十才子」,晚唐時期的「江東三羅」等等。
詩人名單有點長,好詩就更不用說了,一人幾首,數目都很可觀 ,何況這些人,一生寫作的詩作數量,都不是個位數字,僅入了《全唐詩》的,少者是五六七八首,多者是幾十首,合一起,那數量,可觀啊!上面提到的這些「名詩名句」的高產者,說是「著名詩人」,一點也不為過。
於是,我就經常在想,在唐朝這個詩情濃厚,詩意遍地流淌的朝代,一個農夫可能也會隨口吟出一兩句相當不錯的詩句來,但若想要冒個大泡,詩歌史上留個名,可能也有點困難。因為會寫詩的人太多了,而詩寫得好的人竟然也那麼多!
真好像現在自媒體時代,雖然人人都可發文寫稿,但是想要出產一篇達到百萬加的文章,還是很有難度的。
可是,在詩歌燦若星河的唐朝,有些人竟然就是以一首詩而揚名後世的。雖然他們可能寫過很多首詩。但成就其名的,就僅僅是一首詩!
這讓人倍感懸乎之餘,又多少有些令人欽佩!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張繼的《楓橋夜泊》,林升的《題臨安邸》……
天哪 ,這樣的名單竟然也很長!我服了,唐朝!唐朝的詩!唐朝的詩人!
在以一首詩而揚名後世的許多人中,有幾個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們雖然沒能像張若虛那樣「孤篇壓全唐」,卻完全達到了像張繼和林升一樣,以一首詩讓姑蘇寒山寺和杭州西湖名揚天下的程度,他們的詩要麼清新靚麗,真摯樸實,要麼成就了自己朝思暮想的愛情,要麼讓原來藉藉無名的黃鶴樓天下皆知,要麼感嘆世間的繁華轉瞬即逝,不如菊花叢中喝酒及時樂陶陶……
總之,詩文貴真情,他們就是以一首生動真摯的詩而贏得了身前生後名,為詩歌史上增添了動人的佳話之餘,也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首詩。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幾個以一首詩而揚名於世的「四崔」——崔顥、崔郊、崔護、崔曙。
02
崔顥,704年-754年,唐朝著名詩人,唐開元年間進士,官至太僕寺丞,員外郎,《全唐詩》存其詩四十二首,但他最為人們所熟悉的是那首《黃鶴樓》,據說李白到黃鶴樓準備賦詩,一看他的詩,擲筆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連最大腕的詩仙都不敢在此樓「畫蛇添足」了,誰還敢再揮筆?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前兩聯語如聯珠,氣韻連貫,讀來使人猶如行雲流水,有「手揮五弦,目送飛鴻」之感,確實很流暢,很自然!後兩聯呢,對仗工整,音律諧美,描摹景色,生動如畫。結尾獨具匠心,以「鄉關何處是」嘆問人生的終極歸宿,品格高遠,氣韻悠長。
嘖嘖,這景,這情,抒發得……
實在無可挑剔!
哎,把別人想說得都說完了,還有別人什麼事嗎?看來寫詩高手就是在規定的字數里表達出最多的感情。怪不得宋代詩評家嚴羽說其為七言律詩第一,而黃鶴樓也從此名揚天下。真想知道崔顥當時收廣告宣傳費了沒有啊?
03
唐憲宗元和年間,秀才崔郊客游姑母家。姑母有一丫鬟叫春紅,生得姿容秀麗,與崔郊互生情愫。崔郊的姑母迫於生計,把春紅賣給顯貴於頔(di)做丫鬟。但崔郊念念不忘,思慕不已。寒食節,春紅外出遊玩,與崔郊邂逅。崔郊百感交集,寫下了一首《贈婢》:
公子王孫逐後塵, 綠珠垂淚滴羅巾。
侯門一入深似海, 從此蕭郎是路人。
於頔偶爾讀到此詩,被崔郊真情感動,便把丫鬟春紅送給崔郊,此事一時傳為詩壇千古佳話。而這首詩也因為最後兩句而名傳千古。
值得一提的是,崔郊是「四崔」中唯一沒有中進士的人,可見,即便沒有考上「大學」,是「高中畢業」,但愛情催人靈感,同樣可以以一首動人的詩歌名揚後世。
哈哈,沒有考上大學,但邂逅了美好愛情的人,加油,努力啊!你還有出名的機會!
04
崔護(772 — 846年),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人,公元796年登第,仕途一帆風順,官到嶺南節度使。崔護出身於書香門第,就是著名的「博陵崔氏」望族,王維母親也是這個家族的。因為性格孤傲,他不喜歡結交很多朋友。
在唐貞元年的一個清明節,崔護獨自一人到長安城南郊遊。優美的景色讓他越走越遠,直到他感覺口渴至極才四處張望,想要找到人家討口水喝,終於在一片桃林深處,看見一戶人家。
崔護敲開了那戶農舍,出來一個清秀的女子。少女將他迎進屋中,給他泡茶。崔護看見桌上放著一首剛剛完成的詩箋,上面寫著:「素艷明寒雪,清香任曉風。可憐渾似我,零落此山中。」崔護看後,心中大為感嘆作者的才情。
正細細品味詩中之意時,少女的笑臉被乾淨素雅的衣裙和盛開的桃花,映襯得耀眼明媚。他不禁看呆了,與少女進行交談,知道了少女的名字叫絳娘(jiang)。
少女與桃花的畫面深深地印在了崔護的腦海中。
轉眼又是一年桃花盛開的日子,崔護懷著思念再次來到了當年的農舍。可是景色依舊,人卻不在了。小院的門用一把銅鎖鎖上了,崔護在附近轉悠,直到天黑也不見少女歸來,他悵然地在房門上給絳娘留下一首詩後離去。
《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回家後,崔護思念絳娘,茶飯不思,沒過幾天他又來到了小院,卻從小院中傳來了陣陣的哭聲, 原來,分別後,絳娘也一直思念著崔護,後來看見院門上的詩,覺得與崔護此生無緣了,因此一病不起,即將不久於人世。
崔護大驚,連忙跑到昏迷不醒的絳娘身邊,呼喊著她的名字。絳娘慢慢地甦醒了,崔護好生照顧她多日,待她痊癒,便迎娶了絳娘。
後來,絳娘殷勤持家,孝順公婆,和睦親鄰,在絳娘的佐助下,崔護為官清正,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
而那首詩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人生經歷,道出了千萬人都似曾有過的共同生活體驗,為詩人贏得了不朽的詩名,流傳千年,膾炙人口,成就了他在萬紫千紅的詩壇上占得一席之位!
05
崔曙(?—739年),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人 ,唐朝狀元、詩人。崔曙自幼失去雙親,備嘗人世艱難。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崔曙科舉考試,獲得進士第一名,又在殿試中作《奉試明堂火珠》詩,唐玄宗看後大為讚賞,取為狀元。
可惜,天妒英才,沒兩年,崔曙就病故了,只留下一個女兒,名叫「星星」,世人皆以為「曙後一星孤」是讖語。
生命雖然短暫,才華卻如星閃耀。他留下為數不多的詩中,尤以下面這首最為有名。
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容
作者:崔曙
漢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臨曙色開。
三晉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
關門令尹誰能識?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詩人重陽節登臨仙台,漢文帝築有一座高高的望仙台,這天登臨時曙色正要散開,三晉的雲山都向著北方,二陵的風雨從東邊過來,當年守關的令尹誰認識?河上公一去就不再回來,不如就近尋找彭澤宰,一起暢飲陶醉在菊花酒杯中。
這首詩寫景氣勢雄渾,酣暢淋漓,轉承流暢自然,既然功名利祿都是過眼雲煙,那麼就不必拚命走仕途了,不如沿著陶淵明的道路,採菊東籬下,飲酒自娛,就近邀友暢飲要比尋訪神仙暢快舒適。
「四崔」中,崔曙苦命短壽,雖只有這一首七律,卻足以使他揚名於世,可見詩文貴精,不貴多。
就像上面這四個以一首詩而揚名於世的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