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講鬼故事,一個愛罵觀眾,萬萬沒想到,諾貝爾文學獎能砸到他們頭上

2019-10-10     環球人物雜誌

不管多么小眾又冷門的作家,一旦搭上諾獎這班「順風車」,立馬不一樣了。

|作者:阿曄 咖喱


諾貝爾文學獎「雙黃蛋」來了!

當地時間10月10日,瑞典文學院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奧爾加·托卡爾丘克(Olga Tokarczuk),將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



2018年、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兩位獲獎者。


想必今年搞個「雙黃蛋」的原因大家心裡都清楚:2017年,評審諾貝爾文學獎的機構瑞典文學院的院士卡塔琳娜·弗羅斯滕松的攝影師丈夫捲入性侵醜聞,瑞典文學院陷入嚴重的信任危機,多名院士先後辭職抗議,致使2018年文學獎暫緩,推遲至2019年一同頒布。

但對於獲獎的這兩個人,大家還是很好奇,為什麼是他們?

儘管環環也一個獲獎者都沒猜對,但還是要說道說道:拿獎的人為啥能拿獎?對那些沒拿獎的小眾作家來說,為啥只要上了賠率榜就是穩賺不賠?


托卡爾丘克:

與鬼怪神靈為伍的女作家

托卡爾丘克在波蘭文學界的地位,堪稱「國寶級」,她曾兩度榮獲波蘭最高文學獎項「尼刻」文學獎,近年來更是多次「陪跑」諾獎,成為熱門候選人。

她生於1962年,畢業於華沙大學心理學系。她曾是榮格心理學的「信徒」,有在精神病醫院的工作經歷。

1987年,托卡爾丘克憑藉詩集《鏡子裡的城市》登上文壇。9年後,她出版了長篇小說《太古和其他的時間》,並因此獲得波蘭權威文學大獎「尼刻獎」。此後,她徹底放棄公職,專心從事文學創作。1999年,她的長篇《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再獲「尼刻獎」。


托卡爾丘克在文學創作方面最顯著的特點是——「玄幻」敘事。

心理學背景,再加上在精神病醫院工作的經歷,給了她非常大的創作靈感來源。因此,她的作品充滿了對神秘和未知的探索,善於構築神秘世界,用寓言、神話、夢境等超現實方式構建故事框架。甚至具有通靈天賦的各種鬼怪神靈,以及各種不受人類理性思維束縛的神秘思考,在她的小說中都有體現。

國內媒體曾用「神秘深邃的文學旅者」來形容她。

托卡爾丘克自己也曾表示:「寫小說對我而言,就是對人講神話故事,讓人在神話中走向成熟。」

目前,《太古和其他的時間》和《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兩部作品都已經有中文譯本。其中,《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講述了中世紀聖女庫梅爾尼斯的故事,就是一部充滿神話韻味的小說。





漢德克:

中國的世界誤會了我


2004年,耶利內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說:「漢德克比我更有資格獲獎。」15年後,漢德克終於也拿到了屬於他的諾貝爾文學獎。

漢德克被視作「德語文學活著的經典」,而許多中國讀者知道他,是因為那部驚世駭俗的劇本《罵觀眾》。




1966年,24歲的漢德克發表了這部反叛的「說話劇」,全劇沒有故事情節、沒有確定角色,沒有布景的舞台上只有4個無名無姓的「說話者」,他們近乎歇斯底里地「謾罵」觀眾,從頭至尾演繹著對傳統戲劇的否定。

這部劇瞬間引起轟動,孟京輝等熱衷實驗戲劇的中國導演也開始瘋狂追隨,同時也奠定了漢德克在中國讀者心中「叛逆先鋒作家」的印象。

去年,漢德克訪問中國時,被問到怎麼看鮑勃·迪倫獲諾貝爾文學獎。一開始他還「打太極」,稱「這是個危險的問題」。

但之後,這個「反叛者」還是沒忍住吐槽:「這是個巨大的錯誤!鮑勃·迪倫確實很偉大,但他的歌詞沒有音樂什麼都不是,諾獎評委的這個決定是在反對閱讀,甚至是對文學的侮辱。」

在那次訪問期間,他還貢獻了不少名場面:

公開對談時,主持人介紹提問的學者,漢德克脫口而出:「在中國竟然還有著名文學評論家這樣的職業?」

記者提問時,他不耐煩地正面懟:「為什麼?為什麼?哪有那麼多為什麼?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從不問為什麼?《帕西法爾》(德國中世紀騎士文學史詩)中,他只有一次問了別人為什麼,而他母親說,別問為什麼,拯救人才是最重要的。」




他的尖刻犀利似乎與生俱來。

正如他雖然反對文學直接干預政治,卻會以自己特立獨行的方式來表達鮮明的政治立場。

當西方主流媒體對南斯拉夫戰爭眾口一詞時,他卻挺身而出,支持飽受譴責的塞族,這使得他已經到手的海涅獎被撤銷,但漢德克不曾改變自己,仍然持續批判西方社會的戰爭觀;

米洛舍維奇(被海牙國際法庭判戰爭罪的前南斯拉夫總統)被囚時,漢德克親自去探監,2006年還參加了他的葬禮。即便在歐洲成為眾矢之的,漢德克依舊我行我素;

1999年北約空襲的日子裡,為了抗議德軍參與轟炸,他退回了1973年德國頒給他的畢希納文學獎……

以上種種,讓中國讀者更加堅信他是個「反叛先鋒」。

但漢德克從不承認自己反叛。去年的中國行中,見到中國讀者要把他塑造為他們心中反傳統的象徵,他甚至有些急了。他再三聲明,自己是一個很傳統的經典作家,甚至討厭叛逆。

「這個世界充滿了誤會。至少可以說,中國的世界誤會了我。」


小眾作家的瘋狂「諾獎時刻」

不管這些堪稱「意外」的得獎者看起來多麼「小眾」,小眾到此前博彩公司的預測賠率榜上幾乎未見兩人的名字,但不得不說,他們上榜就是贏家。

出於讀者群體和盈利的考慮,很多小眾又冷門的作家在國內並沒有什麼出版機會,一旦搭上諾獎這班「順風車」,立馬就不一樣了。

數據顯示,每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公布都會引起讀者對獲獎作家的極大關注,短時間內對該作家圖書銷量及知名度的促進作用非常顯著:

2013年得主艾麗絲·門羅和2014年得主派屈克·莫迪亞諾,其作品銷量分別增長近240倍和1500倍之多;

2015年,白俄羅斯作家、記者阿列克謝耶維奇獲獎後,不僅帶火了她的作品《車諾比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且衍生效應一直延續到今年,根據其作品改編的美劇《車諾比》在國內掀起一波追劇狂潮;


美劇《車諾比》海報


2016年,身為藝術家的鮑勃·迪倫獲獎後,與其相關的作品銷量在獎項公布後一個月內增長高達61倍,「鮑勃·迪倫」關鍵詞搜索量增長了30倍;

2017年,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獲諾貝爾文學獎,自當晚公布之後,其作品的銷量與前一天同時段相比增長253倍……

今晚,2019諾貝爾文學獎名單剛公布,兩位獲獎者的作品已經在各大圖書銷售平台掀起一波營銷熱潮。


京東上漢德克的作品已經開始預訂。


其實,諾獎之所以在今天還能成為轟動性的話題,原因就在於它的世界性。它不局限於某個語種或體裁,任何小語種的作品都有向世界展示的機會。

不管諾貝爾文學獎對於文學本身還能有什麼意義,對於國內讀者來說,能讓我們得以在書架上接觸到與眾不同的寫作風格,擴展大眾的視野,這就是它存在的最積極的作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mQ9tm0BMH2_cNUgRYL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