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視劇《大秦賦》熱播讓許多人對秦國及秦朝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今天夜讀史書就借這個話題來與各位聊聊歷史上的李斯是怎樣一個人。
《大秦賦》中的李斯足智多謀,即便在他還是一個小小郎官的時候,就幾乎能洞察朝野內外的所有大事,每次為秦王嬴政出主意都能直接切中要害。歷史上的李斯當然也是一位極有能力的人物,可是與《大秦賦》中的「李斯」還是有很大不同。
李斯是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蘆崗鄉李斯樓村)人,早年在郡中擔任小吏,是個有正式編制的楚國基層公務員。一日,李斯在吏舍廁所中看到裡面的老鼠個頭瘦小,全身髒兮兮,一聽到有人靠近就急忙逃命。幾天後,李斯因工作需要來到糧倉,他發現糧倉里的老鼠個頭很大,毛色光滑,而且糧倉平時都沒有人,所以糧倉中老鼠也不像廁所中的老鼠那樣需一直提心弔膽。同樣都是老鼠,卻因所處環境不同而有完全不一樣的境遇,此事給李斯帶來了很大的啟發,他感嘆的說道:「人之賢不消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沒過多久,李斯就放棄了楚國的公務員工作,拜入到大思想家荀子門下,開始學習帝王之術。李斯本來就是個極聰明的人,再加上有名師指導,學業自然突飛猛進。
經過一段時間刻苦鑽研,李斯學有所成。雖然他身為楚人,但當年廁中鼠和倉中鼠的不同境遇給他留下了極深刻印象,他認為楚王不足以成事,而山東六國(除秦國以外的韓、趙、魏、齊、楚、燕六國都在崤山以東)皆弱,唯秦王有吞併天下的實力和志向。於是李斯向恩師荀子辭別,隻身跑到秦國謀職。
李斯初到秦國正好趕上了秦莊襄王病逝,莊襄王之子嬴政繼承王位。當時嬴政剛滿13歲,還屬於未成年人,所以軍國大事主要由相邦呂不韋主持。李斯是個聰明人,自然明白打工首先要跟對人的道理。當時秦國大權都在呂不韋手中,李斯當然先是跑到相邦門下求職。呂不韋的相人之術是一流水平,他一見李斯就知道此人是個大才,於是他就將李斯作為門客留在相府中。
在考察了一段時間後,呂不韋確信自己沒看錯人,於是他任命李斯為郎,在秦王宮中任職。
在《大秦賦》中,李斯擔任郎後就天天手持長戟在宮中站崗值宿,所以郎官給人的感覺像是宮廷安保人員。可事實上,郎官裡面還細分好幾個工種,除了專業負責護衛工作的郎以外,還有專門作為帝王顧問及秘書的郎,考慮到李斯的業務能力,他應該是屬於後者。
李斯在任郎官期間向秦王嬴政進諫了一番關於「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慷慨言辭,聽得少年嬴政心潮澎湃,於是被晉升為長史,後又拜為客卿。
在《大秦賦》中,李斯擔任長史和客卿期間成為嬴政的心腹之臣,為幫助嬴政親政立下了汗馬功勞。可在史書中,李斯在這個階段並沒什麼突出貢獻,至於呂不韋倒台更是與李斯沒半毛錢關係。
公元前237年,秦國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相邦呂不韋被免職,二是水工鄭國被發現是韓國細作。呂不韋和鄭國皆不是秦人,由此引發了秦國宗室大臣要求驅趕非秦籍官員事件,李斯是楚人,職務又是客卿,自然也在被驅逐之列。
當時李斯已在秦國奮鬥了十餘年,好不容易獲得了一定地位,結果秦國卻要趕人,這換了誰也不會甘心。於是李斯寫下了一篇流傳千古的雄文——《諫逐客書》,裡面陳述了歷代非秦籍官員對秦國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強調逐客萬不可行的N個理由。秦王嬴政看過此文後大加讚賞,遂收回逐客成命。李斯因此事在秦王心目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不久就升任廷尉(最高司法審判機構長官)。李斯真正登上歷史舞台便是從逐客事件開始,而非像《大秦賦》中所演的那樣早早就成了嬴政心腹。
在此後十幾年時間裡,秦逐一吞併六國,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秦朝建立後,嬴政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所以更號為「皇帝」,史稱秦始皇。值得一提的是,後世許多人都稱李斯輔佐秦始皇一統天下,這種說法其實並不客觀。當時李斯的職務是廷尉,也就是秦朝最高司法機構的長官。從職能上來看,他顯然不可能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發揮特別重要的作用。所以說李斯輔佐秦始皇一統天下的說法更多是出於腦補,沒有什麼事實依據。當然,李斯對秦朝乃至對後世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但他的貢獻主要是在政策制度建設方面,而並非統一天下之功。
秦朝天下初定時,朝廷中關於採用分封制還是郡縣制的路線之爭異常激烈。時任丞相的王綰建議效仿周制,分封皇帝諸子到邊遠地區做諸侯王。廷尉李斯當即表示反對,他認為皇族子弟血緣關係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漸疏遠,遲早還會演化成彼此攻伐的亂局中,所以應當採用郡縣制,「使秦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王」,將管理天下的權力集中到中央朝廷手中。秦始皇最終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將全國分為36個郡,這便是中國中央集權制度的起源。
後來李斯被任命為丞相,參與了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等重大政策的決策與制定。在天下大同的影響下,中國作為一個統一整體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從這方面來說,秦始皇以及李斯的歷史貢獻怎麼讚頌都不為過。
李斯一生最大的敗筆有兩件事:一是害死同門韓非;二是參與「沙丘之變」。
早年秦國尚未統一天下,韓國在秦國強大的壓力下被迫屈服,並派宗室韓非到秦國納地稱臣。韓非和李斯是同門,兩人皆是荀子的得意門生。韓非到秦國後得到了嬴政的賞識,而韓非本人也表露出有意跳槽到秦國的想法。李斯擔心韓非得到重用會危及自己的地位,於是便向嬴政打小報告說:「韓非雖是大才,但他是韓國宗室,肯定會優先考慮韓國利益。這樣的人我們不該用,但也不該放走,最好的辦法就是將他殺了。」嬴政覺得李斯所言不無道理,遂下令將韓非打入大牢。李斯怕嬴政反悔,趕在第一時間派人送毒藥給韓非,逼迫他自盡。後來嬴政果然反悔,下令赦免韓非,可此時韓非已經死了。
秦始皇晚年在東巡途中突發疾病去世,臨終前秦始皇留下遺詔將皇位傳給公子扶蘇。負責傳詔的宦官趙高與扶蘇關係不和,他擔心扶蘇登基後會對自己不利,於是便跟丞相李斯商議篡改遺詔,改立秦始皇幼子胡亥為帝。李斯起初不同意,但趙高對李斯說如果扶蘇為帝,他的相位必然不保,而胡亥為帝,他的地位將更加穩固。最終,李斯還是經不住功名利祿的考驗,與趙高聯手篡改遺詔,立胡亥為帝。
胡亥登基後重用趙高,實行殘暴統治。各地百姓及原六國貴族因不滿秦朝統治紛紛揭竿而起,大秦帝國迅速走向坍塌邊緣。李斯也因觸怒胡亥和趙高,被打上謀反罪名,在公元前208年被腰斬於咸陽,夷滅三族。一代名相,卻因私心過重,最終落得個悲慘結局,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參考文獻:《史記》、《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