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作用就是過年,為什麼滿清皇帝一年到頭都愛泡在圓明園?

2019-10-23     國史拾遺

(順治可能想不到,他辛辛苦苦修了一輩子的紫禁城竟然不被子孫們喜歡)

滿清皇帝里,最慘的估計就是順治帝福臨了,1644年吳三桂放滿清入關,為了搶占中原多爾袞帶著年僅七歲的小皇帝匆匆忙忙的殺進了北京城,可紫禁城卻被撤離的李自成軍一把火給燒成了白地,只有武英殿、英華殿等少量宮殿幸免於難。於是順治帝就只能住進了臨時搭建的保和殿,等到第二年滿清才臨時把乾清宮翻修一番,這才又搬到了乾清宮,於是順治一朝開始了漫長的紫禁城修建工程。終順治帝一生,紫禁城都沒有完全搭建好,等於這位年輕的皇帝一直住在「毛坯房」里,終究也沒等到新家修建完畢。

到了康熙初年,經過了這十幾年的不斷營建,紫禁城修繕完成,滿清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皇城,從此以後皇帝們總算是可以開開心心的在這座宏偉的宮殿里開始新的生活了吧?

(對於滿清皇帝們來說,好像圓明園才是他們的家)

才怪,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清朝的皇帝們壓根就不喜歡住在紫禁城,他們對紫禁城的排斥甚至不做任何的掩飾。從康熙皇帝開始,皇帝們開始找藉口來逃離這座金碧輝煌的建築。康熙這輩子去的最多的是暢春園,雍正皇帝常年紮根圓明園,之後的乾隆、嘉慶、道光和咸豐都把自己人生的絕大部分時間安排在了圓明園。《清稗類鈔》就記載:「文宗喜園居。年例正初入園,冬至始還宮。」也就是說咸豐皇帝每年春節剛過就迫不及待的住進圓明園,一直到這年的冬至才戀戀不捨的再搬回紫禁城。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咸豐老哥以狩獵為由攜家眷們逃亡熱河行宮,英法聯軍在京畿地區把老百姓禍害了一通後終於簽訂了合議,但危機解除的咸豐皇帝卻打死不肯回北京,為啥?心愛的圓明園被英法聯軍一把火給燒了,咸豐又不願意回紫禁城,於是乾脆待在熱河渡過,最後死在承德避暑山莊。

(對於皇帝們來說,紫禁城只不過是過年的一個臨時住所而已)

實際上自從雍正以後,圓明園就成了清朝的政治中樞,而紫禁城雖然仍是名義上的皇城,天子作息從政之地,但皇帝們在紫禁城住的時間已經越來越短。每年入冬後,皇帝一家子便會從圓明園搬回紫禁城準備過年,在皇宮住上兩個月,到了來年元宵節時又帶著宮眷和大臣們浩浩蕩蕩的從皇宮出發開奔圓明園,皇帝即將開啟長達十個月的常駐,而民間則把這兩次的遷居稱為「大搬家」。

從1707年到1860年,滿清皇帝們在圓明園消磨的時間分別為:雍正皇帝駐園時間約為207天,乾隆皇帝每年的駐園時間為126天,嘉慶皇帝的駐園時間為162天,道光皇帝的駐園時間為260天,咸豐皇帝的駐園時間為216天,最誇張的就是道光皇帝,根據記載道光在圓明園居住最短的一次是210天,最長的一次是354天,估計這一年皇帝只有在過年時才匆匆回了紫禁城,不到兩個禮拜又火急火燎的回到圓明園。

這就很奇怪了,為什麼皇帝們放著好好的皇宮不待,偏要跑到宮外的園子裡住呢?

(紫禁城裡屬於皇帝的空間並不多)

首先其實是紫禁城能夠供皇帝支配和娛樂的地方並不多,它更像是集祭祀、辦公和居住為一體的小區。由於皇宮強調的是宮廷禮制和皇家尊貴氣度,所以註定了它的設計不是以皇帝的居住品質為首選項,再加上紫禁城人員眾多,身份混雜(包括伺候貴人們的太監、宮女,守衛的侍衛,做菜的廚子,看病的太醫等等),這也就註定了皇帝住在這裡不會太過舒心。

(乾清宮雖然屬於內廷,但皇帝經常在此召見大臣)

根據紫禁城前朝後寢的功能,紫禁城被設計分為內廷和外廷。外廷包括國家典禮區,也就是太和、保和和中和三大殿,這裡除了重大祭祀和皇家婚慶外一般不用,外廷的武英殿和文華殿一般舉行經筵之禮,由翰林院的老夫子們給皇帝大談古代賢君之道,講述聖人之言,以體現國家重視文化。

接下來就到了內廷區了,即使是內廷也並不是只給皇帝休閒娛樂的,內廷區還包括日常辦公區和生活區,所謂日常辦公區就包括:乾清門、乾清宮和養心殿,皇帝一般選擇在乾清宮或養心殿召見大臣,如果是大朝會(五品以上的官員全部參加),上百號官員不夠站則將御門聽政的地點轉移到乾清宮門外的廣場,夏天被太陽暴曬,冬天則在凜冽的寒風中瑟瑟發抖,清朝時期上朝臣子們都是下跪聽從皇帝指示,所以很多上了年紀的老臣都受不了,據說劉墉的父親劉統勛就是跪拜的時間太久,一口氣沒上來便死去了。

(對於皇帝來說,御花園實在是太小太小了,很容易讓人厭倦)

所以即使是內廷也分了一大塊給皇帝用來辦公居住,接下來才是太后、皇帝的後宮和皇子們等一大家子的住宅區。當然了,太監宮女們的住所也安排在內廷區哦,所以內廷被分割為許多小方塊,它們分別為太后住所、太妃住所、皇后住所、妃子住所、未成年皇子住所、太監宮女住處,佛堂、薩滿所在的祭祀點、浣衣局、御膳房、庫房等等。雍正時期為了應對緊急政務和軍務,還在內廷區安排了軍機處,這樣一來雖然紫禁城很大,但皇帝能夠自由暢快遊玩的地方其實很小。

(御花園,整個紫禁城裡唯一能看到綠色和自然風景的地方)

那麼皇家有御花園麼?還是有的,但面積只有1.2萬平方米,這是個什麼概念?這麼跟您說吧,一般大學占地的面積大概為數十萬平方米(比如說筆者的學校占地面積約為3000畝,光校舍的建築面積就達到100多萬平方米),等於這所謂的御花園只有大學校園的十分之一大小(說句實話還沒有現在的小學大呢!也就是長兩百米,寬六百米的這麼個小地方)。

您可能不覺得什麼,但換個角度想想,短短4年時間咱們就能對學校熟悉無比,如果大四有人邀請我們去欣賞學校美景,估計我們都會回答:都看了四年了你不膩啊?咱們再想想一輩子都生活在紫禁城的皇帝.......他所能去散心解悶的地方就巴掌大一點兒的御花園,而且在御花園說不定就能遇到皇太后、皇太妃、各種受寵的不受寵的妃子,皇帝想找個紅顏知己散散步啦,自己清凈走一走啦都沒地方,所以在這尊卑、長幼、主僕、上下級關係極為森嚴的紫禁城,不但奴才們過得戰戰兢兢,就連尊貴的皇帝們過得也不怎麼好受,最典型的特點就是:無聊!

第二點其實就是,紫禁城熱啊!

(到了夏天,紫禁城就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大火爐)

其實看到這一點有朋友可能會反駁我,明朝皇帝的皇宮也在北京,那為什麼人家明朝皇帝能夠在紫禁城呆一輩子,你清朝皇帝就又是抱怨無聊又是抱怨熱呢?

(滿人在馬背上奪得天下,他們天性崇尚勇武嚮往自由,所以對牢籠一般的紫禁城並不喜歡)

那是因為清朝皇帝都是滿洲人,滿洲人的特點是什麼?他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東北,平日裡就是騎馬捕獵,東北地區到了夏季不說涼爽宜人,起碼也不用為酷熱所苦,等到滿清皇族們進了北京城,要了老命了,他們很快發現這裡的夏天和老家比起來實在天差地別,北京夏天炎熱乾燥,而紫禁城水少樹少,除了御花園裡的花花草草可以點綴一下心情,其他的主幹道和大殿都是紅牆黃瓦,片葉皆無,一眼看上去猶如置身荒漠。這高高的宮牆嚴重影響了空氣流通,所以整個皇宮就是個大火爐,雖然皇帝和妃子們採用了各種方式避暑(掛上珠簾,宮殿里放上大冰桶,讓冰塊散發出絲絲涼氣來祛暑),但這炎炎夏日還是太難熬了,怕熱的雍正帝甚至還中過暑!

(到處都是紅牆黃瓦,很容易讓人視覺疲勞,而且紫禁城缺水少樹,更讓人燥熱無比)

而且紫禁城乾燥易惹,極其容易失火,在光緒皇帝大婚的前一個月就發生了著名的「楨度門火災」,這把大臣們嚇了個半死,皇帝即將親征,為什麼老天竟然震怒降下火災?於是一眾言官大臣們要求皇帝們下罪己詔,並且要求為慈禧太后修建的頤和園暫時停工,少部分迷信的官員還把李鴻章的《修津通鐵路折》拿出來說事,說是修鐵路所以導致天怒人怨,他李鴻章就是想要截斷我大清的龍脈,罪大惡極!

(光緒大婚在即,結果紫禁城發生火災,朝野震動)

不過在慈禧和醇親王的妥協和堅持下,朝廷馬上做了一個臨時的楨度門彩牌樓,這才沒有耽誤光緒大婚典禮。清朝時期紫禁城的火災也從來沒斷過,康熙十八年太和殿發生火災,嘉慶二年乾清宮失火,連帶著交泰殿也遭了殃,道光二十五年延禧宮著火,燒毀房屋二十五間。所以每到夏天皇帝們不但要忍耐酷暑,還要因為火災每天過的提心弔膽。

這也就難怪從入夏開始,滿清皇帝們就做好全副準備開溜,他們先是在河北的承德修建了避暑山莊(因為承德的緯度要比北京城要高,所以氣候相對會涼爽一些),康熙又在明朝武清侯李偉的宅邸上修建了暢春園,雍正時期擴建圓明園,從此以後皇帝們就以這些園子為據點,打死也不回那個大悶鍋一樣的紫禁城了!

第三、圓明園輕鬆,紫禁城規矩多

與紫禁城相比,圓明園有什麼優勢呢?

(圓明園美景,輕鬆吊打御花園,也就難怪皇帝會選擇在此辦公生活了)

首先圓明園是皇帝的私人園林,其景色是紫禁城御花園所不能比擬的。圓明園最初就是康熙賜給雍正的花園,本身就初具規模,在雍正登基後就繼續修建擴充,增加了勤政殿和軍機處值房等。雍正死後乾隆、嘉慶和道光等皇帝充斥巨資,陸續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將圓明園打造為「萬園之園」。

發展到後期,圓明園光占地就有350萬平方米(這簡直吊打御花園,而且相當於是5個紫禁城大小了!),夠皇帝們好好逛上一番,園中依山傍水,風景秀美,還養著不少珍禽異獸,圓明園光水域面積就達到了140公頃,湖光山色之間波光粼粼,讓看慣了紅牆黃瓦的皇帝們猶如置身天堂,再加上園中既彙集了眾多江南名園勝景,又創造性的移植了西方園林建築,並珍藏了許多歷代書畫、珠寶和瓷器供皇帝鑑賞,物質條件和精神需求雙豐收,難怪皇帝們在圓明園樂不知返了。

(滿清家法森嚴,皇帝享用御膳時一道菜不能超過三口)

更關鍵的在於圓明園並不像在紫禁城一樣要守規矩,拜明武宗等奇葩皇帝所賜,滿清祖宗們為了防止後代子孫們荒淫無度、不理政事給皇帝們定下了許多規矩,滿清家法嚴到什麼地步?即使是皇帝飲食起居都要嚴格遵守規矩,必須要按時準點起床處理政事,像萬曆皇帝或嘉靖皇帝那樣數十年不理朝政那是不可能的事兒;用膳時間固定,沒到規定時間就算是肚子餓了也只能等著,吃飯的規矩估計大家在影視劇里也看的差不多,咱們就不介紹了。

(侍寢也是規矩多多,讓皇帝很是不盡興,而在圓明園就沒有任何干擾)

至於寵幸后妃皇帝們也得縮手縮腳的,首先是有個太監在門外候著,皇帝和妃子們溫存的時間還不能太長,過了時間太監就會高聲提醒,讓皇帝們很不盡興。但在圓明園就不一樣,在這裡既沒有紫禁城那樣重複單調的儀式性建築和道路,也沒有什麼太后大臣們時刻監管著,更不需要在皇宮一樣守這麼多破規矩,太監可以在皇宮打擾皇帝好事。圓明園可是屬於皇帝行宮,太監要是還敢這麼作死可就是掉腦袋的罪過!所以清人在筆記中記載:「清宮相傳,有一宮史,飲食有一定籩俎,起居有一定時刻,毫髮不苟;若駐三海,駐圓明園,則不拘泥。」也就是說在圓明園皇帝可以徹底的放飛自我,太后也管不著,這美景美食美人可以盡情享受,估計只有在這一刻皇帝們才能享受到作為至尊的樂趣。

(除了重大的朝會和儀式等,清朝的中心樞紐其實在圓明園而非紫禁城)

所以清朝皇帝們只在重大朝會、重大儀式和慶典才會移駕紫禁城。平時都窩在圓明園不出來。就像1775年,乾隆皇帝在圓明園呆了足足5個月(168天),期間還去避暑山莊旅遊打獵玩了好幾個月,在紫禁城的時間還不到可憐的兩個月.......估計順治皇帝知道會羨慕死,你們這幫孫子也實在太會享受了!

(考慮到大臣們來一趟圓明園也不容易,所以雍正吩咐沒事可不必來請安)

那麼皇帝們常年四季都窩在圓明園會不會給人一種縱情聲色、荒廢政事的印象呢?皇帝們當然有自己的藉口,首先在圓明園同樣也可以辦公,雖然圓明園的辦公地點與紫禁城相比就小了去了,皇帝也並不會見百官,主要召集軍機大臣和專項對接重要事務的大臣交待事務即可。而且為了避免臣子們議論,乾隆皇帝還特別解釋「雖身居圓明園,偶事游觀,以節勞勩,而兢兢業業,總攬萬幾,朝乾夕惕,惟恐庶政之或曠,此心未曾一刻放逸。」就是說雖然我在圓明園,但那也只是偶爾遊玩放鬆一下,從早到晚我可是都在忙於政事,沒有一絲一毫的放鬆啊!

其實皇帝住在圓明園大臣們也苦,本來皇帝住在紫禁城有什麼奏章要彙報或者是請安當面就解決了,但現在皇帝住進了離京城幾十里遠的圓明園,每次還得趕個二三十里路去彙報,麻煩又辛苦,所以雍正皇帝強調「爾等應奏者,不可遲誤。若無應奏事件,在衙門辦事,不必到此。」就是手頭上有緊急事務的就得及時趕來,如果是手頭上沒有要報告的,可以不用來,這樣也省的大臣辛苦,皇帝也不麻煩。

有清朝的史學家說過「一座圓明園,半部清代史」,但按照圓明園在皇帝們心中的分量和喜愛程度,這半部清史還真是謙虛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hLOE24BMH2_cNUgaD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