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子如何做好生態放養?目前市場上有哪幾種養鴨模式?

2019-10-29     惠農網鄧武傑

農村的環境條件非常適合發展生態養殖,而在農村養殖中,養雞、鴨、鵝是最常見的,而今天主要給大家介紹的是生態養鴨技術,那麼生態養鴨技術模式有哪些?一起來了解下。


1、生態放養

生態放養鴨,可利用林地、果園、荒山荒坡、農田、河堤、灘涂等自然生態資源,根據環境特點特性,充分利用林地昆蟲、小動物及雜草等自然的動植物飼料資源,通過圍網放養結合圈養或棚養的方式,進行鴨生態飼養的模式。鴨生態放養,可以利用林地、果園等自然資源,生產出優質、安全無公害的肉、蛋產品,是不少地區開展的生態農業方式。

2、魚鴨混養

魚鴨混養、鴨糞喂魚是利用食物鏈進行生態養殖的模式。這種模式可以減少飼料的浪費,鴨糞可以為魚類提供有機餌料,促進池塘生態系統的循環。同時,鴨的活動可以為池塘增加氧氣。魚鴨混養要選擇優良品種和合理控制養殖密度。魚種選擇花鮑、白鮑和銀螂等,鴨品種選擇高產蛋鴨,如紹興麻鴨、高郵鴨高產配套系,每 667 平方米 (1畝)放養白鮑400尾,花鮑150尾,銀螂1000尾,每667平方米塘面飼養新型蛋鴨300隻。


3、稻田養鴨

鴨稻共育即稻田養鴨,是將鴨放養在稻田,利用鴨在稻田內捕食害蟲、採食雜草及一些水生小動物,同時鴨糞可直接肥田的飼養方法。這種方法既能節省養鴨飼料成本、提高鴨產品品質,又能減輕害蟲及雜草對水稻的危害,減少稻田農藥施用量,是一種種養結合的生態養殖模式。

4、濕地養鴨

濕地養殖區要求遠離村莊、工礦區,自然環境優良,無污染,蓄水方便,水草資源、小蝦及螺、蜆等底棲生物豐富,淤泥層薄 (厚度小於10厘米),無兇猛動物類等。可用網圈出適宜的養殖區域,對鴨進行放養。如蘆葦生態養殖,既可給鴨提供新鮮的青綠飼料,又可增加當地植被覆蓋率。養殖過程中不用藥物,基本不換水,但水質惡化或者暴雨天要及時調水或加水,換水量視具體情況而定。

5、發酵床養鴨

發酵床養鴨是將鴨飼養在鋪設墊料的發酵床上,鴨生活在墊料上,其糞尿等排泄物將作為有益微生物繁殖的主要營養來源,通過對墊料的水分、通透性等的日常維護,在發酵墊料中有益微生物大量繁殖的同時,糞尿等排泄物也被不斷消化分解,從而達到處理糞污的目的,解決了養殖場糞便環境污染的問題。另外鴨還可以啄食墊料中的一些營養物質,有益於鴨的健康及其產品質量的提高。採用農作物秸稈、鋸屑等作為墊料吸收鴨的糞尿,養殖過程中無須用水沖洗。發酵床養鴨不僅使養殖場免受養殖污水處理的壓力,而且將尿液轉化成固體形態,便於後期有機肥生產,是一種生態型養殖方法。


這是最常見的生態養鴨五種模式介紹了,這些都是時下流行的養鴨,具有綠色環保、無污染、品質佳等特點,養出來的鴨也受消費者喜愛,關於生態養鴨,你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h21GW4BMH2_cNUgos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