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兩天我去朋友莉莉家裡做客,莉莉是我大學同學,現在的孩子也已經上小學了,我去的時候孩子正在房間裡寫作業。
我倆生了孩子後一直沒什麼時間見面,一見面卻不知道該聊些什麼了,話題兜兜轉轉最後還是落到孩子身上。
說起孩子,莉莉立馬打開了話匣子和我"吐槽":"唉這孩子,調皮搗蛋得很,每天回家都不學習,說他幾句就開始和我槓……"
莉莉說到一半一轉頭,卻發現孩子在後面站著,臉上憋得通紅。
"正好說到你呢,快過來和阿姨打招呼。"
結果孩子轉頭就回到房間,還把門重重地甩上了。
回家後我一直在回想這個小插曲,也意識到了這是父母們經常會在教育孩子中踩雷的地方——如何尊重孩子。
孩子雖小,但也需要面子
有時候跟很多媽媽們交流聊天,我會發現他們完全意識不到自己在泄露孩子的隱私。
很多時候家長只是出於好玩,覺得孩子的行為可愛搞怪,克制不住地想要分享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足跡,各種事跡、搞怪照、旅遊照等。
但是就在分享的過程中,孩子的隱私也不經意間被別人獲得了,而更令孩子尷尬的是,媽媽們似乎總喜歡分享一些孩子難堪的時候。
我們常常以為,孩子年紀還小不懂事,或者說,孩子需要什麼隱私?
恰恰是這種想法才是教育中的大忌——沒有將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而看成是自己的附屬物。
在江西南昌上的地鐵有位母親,她因為孩子弄丟了5塊錢的地鐵票就在車廂里當眾責備吼罵孩子,甚至大打出手:
"叫你別玩別玩,都是你玩地鐵票玩的,一路上都在玩!"
在動圖里我們看到可憐的孩子一直遭受母親的辱罵以及周圍人的目光,看著就讓人十分心疼!
下車後被罵的孩子就像木頭一樣呆呆地站著流淚,而路人也紛紛勸阻母親。
看著路人給孩子擦眼淚的樣子,我們需要反思。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而犯錯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犯錯後父母當眾辱罵和暴力,父母的錯誤教育才是悲劇的根源。
孩子需要面子,意味著你要將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去尊重。
無論孩子多小,他都需要關愛和保護。
當眾揭孩子短,容易影響孩子的性格教育
在綜藝《嚮往的生活》中,宋丹丹就在"瘋狂吐槽"兒子巴圖的路上一去不復返。
從看到劉憲華早起給大傢伙做早餐,宋丹丹就開始狂懟兒子:"咋這麼笨呢,我生了一個廢物。"
"能換兒子嗎?"
最開始巴圖還開玩笑:"我能先考察一下我要去的家嗎?"
但是宋丹丹並沒有就此停止,而是繼續吐槽,在眾人面前翻起了二十年前的舊帳,說巴圖在幼兒園的時候,所有人都圍坐在一圈,只有巴圖一個人在旁邊大哭不止。
這時候旁邊的黃磊已經十分尷尬,巴圖的臉色更是沉了下來。
著名義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說:"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會開花結果,而這不僅是影響他的一生,更是決定了他的一生。"
就是這樣的相處模式,宋丹丹養出了一個極怕媽媽生氣的、不自信的巴圖。
你難道能說宋丹丹就不愛兒子嗎?相反,她很很多父母一樣都視孩子為心頭肉,但是卻習慣性地說孩子糗事、暴露孩子隱私。
而孩子記住的,並不是自娛自樂、哈哈大笑的眾人,並不會釋懷往事,留下的只是日復一日、難以磨滅的羞恥感和自卑。
我們經常責備孩子"怎麼一點也不自信不大方",但我們需要思考,為什麼孩子的性格養成會這樣?孩子天生都是開朗活潑、對世界充滿新奇的,讓孩子性格變化的原因,不正是朝夕相處的父母嗎?
孩子就像一面鏡子,他可以照出父母的教育,一個孩子自卑、膽小、懦弱、委曲求全,都是不經意間培養出來的。
給孩子留足面子並不難,給孩子尊重也不難,關鍵是父母是否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和願不願意去主動保護孩子。
我們要相信,尊重和保護能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安全感,甚至比父母在身邊的安全感還要大,因為孩子有底氣,更加從容自信。
尊重孩子,從保護孩子的隱私開始
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父母們尊重、接納、關愛和保護,要做到第一位尊重,首先要從保護孩子的隱私做起。
1.不在公眾場合談論孩子的糗事
"我家孩子都上小學了,還尿床!"
"每天帶娃我至少要老上十歲,調皮搗蛋,上課跟多動症一樣一刻也停不下來。"
"我家娃更過分,有一次……"
在各種"媽媽交流會""親子交流會"上,我總是能聽到媽媽們在"分享"自己孩子的各種事情,而很多時候孩子還在身邊,有的孩子甚至還捂住媽媽的嘴不讓說。
其實這個可以說是普遍現象,可能在父母們看來孩子們很可愛、很有趣、很搞怪,但是孩子卻不這麼認為,他們只會感到羞恥感和自卑感。
父母們千萬不要覺得這是小事。孩子年紀還小,他們的自我認知、心智、三觀等都沒發育成熟,他們對自我的認識完全取決於周圍人的看法和評價,尤其是朝夕相處的父母。
但是父母們卻當著這麼多陌生的叔叔阿姨的面翻舊帳,說自己的糗事,自然會產生自卑、難堪的心理,對孩子的性格養成及其不利,甚至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父母的行為會影響和決定孩子的一生,這並不是說笑。尊重孩子,是要站在孩子的立場看問題和想辦法,而不是以自我的想法來代替孩子的想法,自己覺得有趣但孩子卻覺得難堪。
2.在家分"你我"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要培養這樣的意識,很多家庭矛盾就是因為父母和孩子沒有很好地培養"分你我"的意識。
特別是在青春期時更嚴重,孩子的性格已經開始叛逆,這時候他們已經發展起了強烈的"空間意識",你也會發現孩子開始躲在房間,什麼話都不跟自己說了;開始偷偷寫日記了;開始偷偷在房間裡化妝了。
很多父母就是因為沒有這樣的意識,進孩子的房間不敲門、對孩子的物品亂翻亂動、將自己認為孩子沒用的東西扔掉、甚至插手包辦孩子的生活瑣事。
這也是沒有將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看待的表現,而長期這樣下去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就會越來越扭曲。
3.發孩子"成長足跡",需要經過孩子同意
我經常會在各種朋友圈、微博上看到父母們曬自己孩子的旅行照、搞怪照等等,各種大頭照。
看上去甜蜜溫馨,但實際上也是在"以愛之名"侵犯了孩子的隱私。
根據調查顯示,有74%孩子都不喜歡自己父母發自己的照片到社交網絡,總覺得自己的隱私被侵犯,而且還會有危險。
因為在分享的過程中,孩子的性格、相貌特徵、家庭成員等都不經意間被人獲得了,成人,尤其是父母最缺少的就是關於最基本的幼兒隱私意識。
保護孩子的隱私並不是小題大做,而是一件真正需要被關注、被執行和被貫徹的事情,因為這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甚至會決定孩子的一生。
我是奶果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