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學生跳樓:父母不能只教孩子學習,更要教育孩子如何好好生存

2019-07-30     有料家庭教育

01 正值付出就要收穫的年齡,生命卻以跳樓的方式結束

昨天,看到一個痛心的新聞:北京化工大學一名23歲的14級學生跳樓自殺。

沒有看見確切的原因,但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原本應該2018年畢業的學生,因為兩門科目掛科,2019年再讀一年依然沒有通過,最終只拿到肄業證而不是畢業證。

也許,一張「畢業證」就是壓死這個還沒有真正進入社會的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23歲,正當生命綻放的年齡,正值付出就要獲得收穫之際,孩子卻一夜之間沒了。可以想見,當事人父母有多麼痛心!

父母認為,孩子出事,學校有責任,因為學校的疏忽,讓孩子上了天台。

學校是否有責任,我們沒法說道。

但讓我們遺憾的是,身為父母,他們可能只是在盡力讓孩子努力學習,而沒有教育孩子該怎樣好好生活。

02 生命還不如一紙證書,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為什麼孩子因為沒有得到一張畢業證,就選擇放棄生命?

有人說,根本原因是孩子太脆弱,經不起一點壓力和挫敗,人生漫長曲折,這樣的心態遲早要出事。

但是,這個邏輯看起來有點牽強,因為一個人如果連死都不怕,難道還怕其他的挫折和困難?離開人世,到底是害怕挫折還是覺得生無可戀?

也有人說,怪就怪父母,從小對孩子太關照,太疼惜,缺少艱難和磨難的經歷,遇到一些坎坷就走極端。

這個觀點聽起來有一定道理,但是往深里想,難道磨難經歷得越多,這個人就越堅強嗎?

也未必。

如果一個人總是遭遇霸凌而沒有人幫助他應對,可能多次以後他會成驚弓之鳥,甚至絕望。同理,經歷磨難但從未獲得成功克服的體驗,他的信心和應對困境的能力是越來越強,還是會慢慢被消耗殆盡?

更合理的說法可能是,一個人經歷並從困境中走出來的經驗,能幫助他更好的應對坎坷。關鍵是,父母要孩子成長過程中理解、支持和幫助孩子從困境中獲取經驗。

可能還有人說,並不是所有的困境都能成功逾越的,難道就不活了?

很多人確實就是因為和「過不去的坎」死磕,嗑得自己頭破血流。

然而,除了集中全部精力與自己無法控制的不公或磨難死磕,教會孩子接納「它」並繼續做你該做的事情,是不是也是一種選擇?

讓孩子學會熱愛生活,接納和面對困境,應該是父母最重要的責任。

03 當人生只有「學習」,而這個目標也難以達成,向前走的意義何在?

北大心理學教授徐凱文在接觸大量的學生心理諮詢後發現,很多學生都患有「空心病」。

空心病,指價值觀缺陷導致的心理障礙。表現為感到強烈的人生孤獨感和無意義感,對生活感到非常迷茫。

這些「患病」的優秀學生,他們沒有遇到嚴格意義上的挫折和壓力,但他們找不到我為什麼要活下去的理由。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他們對生活充滿熱情,對父母充滿愛。

是什麼,讓他們忽然就感到人生沒有活下去的意義?

這一定離不開他們的家庭,離不開父母的教育。

現實中,很多父母只會全力教育孩子「學習」,這幾乎是他們給孩子的全部。

父母們努力打拚,美其名曰是為了給下一代創造好的條件,但是細想才發現,下一代其實是他們完成自己期望的「工具」。

從小到大,好好學習考好成績是第一位的,有事業能賺錢是第一位的,成名成家光宗耀祖是第一位的!

而孩子的希望是什麼,他們有什麼困難,真正需要的支持是什麼,父母們可能很少去關心和操心。

孩子的父母,到孩子離開人世,「都不能理解兒子為何要做出如此極端的自殺選擇」。

他們一直以孩子為驕傲,因為孩子從小學習不錯,上初中時隨父母來到北京,就讀於一所普通中學,但中考考了年級第一名,又上了北京市重點學校第八中學,並以600多份的成績考入雙一流,211院校北京化工大學。

讓母親疑惑的是,雖然孩子看起來很陽光,外向,但是卻很多事情不愛和父母講

看到一些細節,我們似乎能理解孩子為什麼很多事不跟父母講,甚至只領到肄業證,卻告訴母親領到了畢業證。

比如,這位母親說,「去年決定重修一年的時候,我們還讓他親手寫了保證書,保證他這一年好好學習,一定通過要重修的兩門專業課。他也一直說肯定能通過。」

23歲的孩子還要寫保證書,向父母保證通過一項考試,可見父母對於孩子的學業是有多麼重視,而這種方式又反應出父母並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本該平等尊重的成年人。

而孩子的一再承諾,也說明他不想讓父母失望。而最終沒有通過,面對父母,面對等著畢業證報道的工作,這樣的壓力會是有多大。

至始至終,我們看到的是,父母對孩子讓孩子重修考試這件事情很認真很清楚,但是對於孩子的其他方面,尤其是心理狀況,卻很困惑,不解。也許除了學習上的事,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真的很少。

而這並不是一對不負責任的父母,他們在北京打拚,事業有成,為孩子買好了房,買好了車,憧憬著孩子美好的未來。

但是,父母給予的,也許並不是孩子想要的。

正如有一位朋友說的:「能給孩子買房不算本事,孩子能給父母買得起房,那才是本事。」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捕魚的能力和心態。

如果父母在孩子需要的地方多關心,在不該插手的地方少干預,也許悲劇不會發生。

對於孩子來說,如果人生中,只為父母而活,只為成績而活,而努力了又不能達到父母的期望,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

04 為人父母,最該教育孩子的,是讓他們如何好好活

為人父母,最該做的,是讓孩子在任何境遇中,都有能力好好生活。

首先,父母最應該給予孩子的是「歸屬感」。

這是孩子一生經歷風浪而不至於翻船的錨。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人最強烈的需要,是歸屬感和價值感。」

而真正的歸屬感,來源於愛。

對孩子來說,歸屬感來源於父母對自己無條件的愛。

心理學裡稱之為「依戀關係」。

如果孩子對父母有安全穩定的依戀關係,那麼孩子就會對生活充滿希望,有探索外界的勇氣和力量。而這樣安全穩定的關係,來自於父母無條件的愛。

而我們生活中,常常看到的是「有條件的愛」。

這樣的愛,是有毒的愛,是一種綁架孩子的藉口,最終會傷害孩子。

而感受到無條件的愛,孩子就會知道,即使我在被全世界拋棄的時候,還有接納和愛我的父母。因此,他們會珍愛自己的生命。

第二,父母要幫助孩子尋求生活的目的。

「目的」是人生向前的意義。

它的關鍵,是你能給予什麼,而不是你想要什麼。

這正是阿德勒所說的「價值感」。

醫生說,我的價值感是治病救人;老師說,我的價值感是教書育人;全職媽媽說,我的價值感是養育孩子,管理家庭……

用你的力量去服務社會和他人的過程,就是價值感。

它帶給你的力量,來自於你是有用的,是被別人需要的。

父母可以為孩子做的,就是幫助和支持孩子作出適合自己,並且有益於社會的人生規劃。

有一個富裕的農場主,因為女兒厭學來到心理諮詢中心。他的問題是,自己有很多資產等待著孩子去繼承,但是她卻不務正業,只愛坐在蘋果樹下雕琢蘋果。

農場主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仿佛不僅女兒這輩子沒什麼出息,連自己這輩子的出息都被她浪費了。

後來,當女兒來到諮詢室,諮詢師發現,其實這個女兒非常熱愛雕刻食物,喜愛進廚房,只是被父親當做「不務正業」。

在諮詢師的引導下,最後這個孩子去了法國學習廚藝,最後成了一名西餐大廚。

這樣的規劃,不僅成就了孩子,還讓孩子生活得有意義。

第三,在孩子遇到困境的時候,父母要及時給予幫助和支持。

父母發現孩子遇到困境的前提,是父母平時就和孩子有良好的親子關係,這建立在父母對孩子的情感需要有真正的體察和關心之上。

比如這個事件中的父母,如果他們能和孩子有更多情感上的交流,孩子不會不愛和父母溝通,不向父母說實話,父母也不會對孩子的狀態感到困惑和不解。

他們在孩子大三的時候,就已經發現了孩子學習有退步的跡象;而老師給的評語中,也寫到「學習上還需要努力」等評價,這麼長的時間,有心的父母一定會設法搞清楚原因,而不是袖手旁觀。

如果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那麼就要幫助孩子找到原因,改良學習方法,總之順利通過考試;

如果孩子是心理狀態上有問題,那麼可以幫助孩子疏導,或者尋找心理諮詢師解決問題。

父母腦海中要有一根弦,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困境,父母要保持敏感,及時溝通,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有力的支持。

孩子在父母幫助下成功走出困境後,不僅會加深親子之情,還會發展出更多應對人生壓力的經驗。

最後,引用盧梭的一段話送給每一位父母:

「我們生來是軟弱的,所以我們需要力量;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需要幫助;我們生來是愚蠢的,所以需要判斷的能力,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部要由教育賜予我們。」

而教育,絕不只是「學習成績」,它有更多意義。

父母們請拋開眼中的名和利,看見你孩子本來的樣子,幫助孩子培養好好生活的能力!

-End-

「有料家庭教育」,提供有價值的家庭教育、個人成長知識和服務。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eGeQWwB8g2yegNDUTg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