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輸液工作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一些問題,如密封瓶內粉劑溶解速率過慢影響工作效率,配液過程中操作不當濺灑藥液導致浪費,以及因缺乏抽吸技巧致藥液殘餘過多劑量不精準。
鑒此, 為提高護理時效性、確保輸液精準性、減少浪費,我在短期的實習經歷中,總結出一些藥物的配置及抽吸方法。
根據瓶內壓力情況可分為正壓、等壓、負壓三種類型,抽吸方法據不同壓力情況而定。
正壓
瓶內為正壓 , 應直接向瓶內注入溶媒,不可注射空氣,注入空氣容易導致瓶內壓力過大藥液噴出。如頭孢他啶,瓶內原本為負壓,但粉劑溶解後產生二氧化碳,則瓶內變為正壓。
操作方法
抽取所需液體量,排空氣後將針頭刺入瓶內,搖動溶解藥物,易溶粉劑可不必去除針頭直接抽吸乾淨,若難溶,靜置一會兒後再次抽吸。由於瓶內壓力大,我們要注意扎入瓶塞原孔內,這樣就不會存在多個孔洞,以防藥液從其他孔飛飆出來。
等壓
瓶內是等壓,即瓶內壓力與大氣壓平衡,大多數藥屬於此類,例如韋迪,蘇靈等,抽吸藥液時,根據感受到的瓶內壓力大小,酌情注入一定量的空氣。
操作方法
推氣速度不可過快,若一次性注入過快過多,藥液容易從針孔噴出,此時不要慌亂,正確處理是將瓶正置,用注射器抽出多餘的空氣排出。
負壓
瓶內是負壓,負壓狀態可以避免藥物因漏氣導致藥物變質,如美洛西林,這種情況下,由於壓力差,溶媒很容易從注射器進入瓶內,但抽出藥液卻很困難。
操作方法
注射器內抽取所需溶媒量後,須抽吸等量空氣再將針頭刺入藥瓶內,減小瓶內負壓,晃動瓶身,藥液溶解後可很順暢地抽吸出。
圖文無關
其他
(一)部分瓶裝粉劑如頭孢曲松、頭孢硫咪等藥物,瓶塞過長而中間又有橡膠塞溝槽,常規抽吸易造成瓶內藥液殘留。
操作方法
在抽不盡的情況下可將針頭朝里進入少許,使注射器針頭的斜面緊貼瓶壁,邊抽邊退針,藥瓶底部略向下傾斜,再抽吸可抽取乾淨。
(二)配置易產生泡沫的藥物如頭孢替安、克林黴素。調配易產氣藥液時,產生泡沫太多占據瓶內空間,導致藥液難以抽吸乾淨。
操作方法
溶解藥品粉末時,首先確保注射器針頭在瓶內上部,瓶口朝上,然後沿瓶壁緩慢注入溶媒,不要注入空氣或來回抽吸,避免產生過多氣泡。若已產生氣泡,可將之靜置一會,待泡沫消退後再抽取。
(三)配置難溶性粉劑
許多抗菌藥物類粉劑較難溶解,如美洛西林鈉、氨苄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鈉等,小團塊凝結聚集在瓶底,溶解不徹底,影響藥物劑量準確性。
操作方法
1.負壓法 常規消毒瓶塞後,用注射器注入溶媒後抽出瓶內空氣,使之形成負壓狀態,由於壓力差可使粉劑內部裂解成小團塊小顆粒,從而完全溶解。
2.預震負壓法 先予震盪或搖動,可使聚集於底部的藥物粉劑預先呈分散狀 , 再進行負壓法 , 可極大提高溶解速率。
(四)抽吸油劑
很多油劑例如黃體酮溶液很粘稠,黏附在瓶壁上,若直接拿出來抽吸,藥液難以抽凈。
操作方法
將這類藥物拿出來靜置五分鐘以上,待瓶壁上的全部藥液匯聚到瓶底,即可減少藥液殘留,減少藥物浪費。
在看似機械重複的臨床工作中,熟悉常見藥物的特性,不斷總結歸納整理方法經驗,能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更好地把握臨床用藥的準確性、安全性。
【參考文獻】
[1]陳小萍.難溶性抗生素粉劑不同溶解方法比較分析研究[J].解放軍護理雜誌,2003,20(12):11-12.
[2]樊晉,普雪瓊.藥物配製的經驗[J].西南國防醫藥,2008,18(5):740-741.
[3]方巾,王俊.自密封瓶吸取粉劑藥物方法的探討[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6,(8):129-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