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盧璐
來源 | 盧璐說 (公眾號:lulu_blog)
我不是個遊戲玩家,但在遊戲都已經晉升到體感遊戲的今天,爆火的畫面基本能逼真到嚇人一跳,可一款製作並不精良,似乎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的的Flash小遊戲,這幾天火了。
如果沒有人說,可能大部分父母都不會知道,玩家很低齡化,十五六歲在玩的青少年大有人在。
為了避免大家去搜這個遊戲,我就不說這個遊戲的名字了,我只說說這遊戲。
打開遊戲,是一個扎著小辮子的小女孩,穿著學校制服,白色的襪子,內八姿勢站在牆邊,膝蓋紅紅的,臉上一副單純無害的模樣。
而左下角,明顯是一個男性角色的人影在暗中窺視,蠢蠢欲動。
這個遊戲的簡介:你需要通過放電視給妹子看,關愛妹子的特殊區域......慢慢地和妹子培養感情,一步一步地攻陷妹子的內心。你需要有很多的耐心,一個不小心就會把妹子玩壞了,當左上角的心標誌破碎,則遊戲結束。
這是養成類的遊戲,但稱呼讓人十分不舒服,把女童模樣的小姑娘,都以「妹子」來進行稱呼。聽起來就像眼神里冒著邪惡綠光猥瑣的大叔,在上下好氣地打量著這個小女孩。
它的注意事項里寫著:遊戲僅為虛構,理智對待他人,切勿學習遊戲內容。
但「紅紅的膝蓋」、「黑暗的人影」,以及簡介里「特殊區域」和「玩壞了」的字眼......不讓人想歪都難。
打開遊戲,全是不堪入目的畫面,我放的圖,是網友自行打了馬賽克的圖片,可看得人腳底發涼。
還有一些圖片,已經被技術和諧到不能顯示了,即使打了重碼,看看圖片上的文字,真的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這遊戲妥妥的就是一個打著「養成系」為藉口的,與戀童癖玩擦邊球的遊戲,而且只要輕輕一搜,在微信上就能搜到這款遊戲的資源,標題上還寫著「強烈推薦」的字眼。
社會還是有良知的,推出之後,有一些大v博主拼了命,呼籲大家去地址這個遊戲,然而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出現了。
「為什麼要抵制這款遊戲?」
「求資源,求資源,我也想看看這款遊戲到底被和諧在哪裡。」
「不和諧的遊戲那麼多,有必要針對這個遊戲嗎?」
......
零零碎碎,為它說話的人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不僅連資源都被剝奪,平反的資格都沒有。在「中國女孩沒有穿衣自由」之後,可能即將誕生一個新的言論:「中國青年沒有遊戲自由。」
遊戲能不能和戀童癖扯上關係?
很多人以為和兒童發生性關係才算戀童癖,其實,只要有通過和兒童親嘴觸摸、看兒童色情片,甚至通過兒童照片達到性滿足的,都算戀童癖。
不說普通人,許多名人都曾經在幼兒遭受過戀童癖的侵害。
2017年,林肯公園的主唱Chester Bennington自殺去世,歌迷發現他接受採訪時曾說,7歲時遭遇到了一個比他「大很多的」男子的性侵。
美國著名主持人Allen十五六歲的時候,就被繼父以「檢查胸部腫塊」為理由,對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施暴。
而我國,戀童癖的新聞也是熱搜上的常客。
最轟動的事件,是2017年微博大V許豪傑疑似戀童的新聞,不僅微博關注里有大量傳播小男孩暴露照片的,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熱議。
兩年之後,他去哪裡了呢?
換個小號,戴上面罩,繼續在各個平台里興風作浪,若不是網際網路有記憶,恐怕還能繼續日進斗金,收穫名利。
一摸一樣的套路
就在前幾天,南寧地鐵上的一名男子,當著大家的面,摟抱女童,把手撥開女童的衣服進行窺視。
如果以為戀童癖只存在於男性,和女性沒什麼關係,那就大錯特錯了。
為上面那款遊戲說話的,並不是想像中肚子大得和南瓜一樣,頭髮稀疏的怪蜀黍,還有不少頂著可愛二次元頭像的小姑娘,數量並不少。
譬如這位頂著卡通頭像的素人支持者,回答得到了2000個點贊。
資料上赫然寫著,性別女。
這個人並不是唯一的,再來看看其他的回覆,最後寫著公主無語。
微博上的基本信息,也是女性。
是的,一個主打幼童向的少兒不宜遊戲,很多女性不僅暗裡偷偷玩耍,明面上還替它說話。
在普世的觀念中,戀童癖都是沒有頭髮,油膩膩的大叔,突然有女性站出來講話,非常容易地贏得了不少網友的認同。
來看看,這些女孩的言論,無非是以下幾點:製作者有罪,舉報者有罪,而玩家無罪;自己是女性,做不出什麼實際性的事情,和戀童幾乎絕緣,況且任何事物都有雙面性,遊戲也有好的一面......
真的是這樣的嗎?
成人和嬰兒的區別之一,是嬰兒對這個世界保持著頑強的好奇心,他們不知道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看到地上有隻蟑螂,直接就撿來吃。
然而,稍微有點腦子的成人,看到蟑螂不是遠遠避開,就是繞道而行。保持理智,永遠比保持好奇心來得重要多了。
「製作者有罪,舉報者有罪,玩家無罪」無從談起,且不說「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的真理,看著小女孩以羞答答的表情躺在男人的腿邊,如此沒有審美心智的遊戲,充其量也不過刺激了動物性本能。
哪怕下載了不玩,只要發了有關遊戲的內容,下面都有求分享,求資源的連結,甚至有人還把這種機會看作是悶聲發大財的機遇。
玩和不玩,並不是個人的選擇,這關係到社會的供求關係,供求關係影響市場,只要有人玩,就源源不斷地會有類似的遊戲誕生,供應也就一直存在。
女性真的會和戀童沒有關係麼?並不是這樣的。
2014年,英國《每日郵報》報道,一名名叫勞倫·莫里斯的女性,在2年之內,性侵一名8歲的男孩50多次,直到被男孩以炫耀的形式說出來才被捕入獄。
2017年,一名22歲的女性Carolann Gallon,從17歲開始,為了毒品,就把百名少女推入了戀童癖的大本營當中。
當她犯下累累罪行的時候,她用「一切都不是自己的本意」來當做藉口,而法官反駁她的話語鏗鏘有力,令人警醒:「你有無數次機會可以糾正自己的錯誤,但你從來沒有!」
而看似自己和戀童癖毫無關係的我們,如果不發聲,其實也是在悄然助長著戀童癖的風波。
壓死駱駝的總不會是最重的那根稻草,而沒有人知道,那些最後犯罪成功的戀童癖案件當中,是否也會存在著以為自己就玩一下,滿足好奇心的女性。
這個遊戲很多人爭論的點在於,虛擬世界的喜好,究竟應不應該和現實世界掛鉤。
玩色情暴力的遊戲,就一定代表這個人會犯罪,做出不可饒恕的事情?
我們得先明白,這款遊戲的主要對象是什麼?不是波瀾壯闊,腿長胸大的御姐,也不是穿著其他成人制服的成年女性。
而是扎著馬尾,穿著學生服,各方面都發育不全面,看起來頂多是個小學生的蘿莉。
在全世界範圍來說,和戀童、未成年扯上關係的都是絕對不允許的。
在澳大利亞,不允許戀童癖露出任何苗頭,甚至連做得太逼真,有恐怖谷效應的洋娃娃都要禁止,以免對潛在罪犯產生任何刺激。
在美國,《兒童色情防治法》對兒童色情的範圍包括,電腦合成或者虛擬的兒童色情。
包括以情色文化文明的日本,蘿莉、JK制服遍地都是的日本,對傳播兒童色情作品,法律都明文規定:散播未滿18歲的兒童色情圖像是違法的。
沒有購買者,沒有傳播者,就沒有人消費兒童的色情內容,也就不會有人把拍攝兒童色情當成一門生意。
而創作批判戀童的作品,不少導演也會有自己的底線,決不允許出現任何讓兒童產生不適,甚至模仿的片段。
韓國高分電影《素媛》,邪惡的怪蜀黍遇到了撐著黃色傘的小女孩,幾個日常的鏡頭,小女孩就全身帶血地躺在了廢墟之中,黃傘也變得破爛不堪。
其實,按照影視邏輯來說,這幾個鏡頭真的是素凈,導演可以處理得再有張力、暴力和慘烈一些,會讓電影節奏更驚心動魄,刺激人們的感官。
電影再是藝術,也不過是票房的奴隸,可《素媛》這電影高貴的不僅僅是主題,更是在這種細節上,給孩子保留了一點餘地。
借用網友的一句話:「孩子可以天真無邪,可大人絕不能逾矩。」
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並不是自由,而是任性。任性意味著一個人放棄了理性判斷,把自己交給了外界的刺激來安排;而什麼都接受,也並不是包容,包容應該是有所選擇地接納。
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有很多的污穢,可孩子是我們的未來,請保持他們的純真和美好,是每個人都應盡的責任。
即使是在虛擬世界,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道德底線,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
盧璐:有兩個女兒的留法服裝碩士、作家,新書《和誰走過萬水千山》,正在熱賣。行走在東西方文化差異裂痕中間的,優雅女性自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