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論壇:「狀元」應該退出現代生活舞台了

2019-10-08     關中刀客一大別花鄉

教育論壇:「狀元」應該退出現代生活舞台了

《范進中舉》和《孔乙己》一直是中學語文各版本教材的保留篇目,但在備教這兩篇作品的時候,我總會有一種底氣不足的感覺,覺得教材的引導和參考資料的解讀是那樣的蒼白無力。既然「狀元」是「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那今天怎麼仍有它們的影子呢?

也許有人會說,不用這麼「玩概念」吧?不過就是用一個現成的詞而已,鼓勵學生勤奮學習、考出好的成績,這沒有什麼錯吧?但我們看看今天的社會現象,並不僅僅是向古人「借用」了一個詞那麼簡單——

給「狀元」穿古代的「狀元裝」,學著古代「狀元誇官」的氣派披紅插花、前呼後擁、鳴鑼開道、招搖過市;給「狀元」提供巨額的獎勵,獎錢、獎汽車、獎樓房;給「狀元」在校園裡塑像,讓他享受「生祠」的待遇(這一點古人都望塵莫及的)……像這樣一些人人都可「目睹之怪現狀」,你能說裡邊就沒有一點封建「狀元」的糟粕嗎?而在這樣一些熱鬧的場景中,難道我們就看不出「張鄉紳」、「胡屠戶」、「眾鄰人」、「短衣幫」,等等戲劇化影子的現實表演嗎?

溯本清源,子曰「必也正名乎」,我們有必要先追溯一下「狀元」這個名詞。沒人會否認,它是「科舉制度」的產物,因而它也就成了科舉制度的代名詞。中國的科舉制度在它產生的初期,打破了門閥世襲制對官場的壟斷,使得寒門子弟通過讀書而進入政治體製成了可能,這給封建官場帶來了很「接地氣」的新鮮血液,因此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

但這種制度從隋唐一直沿用到明清已經走過了一千多年,形式越來越僵化,越來越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因而給中國社會發展製造了巨大障礙。同時,這種制度也並沒有衝擊到封建等級制度,只是給一部分人創造了一個「翻身」,即由「被壓迫者」一躍成為「壓迫者」的機會。這樣一來,就更加固化了社會的等級觀念,嚴重毒化了整個社會的風氣,讓人們更加功利和勢利。

「狀元」一詞幾乎就濃縮了上面所有的內容。因此,一提到「狀元」人們自然而然想到的就是「躍龍門」、「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十年寒窗無人問,金榜題名天下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非常功利的目的追求和勢利的人情世態。古人早已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些,所以才有《儒林外史》這樣的諷刺經典傳世。

時至今日,社會中相當一部分人還在用「狀元情結」和「科舉思維」做事,這不能不說是中國社會現代化發展的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羈絆。孔子在說「必也正名乎」後有一段著名的推論:「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有時候,一個概念的使用是關乎社會興衰的。因此,要讓「狀元情結」不再繼續發酵,就很有必要讓「狀元」這個詞退出現代生活的舞台,這其實也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要義之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VTbrW0BMH2_cNUgSqr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