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扒李小璐?這位為國人爭臉的傳奇老人,才值得上熱搜

2019-10-31     環球人物雜誌

他的一生幾乎就是共和國航天事業發展史的縮影。

|作者:阿曄


昨天,不少人都在暗爽:戚發軔喜提「名人堂」獎項啦!美國千方百計阻撓中國參加國際宇航大會,還是沒能阻撓中國科學家獲獎!



戚發軔獲得「名人堂」獎項的證書。

「名人堂」是國際宇航聯合會的常設性榮譽,旨在表彰對推動太空科學、人類太空利益發展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這次是繼「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王希季院士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專家第二次獲得該獎。

還記得10月21日的國際宇航大會開幕式上,中方代表團因赴美簽證受阻而不得不集體缺席,大家那叫一個憋屈。現如今,這口氣總算是出了!

而這一切,都得從這個為中國叩開太空之門的傳奇男人戚發軔說起。

中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枚飛彈、第一次兩彈結合、第一枚運載火箭、第一顆通訊衛星、第一艘載人試驗飛船、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載人飛船……背後都有這個牛人的身影。

他得再多獎,都是實至名歸!


被美軍「炸」出飛機夢

1933年,戚發軔出生在遼寧一個農民家庭。在他的少年記憶里,印象最深的就是日本軍國主義奴役中國百姓的情景。

當時,日本人在占領區推行「奴化教育」,戚發軔每天背著書包走進校門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被強行集中到操場中間,面向東方三鞠躬,然後大聲高頌:「我們是天皇陛下的臣民!」之後才能走進教室上課。

「中國人為什麼被說成是日本天皇的臣民?」戚發軔不明白,回家問母親,母親告訴他,因為我們是亡國奴。

亡國奴的恥辱讓他備受衝擊,也在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雪恥的種子。

1950年,戚發軔在大連讀高中,正好趕上韓戰爆發。丹東、瀋陽接連遭到美軍轟炸,戚發軔擔心大連也會被炸,但老師告訴他,大連很安全,因為蘇聯軍隊駐守在這裡,「老大哥」有飛機、大炮,美國飛機不敢來。

戚發軔當即下定決心,將來一定要造飛機,讓中國也有強大的空軍,不再受人欺侮!

兩年後,機會來了。

當時大連的學制是春季畢業,而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為秋季招生。這意味著,戚發軔要麼選擇提前畢業,要麼多念半年高中。他選擇了提前畢業。

高考填志願時,僅有的三個志願選項,他全都填寫了航天專業。最終,他如願被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錄取,正式成為飛機設計專業的一名學生。

然而問題很快來了,只上了兩年半高中的他學習跟不上。當老師講到拋物面時,他卻連拋物線還沒學過,這一度讓他感覺自己和人家「差一大截」。

儘管輸在了起跑線上,但戚發軔並沒有自暴自棄。他覺得自己既然不是班上最聰明的,那就做個最努力的,畢竟「成功的人也各有各的樣」。



很多年後,他還不忘用自己做例子來鼓舞年輕人:千萬不要覺得成功者在小時候都是優秀生。「那時的我不是優秀生,是不是以後就不行啦?也不是,只要你努力也是可以的!我就是這樣的。」

被蘇聯「教會」自力更生

1957年,大學畢業的戚發軔被選入剛剛組建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穿上了軍裝。

當時,組織上對飛彈很重視,準備選送戚發軔等人去蘇聯軍事院校學習飛彈製造。儘管不是造飛機,但戚發軔還是挺高興,因為他知道敵人同樣害怕厲害的飛彈。

可等戚發軔專門學了幾個月俄語,滿心歡喜準備赴蘇時,領導又突然通知大家不用去了,因為蘇聯方面不接受中國現役軍人到他們的軍事院校學習。

但領導沒死心,最終決定讓這批人脫下軍裝,通過高教部到莫斯科航空學院去學習。戚發軔二話沒說,又開始興沖沖地做準備。

結果培訓名單下來,人家搞空氣動力學的、搞強度的、搞工藝的、搞發動機的、搞測試的都可以去,唯獨戚發軔被攔了下來。因為戚發軔是學「飛彈總體設計」的,這是飛彈最核心的技術,蘇聯不想讓中國人獲取核心技術。

「這對我刺激太大了,一切都準備好了,我還為了去學習抓緊時間把婚結了,結果還是沒去成。」戚發軔覺得太糟心了。

他也不想再浪費時間白忙活,索性打定主意,跟著在華的蘇聯專家學。可剛學了沒幾個月,中蘇關係惡化,蘇聯專家幾乎在一夜之間全都撤走了,還帶走了所有圖紙和資料……

接二連三的變故讓戚發軔明白了: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不如靠自己的力量,獨立地發展我們的航天事業。



雖然心中有豪情萬丈,但現實是,包括戚發軔在內的這群年輕人連真飛彈長啥樣都沒見過。

就在此時,錢學森站了出來。這位曾被美國官員稱為「無論在哪裡,他都抵得上5個師」的傳奇人物,居然親自跑來給戚發軔這群「小白」講飛彈概論。

有意思的是,在這個有點「掃盲」性質的培訓班裡,後來真出了不少人才,除了戚發軔外,還有著名火箭技術專家王德臣、航天專家沈辛蓀和錢振業……

在走出培訓班大門之後,戚發軔和這班同學很快就「真刀真槍」地學以致用了。

1964年,我國「東風一號」飛彈在酒泉發射成功,戚發軔榮立三等功。

「航天十八勇士」

憑藉過硬的本領,戚發軔隨後參與了我國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征一號」的結構和總體設計,提出的火箭三級與二級分離方案,經飛行試驗證明既簡單又可靠。

正當他對火箭研製越來越入迷時,命運再次轉了個彎。

1968年2月,專門負責衛星研製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正式成立。當時由負責衛星總體工作的孫家棟「點將」,戚發軔與另外17人一起,經聶榮臻元帥親自批准調入研究院,成為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技術負責人,這就是後來人們說的「航天十八勇士」。

當時,戚發軔的主要任務是完善地面試驗方案。

「東方紅一號」的四根3米長的短波天線,發射時需要收攏起來,上天后靠自旋甩開,輕了甩不開,重了又會因離心力太大而對天線結構造成影響。那時還沒有計算機仿真模擬,只能靠地面試驗。

試驗很危險,卻沒有任何專用的防護裝置。在一個破倉庫里,老同志每人拿個紙箱子蓋擋著,從木板間的縫隙往外觀察;年輕人就爬上沒有頂棚的房梁,騎在上面往下看。

長期勞累,鐵打的漢子也會垮下來。一天晚上下班後,戚發軔騎車回家,途中突然覺得肚子疼痛難忍,四肢發軟,滿頭冒汗,連衣服都濕透了。他只好一手推車一手捂肚子,一步步艱難地挪到了一家醫院。經檢查,他得了盲腸炎,而且已經穿孔……

不過就算研製的過程再難,戚發軔還是堅持了下來。

在「東方紅一號」發射之前,他前往人民大會堂向周恩來彙報工作。周恩來對衛星能不能入軌、入軌後能不能準確地唱響《東方紅》樂曲問得非常仔細。

戚發軔並不敢打保票,只說:「凡是能想到的、在地面能做的試驗我們都做了,都沒有問題,就是沒有經過空間環境的考驗。」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21時50分,地面站接收到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曲,聲音清晰洪亮!

衛星入軌後,所有儀器工作正常,性能穩定,做到了周總理要求的「穩妥可靠、萬無一失」。這也標誌著中國開始進入宇宙空間,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研製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後的戚發軔(前)

送楊利偉「上天」

上世紀90年代,戚發軔在蘇聯拜科努爾發射場參觀聯盟號飛船發射時,印象深刻。

3名航天員進入飛船前,飛船總設計師大步上前,在發射任務書上籤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後對航天員們說:「沒有把握我不會送你們上天。」

這一幕深深震撼了戚發軔:「將來我送中國航天員上太空時,能作出這樣的承諾嗎?」

1992年,中央正式決定搞載人航天工程,戚發軔被任命為神舟系列飛船的總設計師。當時他已經59歲,面臨的壓力和顧慮可想而知,但面對國家需要,他還是挑起了重擔。

年屆花甲的他,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組建一個研製團隊。由於工程大、專業面廣,團隊的成員並非一個行政單位編制。作為總設計師,既不能給人家發工資,也不能給人家發獎金,如何統一指揮對總設計師的「德行」要求甚高。

而戚發軔的人格魅力自然沒得說。在他的帶領下,這支隊伍碩果不斷:1999年,「神州一號」發射成功;2001年,「神州二號」發射成功;2002年,「神州三號」「神州四號」接連發射成功。

很快到了2003年。那一年,「神州五號」載著楊利偉在太空中飛行了14圈,歷時21小時,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這標誌著我國成為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

有人問戚發軔,「神五」發射你怎麼不緊張呢?

他笑著回答:「我最緊張的時候,是『神舟一號』發射的時候,已經過去了。正是因為神舟一號奠定的基礎,以後的『神二』到『神五』,每一次都是一個巨大進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也是一件十分有把握的事。」

當初看蘇聯發射載人飛船時問自己的那個問題,戚發軔終於有了答案。



戚發軔(前)


戚發軔的一生幾乎就是共和國航天事業發展史的縮影。

回首往事,他遇到過很多困難與挫折,而最艱難的時刻是1992年——他的夫人被確診為肺癌晚期,醫生預測只剩3個月到半年的生命。

當時,「神舟」系列飛船正處在攻堅的重要階段,戚發軔幾乎沒有時間去陪伴夫人,就連「陪老伴吃晚飯」的諾言也沒能兌現。

他的夫人曾說,她願意看到中國的航天人進入太空。但當戚發軔作為總設計師的「神舟五號」飛船把我國航天員送入太空時,夫人已經不在了,這也成了他一生的遺憾。

但戚發軔說:「我沒後悔過,我覺得能夠參加這麼一項偉大的事業是很自豪的事情。幹事業總會有犧牲。航天事業的發展,需要我們這一代人,需要好幾代人去支撐。如果再有一次這樣的抉擇,我還是會優先選擇服務國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S_6Im4BMH2_cNUgRWN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