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立下不世之功,結果等來一頓訓斥,李世民馭將之道有多高明?

2021-04-09     夜讀史書

原標題:李靖立下不世之功,結果等來一頓訓斥,李世民馭將之道有多高明?

曾國藩認為「馭將之道,最貴推誠,不貴權術。」意思就是說,管理將領的最佳方式是以誠待人,不要玩弄權術。然而縱觀歷史,上級對下級推心置腹,結果卻培養出「白眼狼」的情況不勝枚舉。比如唐玄宗對安祿山恩禮有加,可沒想到一轉眼安祿山就起兵造反,還險些提前終結了唐王朝的統治。

那麼,曾國藩的經驗不靠譜嗎?其實也未必,只是不同環境,不同地位,人與人的相處方式也不一樣。曾國藩管理的都是中下層將領,他個人擁有絕對權威,因此以誠待人能換來將領們的誓死相隨。但如果是那種位高權重的統帥級人物,對他們一味以誠相待就未必靠譜了。因為對這些人來說,更大的權力(如皇權)離他們也是可望又可及的事情,如果對他們過於放任,那指不定哪天誰架不住誘惑就要搞謀權篡位了。因此要想駕馭那些統帥級的將領,曾國藩的那套不管用,而唐太宗李世民的馭將之道才是真正的高手出招。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最會用人的皇帝,他的用人之道總結成一段話就是:「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為轅,曲者以為輪;長者以為棟樑,短者以為栱角。無曲直長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無棄材,明主無棄士。」

不過,李世民手下雖人才濟濟,但其中也不乏桀驁不馴者。這些人要麼有才,要麼有功,或兩者兼備。文官還算好辦,最多像魏徵那樣犯顏直諫。武將就比較讓人頭疼了,都是百戰沙場的老將,要是哪個真犯起混來,還是對皇權有一定威脅的。所以李世民的馭將之道就是胡蘿蔔加大棒,恩威並施。既讓他們感到皇恩浩蕩,也他們時刻謹記天威難測。

李靖是公認的唐朝第一名將。他征戰沙場數十年,一生建功無數,在朝野上下都有極高的聲望。不過對帝王來說,這樣的大將就如同一把寶劍,用得好可以披荊斬棘,用得不好就會傷及自身。所以李世民的胡蘿蔔加大棒策略在李靖身上就體現得特別明顯。

貞觀四年(630年),李靖率軍攻滅東突厥,為大唐王朝立下不世之功。然而當李靖班師回朝時,等待他的不是豐厚賞賜,而是御史大夫蕭瑀(一說是溫彥博)的彈劾,理由是「持軍無律,縱士大掠,散失奇寶」。一般來說,軍隊在打勝仗後,下面的將士們順手牽羊撈點財貨都是戰場常見現象。雖然統帥們事前都會明令禁止這種行為,但只要將士們別搶得太過分,統帥往往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種事情本來大家都心知肚明,現在卻突然上綱上線地被人提出來。

李靖誠惶誠恐地跑去見李世民,結果高座金鑾殿上的皇帝陛下果然面如冰霜,指著李靖一頓痛罵。李靖別無他法,只好頓首謝罪。

古人說「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李靖立下不世之功,結果一回來就遭到皇帝的訓斥,立功之事隻字未提,這顯然不是什麼好的信號。李靖就這樣戰戰兢兢過了好些日子,整天擔心自己會落得跟西漢名將韓信一個下場。

終於有一天,李世民又召李靖入宮。李靖硬著頭皮來到御前,不過這次等待他的卻是好消息。只見李世民和顏悅色地對李靖說道:「當年隋朝大將史萬歲打敗達頭可汗,可隋文帝不但不給賞賜,反而隨便給他安個罪名將其處死了。朕當然不是這樣的人,朕決定赦免你治軍無方的罪名,獎勵你打敗突厥的功績。」隨後李世民就下詔加封李靖為左光祿大夫,賜絹千匹,增加實封食邑(達到五百戶)。

幾天後,李世民又對李靖說:「之前有人誹謗你,現在朕已查明真相,你不要再有心理負擔了。」於是再賜李靖絹二千匹,並擢升他為尚書右僕射(宰相)。

經歷這次風波後,李靖深刻體會到了什麼叫人生起伏,什麼叫天威難測。從此他儘量保持低調,到後來甚至是「闔門自守,杜絕賓客,雖親戚不得妄進」。看到李靖態度如此端正,李世民終於徹底打消了對他的懷疑。

可能有人會覺得李世民這樣做太過刻薄寡恩。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正是李世民的恩威並施,才讓李靖保全了名節,君臣二人得以相安無事。對李靖這種位極人臣的大將來說,善始善終何嘗不是最好的結果呢?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RU_t3gBrsvY2_UuWd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