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為什麼選擇從於都出發?

2019-08-03   於都信息網1

85年前,這裡是中華蘇維埃政權最後一塊根據地。 85年後,這裡經濟快速發展,交通發達,人民安居樂業,於都河上建起了紅軍大橋、長征大橋、渡江大橋,縣城內高樓林立、道路寬廣,人們把橋命名為長征大橋,把城裡的主幹道命名為長征大道、紅軍大道,把休閒廣場命名長征廣場,把公園命名為長征公園,在當年紅軍渡河地建起了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紀念園、紀念館。於都人用各種方式來紀念當年紅軍留下的痕跡。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為何選擇了於都?於都為什麼會成為紅軍的堅強大後方?



最理想的轉移地點

當時的中革軍委選擇於都作為出發地,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於都的位置。在當時的中央根據地地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東線,敵東路軍威逼中央根據地的東方門戶福建長汀;北線,敵北路軍集中兵力加緊「圍剿」,逐漸推進到興國、寧都、石城一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已成為敵重點監視地域,紅軍主力根本無法在這些縣域集結,東線和北線沒有機會突圍;再看南線,我軍與粵軍陳濟棠舉行過秘密談判,達成「停戰借道」協議,我軍如果經過,不會有大的戰事發生;西線,有大山和隘口,不利於敵人的大部隊行動。因此,位於中央根據地西南部的於都進入了決策視野。另外一個原因在於於都的地形和經濟物質條件。於都境內多丘陵,適於大部隊行軍、宿營、隱蔽、休整。於都處於中央蘇區的中心腹地,便於來自各個方面的紅軍部隊快速集結。還有一點是,於都在前四次反「圍剿」戰鬥中一直不是主戰場,被破壞不是特別嚴重,有一定的物質基礎。



6.8萬人先後當紅軍

於都的政權基礎為什麼好?於都早在1926年就有了第一個黨組織,並在贛南地區建立起第一個紅色政權——于都縣工農兵革命委員會。在不同時期,於都參加紅軍總人數達到6.8萬人,其中不僅有跟隨中央紅軍渡過於都河進行長征的1.6萬人,還有留在蘇區進行游擊戰爭的1萬多人。

當年,湧現了很多於都人民支援紅軍的感人故事。比如,「丁張發老人,當時只有10歲左右,他的父親是紅軍。部隊集結到於都後,母親每天都帶著他到紅軍所在的各個渡口去找父親,一直沒找到。後來同村一起參加紅軍的一個戰士回來後說,丁張發的父親已經在興國戰場上犧牲了。第二天,母親帶著他再次來到渡口,把給父親做的5雙草鞋贈送給了5位戰士,鼓勵他們繼續在戰場上殺敵。」

當時,於都河畔,母送子,妻送郎。於都的老百姓寧可自己餓肚子也要支援紅軍。捐獻門板、店鋪板、甚至棺材板、打草鞋送紅軍,架浮橋渡於河,紅軍的行蹤要保密,老百姓自發設崗,堅決不讓外面的人知道紅軍在於都。周恩來總理感慨地說:於都人民真好,蘇區人民真親!



堅強的地方黨組織

老百姓愛戴紅軍,是因為在短短几年時間裡黨和紅軍以及蘇維埃政府的幹部們給當地百姓留下的良好印象。

黨的領導幹部非常關心群眾的疾苦,經常深入鄉村做調查研究,幫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紅軍所到之處,從來不打攪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於都是當時蘇區的贛南省政權機關所在地,各級政府的幹部作風是非常好的,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他們的戰鬥力非常強,戰時要補充到部隊里去,不打仗的時候回到地方工作,做了大量得民心的工作,比如照顧紅軍家屬,很多家庭的青壯年當了紅軍以後,家裡的地沒人種了,他們還要代為耕種。紅軍渡過於都河後,歸還所借物品的工作也是由留守紅軍和當地的幹部們一起做的。強大的政權基礎也是紅軍成功渡過於都河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