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8.3,現在3.8,國產劇究竟誰之鍋?

2020-03-12     第十放映室

現在提到編劇六六,很少有人能第一時間記起:

原來她還是現象級國產劇「上海家庭三部曲」的原作和編劇。

2003年,新人六六開始在網絡上撰文。

出道這年,她的處女作小說《王貴與安娜》就蜚聲海內外網壇。

隨後很長一段時間,寫新作、影視化,六六忙得風生水起。

身處國產劇江湖番位中的第一梯隊,她的確有過光輝歲月。

可如今的風評里,「六六三觀不正」的title早已蓋過一切。

就算她說要赴武漢挖掘能打動人的抗疫故事,評論里也都是一片真誠「勸解」:

別去添亂。

從《少年派》到《安家》,再到親赴武漢,她也許一直沒明白:

為何昔日追捧不再,網友如今總執著於對她吐槽、聲討?

褒貶兩極化的編劇,六六也只能算前三甲之一。

稍早些的2001年,年輕的申捷就已靠《重案六組》一劇成名。

剛進這行的他並不知道,多年後自己會因為一部叫《誅仙Ⅰ》的電影,拿下金掃帚「最令人失望編劇」。

和《重案六組》前後腳的功夫,《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也在電視台播出。

這是海岩原創小說「生死之戀三部曲」改編的第二部劇(第一部《永不瞑目》)。

延續以往犯罪+愛情的風格,他的作品再次引起了全民熱議。

那時的他也不會想到,新時代自己劇本改編的電影《長安道》,票房將定格於區區2614.8萬。

信息數據取樣之後,擺在老一代追劇粉眼前的便只一個結論——

縱使仍身處一線,但以上幾位編劇的水平就像正弦曲線。

曾經波峰有多優秀,現在波谷就讓人多難受;

曾經寫得出豆瓣評分8.3的神作,現在也寫得了3.8的「神作」。

而屬於他們與更多人的電視劇黃金時代,終是不再。


01

六六,誠心添堵的職業編劇

在我看來,「三觀不正」一詞,無法成為六六的「罪狀」。

因為出道伊始,這便是她的個人風格。

最初的六六「三觀不正」,勝在一針見血,且足夠犀利。

也勝在大逆不道,但反映實際。

她的第一部電視劇,是海清和塗松岩主演的《雙面膠》。

這部被奉為當代恐婚恐育的22集經典神劇,全程高能無注水,極度易上頭:

上海姑娘麗娟不顧父母門不當戶不對的反對,嫁給了東北小伙亞平。

在丈母娘家的幫助下,亞平才在上海買了房子,成了家。

故事開始,夫妻二人世界,相安無事。

但婆婆的到來,讓溫馨小家開始發生質變。

因為婆婆傳統思想嚴重,總想以自己的生活方式「改造」上海媳婦。

婆媳倆為此沒少較勁。

媳婦不聽話,婆婆就乾脆把她當外人,處處懟。

麗娟吃幾塊紅燒肉得管,吃多了要提醒:

或者明面上不說,暗地裡數。

數完還特氣憤。

男主人亞平一直在兩人之間和稀泥。

即使在麗娟生下兒子後,婆媳關係仍然沒有緩解。

並且,因奶奶的故意挑唆,孩子一句「媽媽 壞」徹底點炸了這個家庭。

麗娟怒極開撕,表示要將亞平逼上無家可歸的境地。

而亞平也喪失了理智,瘋狂地將拳頭砸向麗娟。

電視劇的結局強行和諧,安排了麗娟和這對母子言歸於好。

原著小說的結局更絕,麗娟直接被亞平毒打致死。

《雙面膠》的故事如此暗黑系,但難得的是有批判。

還有對現實家庭、婆媳問題鞭辟入裡的所思。

六六後來的《蝸居》也很寫實,寫實到電視台播完就被下架了。

和亞平一樣漂在上海,宋思明是典型的岳父檔。

他靠岳父上位,有錢有權。

私下裡他卻一直嫌棄自己的老婆不是處女,並因此勾搭上了小三海藻。

他對海藻的情感大爆發,正始於錯把墊子上的月經血理解為純潔的象徵。

海藻不知道,海藻不敢問

六六早期寫的劇,一般都繞不開兩性 、小三、婆媳、買房這類話題。

其間穿插著各種歪三觀的家庭矛盾,讓人口吐芬芳的同時又覺得無比真實。

對於影視作品來說——

其實只要大的三觀,也就是核心價值觀正確,細節之處是允許存在「不正」的。

如果每部劇都追求絕對的偉光正,那才是真的不現實。

沒有討論度就沒有藝術價值。

曾經的六六深諳這個道理,只是到了後來才逐漸跑偏。

2012年的《心術》,是她轉型的第一部職業劇。

也正是這部劇,讓她成功地從家庭題材走向了社會。

劇里各種潑皮耍賴的情節,把醫患矛盾落地現實。

「深刻切入了社會病症,客觀而不失火力地打擊著社會痛點。」

類似的好評是她之前所不曾有的。

所以《心術》之後,她開始沉迷於挖掘社會熱點裡,不夠陽光美好的元素。

這的確能讓她的劇把握觀眾的口味,保持高話題度。

但為賦新詞強說愁,想跟時代硬拼湊,最後反倒成了魔幻現實主義。

三觀不正的情節渲染,也近似於無止盡地撒狗血。

尤其是「小三」這種梗,新劇《安家》僅前十五集裡就出現了三次。

先是張乘乘前腳和哥哥徐文昌假離婚,後腳就和年輕弟弟搞在一起;

再是徐文昌目睹母親從小三住的房子樓頂跳下,成了他一生揮之不去的陰影;

最後是闞老闆拋下糟糠之妻,買房追求所謂的soulmate知否小姐。

六六深知社會群體對小三的拒絕,也特別明白該如何去操控觀眾的情緒。

但為了造劇情而寫下的劇情,薄弱沒有新意,反而會顯得劇本「中年油膩」。

現在的六六,你可以稱她為一線的職業編劇,但並不能算作好編劇。

她喜歡蹭熱點擺道理,卻忘記了好編劇的初衷,好好講故事。

一如她筆下的房似錦,是位被原生家庭吸血的女性。

劇里你有見到編劇對這樣一個人物的思考與理解嗎?

並沒,她只是拿房似錦做一個喚起觀眾不忿的工具。

所以呈現出來的就是一段段大同小異的極端撕扯,看的人特累。

事實上,我們不反感描繪原生家庭的作品,甚至很願意去聆聽這樣的故事。

這些被原生家庭拖累的人值得被關注和熱愛。

然而六六忽略了創作的方向,可以不是歌功頌德,也不需要一味批判。

但至少,你得先尊重人之常情。

無論悲劇、喜劇,無論職業劇、家庭劇,編劇都不應該生硬地賣弄它們。

否則觀眾心裡的堵添多了,也遲早有厭煩的一天。


02

海岩,執著造星的愛情教父

編劇海岩的影響力有多大?

上點年紀的大概都知道。

有人說,他的存在推動了內地愛情劇的發展,是國產劇的「愛情教父」。

而海岩劇,一度是國內影視爆款的代名詞。

其中他的代表作「生死之戀三部曲」,要分03年1.0,和11年2.0兩個類目。

最經典的1.0,是十多年前男孩女孩必追的版本。

也正是這一版本,讓海岩帶著一票「岩男郎」,推翻了唐國強、陳寶國的時代,走進觀眾視線。

《永不瞑目》里,小鮮肉鼻祖陸毅飾演男主肖童。

這個人物一出場時是個陽光的大學生。

但後來劇情深入,他為愛臥底,為愛吸毒,虐戀又情深。

在奪去他一切的毒品面前,肖童的人格是割裂的。

他會踉蹌爬上屋頂,在屋頂大聲呼喊「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也會在寂靜的夜裡,抱著呼機里愛人歐慶春「保重」的簡訊,小心睡去。

他一直期待自己與歐慶春的愛情,但未開始就已結束。

肖童的愛太深,深到把一個人視作了一生的執念與夢想。

結尾當歐慶春不再壓抑自己的感情時,緣分已盡愛已逝。

她對著肖童的屍體深情一吻,然後留下觀眾原地爆哭。

每一個看過《永不瞑目》的人,都無法忘記又帥又純還年輕的陸毅。

而陸毅之後,劉燁接過了岩男郎的大旗。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中,他的龍小羽用一輩子證明了一個命題——

「挨過餓的人,和沒有挨過餓的人,是不一樣的」。

在他沒得到上流社會能擁有的財富時,他可以無所謂。

但一旦擁有了,再想放棄已是不可能。

他因窮而受過的所有委屈、不甘,在那個狂風大作的夜晚,在那個簡陋的工地小屋裡,在那個為愛糾纏他,他前一刻還滿懷歉疚的女孩面前,爆發了。

因衝動犯下殺人罪行,最後執行死刑前他見到了女主晶晶。

那一刻,他對感情有不舍,對人生有絕望,對自己有股深深嫌惡。

24歲的劉燁,在這部劇里憂傷得讓人揪心。

他六分純凈懵懂、四分憂鬱深邃的眼神,也成為後代岩男郎的標配。

有人曾吐槽海岩劇都一種模式,說的全是人的糾葛和愛而不得。

對此海岩回應道,「生活抽絲剝繭之後的本質,都是相同的」。

這正是他作品能滋養那個年代影視圈的原因。

不過可惜的是,後來海岩並沒有把握時代的變化再去更新作品。

他上一部有姓名的原創劇,還是07年的《五星大飯店》。

隨後,就陷入了無限翻拍的自我消耗之中。

11年跟江蘇衛視合作的「生死之戀三部曲」2.0,他依舊用最新的面孔,造最in的岩男郎。

可同樣的角色,賈乃亮、高雲翔、郭家銘都差了那麼點意思。

要麼顏值過關,純度不夠;

要麼純度尚可,憂鬱欠奉。

亮哥那會走的還是古天樂路線

不過這都不是重點,主要是海岩劇已經跟不上當時觀眾的口味和節奏。

劇情、人設無法捧人了。

認清了這一點,國產劇愛情教父也挺樂觀,不再執著於他的造星事業。

而是轉頭投入了老本行,酒店管理的行列。

最初,商業奇才被安排到北京五星級崑崙飯店,出任總經理,當上CEO。

在他去之前,這家飯店帳上現金只有五十萬,還欠有一千多萬應付款。

但他一番神操作,硬是轉虧為盈。

隨後,商務人士的名聲越做越響,小說、劇本也就越寫越少。

屬於編劇海岩的時代是否真的已經過去?

今年以前,他一直沒能給我們機會去下定論。

票房慘案《長安道》,也只是他多年前作品再一次改編罷了。

但今年之後,他的原創新作《崑崙歸》計劃播出。

這也是編劇海岩和導演兒子侶皓吉吉的第一次合作。

侶皓吉吉代表作:鼓風機神作《太子妃升職記》

70集的龐大體量,是海岩悶頭花了一年創作出來的。

新劇里,他解綁熟悉的現實題材,沖向了年輕人更喜愛的科幻宇宙。

為了防止世界被破壞,為了保護世界的和平,並貫徹愛與真實——

男主被設定為地球和外星雙重血統的宇宙混血兒。

而飾演這部劇的演員,沒錯,又是履歷一片空白的新人。

很少有編劇像海岩一樣,一如既往地執著於以劇捧人的造星事業。

十幾年前,尚是演員與編劇相互成就的烏托邦時代;

十幾年後,風雲變幻,流量為王,海岩劇在主角甄選上依舊堅持著自己的堅持。

你說,這風險與勇氣並存的新劇又將如何?


03

申捷,瘋狂跨界的IP追隨者

和前面兩位比起來,編劇申捷的名氣顯然要小一些。

很多人沒聽過他的名字,但一定看過他的劇。

2000年左右的國產刑偵題材,水平並不輸美劇和日劇。

而申捷的《重案六組》,便是當時風頭最勁的刑偵劇。

這部劇採用「一集兩案,交織進行」的模式,第一部32集就講了近60個案子。

案件數量雖多,但並不划水。

1999年的「石景山八女案」,是北京市建國以來最大的一起兇殺案。

兇手一晚連砍八人,受害者是八個合租的女生。

劇中的「八女案」,便是藉此為原型,並靠著女主季潔的細心和縝密告破。

她在兇手家的陽台看到了隔壁的客廳而起了疑心。

而實際上,本案的兇手就是跨過自家陽台到了隔壁實施的犯罪。

把刑偵破案的細節,包括犯罪分子一些犯案心理、手段,都描寫得高度真實。

這是《重案六組》成功的地方,卻也是葬送它的誘因。

2004年廣電一則通知,讓正如日中天的「六組」再也無法在衛視黃金檔出現。

對此給出的理由,是容易在現實中產生負面作用。

比如犯罪手法會被複製,刑偵手法會被犯罪分子用來反偵破。

《重案六組》之後,吃過虧的編劇申捷就鮮少再涉足刑偵題材。

而是在熱門的抗日神劇、都市情感里低調了很長一段時間。

直到2011年,他終於在電影《戰國》里迎來了一次爆發。

一代軍事家被刻畫成了神志不清的黑長直、二愣子。

本著寫史詩正劇的初衷,整了一出惡搞喜劇。

也讓曾收穫豆瓣8分好評的編劇,體會到了被貼上3分的難堪。

以為要從此撲到天邊去,申捷又觸底反彈地拿出了白玉蘭獎作品《雞毛飛上天》。

力挽狂瀾地改編了豆瓣8.8的《白鹿原》。

兩部都是年度大熱劇集,好像是在無聲地對觀眾說:

我還行。

而當你以為可以放心的時候,申捷又由經典文學走向了網絡IP大電影《誅仙》。

過山車一樣的水平發揮,讓你真的沒法弄明白這位編劇的上下限。

六六寫家庭、職業,海岩寫犯罪、愛情;

劉和平寫史,王倦戲說,蘭曉龍死磕兵團線;

但凡能叫得出來名字的編劇,都有自己的固定領域。

再看申捷的作品履歷,你會發現他這麼多年一直處於什麼都想來一嘴的狀態。

也就是沒有確立自己的風格定位。

說到底,編劇是什麼?

他們不是服務員。

導演要什麼,投資人要什麼,市場要什麼,我就給你編什麼。

編劇服務意識很強的時候,往往是:

我沒有我的想法,我只是體現你的想法。

然後留給觀眾的,儘是毫無專業、美感可言的《戰國》之流。

除了服務意識,編劇更重要的還是發自內心的藝術家意識。

就像申捷的藝術家意識覺醒時,他自己也會說:

「我們(編劇)應該有自己的尊嚴,沒有必要自卑,去盲目崇拜模仿」。

說白了,編劇開倒車,不僅會導致個人口碑流失,它還是無數觀眾的損失。

創作環境不好,我們深有體會。

但有作品、有地位的一線編劇,比之新人到底是多出不少優勢的。

既如此,也惟願他們銘記:

能叩響時代鐘聲的原創文學,才是目前影視圈頂稀缺的物件。

觀眾曾擁有的黃金時代,可以暫時沉寂,但不能永恆消亡。

-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Q8q1nAB3uTiws8KdQw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