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多次提及《長安十二時辰》中有許多歷史細節值得我們去探討。比如在這部劇里就出現了唐三彩,因此許多人就都在討論劇中的唐三彩:唐三彩在劇中出現的場合對不對?
那到底對不對呢?今天我就結合這部劇,先說一說唐三彩該不該出現,再和大家聊一聊唐三彩是怎麼來的,起底它的"身世"。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中的唐三彩
唐三彩:不是裝飾品,而是陪葬品
唐三彩,全名叫唐代三彩釉陶器。如果我們從它的樣式上來看,我們可能會覺得這更接近瓷器,而不是陶器。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印象中的陶器是這樣的:
陶器
簡而言之,就是——土。
是的,陶器一般看起來都比較土。直到現在,很多農村應該都還在使用陶器水缸,用陶罈子腌制蘿蔔和鹹菜,也是農村的標配。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家裡還有很多,我奶奶也會用它來腌制各種東西。但是現在老家陸陸續續都已經沒有了。
但唐三彩卻十分華麗:
唐三彩色彩濃艷
為什麼會比一般的陶器更加華麗呢?我剛才說了,它的全名叫唐代三彩釉陶器。
從這個名字上我們可以分析出兩大特色:第一,陶器外上了釉。瓷器一般也會上釉,所以,唐三彩在外貌上很接近瓷器。第二,它上了色,是"三彩"的。說的三彩,其實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彩,而其中以黃、綠、白三色為主,所以才叫"唐三彩"。
目前的所有唐劇中,出現了唐三彩的好像只有《長安十二時辰》。這自然是原著作者和劇組們刻意去還原的。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三彩
但是就有網友說了:唐三彩是陪葬品,怎麼可能出現在現實生活中?
唐三彩確實是陪葬品,但是相信大家也看到網友們的討論了——因為在劇中,唐三彩出現的場合是棺材店,在棺材店裡出現唐三彩,從理論上來說,自然也就是合理的了。
唐三彩為何是陶器,而不是瓷器?
陶器和瓷器有何區別呢?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古代瓷器,大都都是國寶級別的珍品。
許多古代瓷器,我們現代人看了都會被美哭。
宋代瓷器
不僅會被美哭,許多制瓷工藝在當代也已經失傳了。我們如果想再通過傳統的方法炮製出那麼精美的瓷器,已經很難很難。
相比於瓷器,陶器很容易被我們忽略。
那這兩者之間到底有何區別呢?換句話說,陶和瓷有何區別?
主要有兩點。第一是用來燒制的土的成分是不同的。陶土很容易就能找到,我們路邊找個比較有粘性的黃圖或黑土,就可以燒陶器土。
黃土
我小時候就試過,用黃土捏一個小罈子,然後在地上挖一個坑,在坑裡面放進木炭,點著,將土罈子放進去,然後再密封。當然了,小時候比較調皮,但很多技術我自己摸索是摸索不出來的,所以只是將土罈子燒成了半成品——很硬,但是還沒達到陶的水平。
瓷器的土比較複雜,一般瓷土包括高嶺土和化妝土兩種,土裡面含有長石、石英石和莫來石成分,且含鐵量低。
高嶺土
這些土其實也很常見,大家在路邊很可能都見過,只是你沒發現而已。
第二點不同在於,燒制的溫度也不一樣。陶器燒制時所需的溫度在一千以下,一般600—900度就行了。但瓷器的溫度必須在1200以上。否則,它們只能是土,而無法變成陶和瓷。
之所以溫度不同,和土的材質是有關的。陶土容易燒制,瓷土要求更高。
說了這麼多,你可能要說,那是不是因為唐朝的技術生產不出瓷器啊,所以才生產陶器作為陪葬品?
當然不是。實際上唐朝瓷器的生產水平已經很高了。比如在《長安十二時辰》當中,李泌和何監喝茶的這段劇照當中,李泌遞給何監的這個茶杯就是瓷器。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這款瓷器茶杯可不是杜撰的,在歷史上確實流行過。
比如這款,實際上參照的就是陝西省法門寺出土的秘色瓷。在歷史上一直有人提及秘色瓷,但是到底秘色瓷是什麼色,長期沒人搞得清楚。
但法門寺出土的文物為我們解開了"秘色"的神秘面紗。
秘色瓷杯
而且法門寺地宮中的《衣物帳》上明確寫著:"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棱;瓷秘色盤子疊子共六枚。"
也就是說,一共有秘色碗7個,秘色盤子6個,還有"二口銀棱"(兩個銀棱)。
秘色瓷盤
八棱凈瓶
我們從現在的這些國寶級的文物當中,就能很輕鬆地看出唐代瓷器的水平。
所以,並非是唐朝的瓷器生產水平不行。
那為什麼陪葬品中有很多作為陶器的唐三彩呢?這其實和唐朝的陶業發展以及當時的陪葬風潮有關。
首先,唐朝的陶業發展及其迅速,而這些陶器生產比瓷器也稍微簡單一些,產出較高,所以得到了人們的普遍喜愛。
而且相比於瓷器,陶器的塑形更加簡單,可以製造出想像中的任何一種形象。
唐三彩胡人騎駱俑
不論是馬,還是牛,還是人物形象,都可以用陶器表現出來。
1984年8月出土於上林湖焦家灣出土了一個青瓷墓誌罐。這個高達29.7厘米、底徑8厘米,生產于越窯的陶罐,就看成唐代制陶業的一大典型。
青瓷墓誌罐
從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出它上面寫了很多字。
這些字的價值更是遠遠高於陶罐本身。在陶罐上,這些字跡記錄這墓主人生卒年代、生平事跡、主要經歷乃至婚姻家庭、生兒育女、生活狀況,等等,這對我們研究唐朝和唐朝人的生活至關重要。
其次,陶器陪葬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的必備品,早在"原始"時代,中國人就開始用陶器充當陪葬品。距今五千年左右歷史的大汶口文化當中,就出土了許多陶器陪葬品。
大汶口陶器
到了唐朝,政府甚至規定了朝中各品大臣去世後所能使用的唐三彩陪葬品的數量。
當然了,對大臣們或者有錢人來說,我只要買得起,你管我用多少來陪葬?政府又不可能監督我下葬咯。
所以,我們現在之所以能看到那麼多精美的唐三彩,還真的是多虧了那些不守規矩的人。
作為文物,唐三彩中許多精品都流失海外
說來很遺憾,最初中國人對唐三彩的了解有限,許多唐三彩都被當成贗品或者是不值得收藏的東西被毀掉了。
在許多收藏家的眼中,這種花花綠綠的東西好像並不是特別美觀,製作工藝似乎也算不上精湛。
所以,目前許多唐三彩的精品的收藏者,其實是一群老外。
2016年三月份,紐約佳士得拍賣行拍賣中國陶瓷文物,一共成交12組15件唐三彩,總成交額高達88.05萬美元。其中估價20萬到30萬美元的第135號拍品是一對唐三彩鎮墓獸,最後這對鎮墓獸以38萬美元成交。估價15萬—18萬美元的第145號拍品唐三彩馬最後以19萬美元成交,第139號唐三彩馬以13萬美元成交,位列第三。
唐三彩鎮墓獸
這是2006年的價格。如果放在現在,估計得價值百萬,甚至是更高的價格。
近年來,也有一些國內的藏家開始從國外購入唐三彩文物。但是遺憾的是,有一類文物是,買不回來的。
比如收藏在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的唐三彩馬:
唐三彩馬
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唐三彩胡人牽牛圖:
唐三彩胡人牽牛圖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兩尊易縣羅漢像:
唐三彩易縣羅漢像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文官俑:
唐三彩文官俑
還有同樣是東京博物館收藏的持鳥女俑:
唐三彩持鳥女俑
這些文物都是當世珍品,且無可複製。
它們被埋藏在地下上千年,默默地陪伴著墓主人。但是,估計墓主人生前也沒有想到,有朝一日,他墓穴中的"夥伴"一經出土,便流落異國他鄉。
中國人最講究落葉歸根。
毛之不附,皮之焉存?恐怕那些古老的祖宗亡靈們,現在的內心也是難以平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