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糯甘甜的蠶豆,深受很多人的喜愛。
雖然說現在一年四季都能買到蠶豆,但這個時節的蠶豆,正飽滿鮮嫩,不管是清炒還是涼拌,都非常誘人。
然而,不是人人都可以享受蠶豆帶來的美味,有的人是真的與蠶豆無緣了。如果吃了蠶豆,很可能就有生命危險。
前不久就有報道:
黃女士八歲的兒子吃了一些蠶豆零食,沒想到2天後孩子的臉色、嘴唇、眼球慢慢變黃。隨後,孩子被送往深圳市兒童醫院,經急診科評估,直接轉入ICU搶救治療,被診斷為蠶豆病。
說到蠶豆病,可能很多人聽說過,但並不是十分了解,今天袋鼠麻麻就和大家一起學習下。
1
「蠶豆病」到底是什麼?
「蠶豆病」,醫學上稱為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簡稱G6PD酶缺乏症。
G6PD酶存在於人體紅細胞膜上,在參與紅細胞對葡萄糖的代謝過程中,可以生成一種保護紅細胞免受氧化物威脅的物質。
而當身體缺乏G6PD酶時,若接觸到具有氧化性的物質(比如服用了某些藥物、食物),紅細胞膜會被破壞,隨之出現急性溶血性貧血或黃疸。
由於很多病例是在進食蠶豆或蠶豆製品的48小時內發病,所以G6PD酶缺乏症又俗稱為「蠶豆病」。
這種病常見於10歲以下兒童,很是「重男輕女」,男孩的患病率遠高於女孩。
這是因為蠶豆病基因,是位於 X 染色體上的。
如果母親是攜帶者,女寶寶有50%的機率是「攜帶者」,男寶則有50%機率是「患者」
如果只有父親是G6PD酶缺乏症患者,那麼女寶只是「攜帶者」,不會傳給男寶。
若是有家族遺傳史,建議要儘早帶寶寶去醫院做蠶豆病檢查(抽血做G6PD酶的活性檢測就能知道結果),有的地區,新生兒篩查項目中就包含了G6PD缺乏症篩查。
2
蠶豆病患者,會出現哪些症狀?
在不發病的情況下,蠶豆病患兒與正常兒童基本無異。
如果不小心接觸到具有氧化性的物質,發病會比較急劇(一般12~48小時)。
一般前驅症狀會出現頭暈、倦怠、噁心、嘔吐、腹瀉等,可能持續2天左右;隨後會急性溶血性貧血:出現面色發黃、黃疸、小便呈茶色、肝功能異常等。
如果未能及時送醫治療,嚴重者會出現尿液醬油色、重度貧血、休克、驚厥、急性腎功能衰竭等症狀。
3
如何遠離蠶豆病帶來的危害?
檢查一旦是G6PD酶缺乏症患者,生活中就要謹慎些,因為蠶豆病雖然不能根治,但可以有效預防。
首先就是要避免進食蠶豆或者蠶豆製品(如蠶豆糕)。如果寶寶入園了,也要如實告知老師寶寶的情況,以免發生意外。
其次,一些藥物蠶豆病患兒也不能用或者要慎用。
比如蠶豆病寶寶如果發熱,退燒要首選布洛芬,而不是對乙醯氨基酚。
因為對於「豆寶」來講,對乙醯氨基酚是低危的,在過量的情況下會產生溶血風險,而布洛芬的安全性更好一些。
下面這張圖表列出了一些禁用和慎用藥物,家長可以參考:
蠶豆病患兒在生病就診時,一定要如實告訴醫生孩子的情況。
此外,還需要注意一點,一些化學製品(如樟腦球、苯胺染料等),也要避開。
袋鼠麻麻有話說:
家有「蠶豆寶寶」,爸媽也別太焦慮,生活中謹慎注意些,避免接觸某些藥物和食品,也可以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