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不聯繫的大學同學突然加了我微信——
「嘿,老同學,問你個事兒唄!」
「額,是想問近視手術嗎?」
「是啊,你咋知道?」
「五年來,有十多個同學問過我了……」
是的,我做近視手術已經5年多了,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朋友來「諮詢」,問題不外乎:在哪裡做的?多少錢呀?感覺怎麼樣呀?我也想做,不知道合適不合適?畢竟是在眼睛上「動刀子」,心裡怕怕的……
其實,在做手術前,我也向「過來人」打聽過這些問題,經過查找資料、多方諮詢、權衡利弊、內心掙扎,最後一咬牙,做了!
自從13歲發現近視後,我就一直戴眼鏡,一戴就是12年,忍受著框架眼鏡帶來的諸多不便,最怕驗光看視力表。期間,為了方便和美麗,還斷斷續續戴了7年的隱形眼鏡,不小心發生過一次眼部感染……
終於,在2013年做了半飛秒雷射手術,現在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整個過程。
我的術前檢查病歷(一部分)
術前檢查:
提前5天去醫院做檢查,先是填了一些調查問卷,包括個人信息、近視基本情況、眼部疾病史、其它病史、藥物過敏史等。
然後是眼部檢查,由醫生評估是否符合手術條件。項目比較多,包括:視力、電腦驗光、散瞳驗光、淚液、眼瞼、角膜、瞳孔、晶體、眼壓、眼底等。
2小時後,帶著醫院開的抗生素眼藥水就回家了。手術前連續三天,遵醫囑滴眼藥水。
提醒:如果經常戴隱形眼鏡,檢查前要停戴1~2周,改為戴框架眼鏡;如果只是偶爾戴一下,檢查前3天不要戴;檢查要散瞳,幾小時內會視物模糊,不宜開車。
手術過程:
當天早上,吃過早餐後,按照約定時間到達醫院。先做復光檢查,確認達到手術要求後,簽手術同意書、交費,將隨身物品交給陪同手術的朋友,之後在護士引領下進入手術室。
第一步:換好手術室的衣服、帽子、鞋套。
第二步:護士幫忙滴表面麻醉眼藥水、「洗眼」(硫酸妥布黴素、生理鹽水反覆沖洗結膜囊)、絡合碘消毒手術區皮膚。
這一步不痛,也不會出血,感覺還挺舒服的,像是給眼睛做了一場SPA。
第三步:平躺到手術台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感覺油然而生。術中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聽醫生的引導,注視綠色的指示燈。
有幾點印象特別深:感到眼球被壓迫、明顯突出;整個視野都是黑壓壓的,指示燈就是那顆「夜空中最亮的星」;雷射過程中,指示燈會比較模糊,還會聽到「吱吱」聲,聞到像是頭髮燒焦的味道,這是雷射在氣化切削角膜基質。
整個過程中,不能移動頭部,也不能眨眼。事實上,也根本眨不了眼,擴瞼器會撐開眼皮,稍微有些不舒服,但可以忍受。
一隻眼完成後,機器升起來,做另外一隻眼,全程10分鐘左右,沒有換手術床、手術間。
術後感受:
走出手術室的那一刻,雖然看遠處還不是特別清楚,但起碼不用戴眼鏡了,激動之情難以言表!
戴上醫院發的透明眼罩,休息觀察了15分鐘左右,沒有發現異常,就回了附近的酒店。大概半小時後,眼睛開始感到強烈的異物感、刺痛、流淚、睜不開眼。這是因為眼部麻醉劑的作用逐漸消失引起的,屬於正常現象。
於是,閉上眼睛睡覺。2小時後,上述不適症狀明顯減輕,可以正常睜眼了。
下午3點去醫院複查,距離手術已過去5個小時,不適感已基本消失(這個也是因人而異的,跟我同一天手術的幾位病友,有的感受特別明顯,有的則沒太大感受)。
複查完成後,就戴著透明眼罩回家了(如果覺得在路上戴透明眼罩有點奇怪,也可以戴自己的墨鏡),還有術後需要的眼藥水、複診卡。
術後注意事項:
1.遵醫囑滴眼藥水,要滴醫院開的,不要自行滴其它的。我當時滴的是:0.5%左氧氟沙星眼水、0.1%氟米龍眼水、雙氯酚酸鈉眼藥水、淚然眼水。
2.一周內,眼睛不能沾水。所以,最好不要淋浴,洗頭的時候要特別小心。
3.兩周內,睡覺時要戴透明眼罩,主要是為了防止無意識地揉眼睛。
4.白天陽光強烈或者風沙大的時候,最好佩戴太陽鏡。
5.我特意問了醫生,短期內要不要戒掉電子產品。醫生說並不需要,但要避免長時間盯著電腦、電視、手機,比平時多一些休息,不要熬夜。(我當時是趁放假做的,休息得比較好)。
6.避免過於劇烈、有撞擊危險的運動。
7.按照複診卡上的時間,定期複查;如有不適,隨時檢查。
術前,我的左、右眼近視度數分別為375度、575度,沒有散光,術後複查視力恢復情況如下:
如今,5年時間過去了,視力穩定,平時也沒有明顯不適,可以說是非常滿意了。
一般向我「諮詢」過的朋友,聽完我的手術過程和恢復效果,都會比較動心,但更多的還是擔心,下面就來看看一些常見的疑問和顧慮。
近視手術的原理是什麼?
先來說說近視是怎麼回事。有一個很經典的比方:把人的眼睛比作照相機,角膜和晶狀體就相當於鏡頭。近視是因為眼睛的前後軸變長,而角膜和晶狀體並沒有隨之改變,所以,成像落在了視網膜前方,導致看近清楚、看遠模糊。
可見,要矯正近視,可以從兩方面入手:要麼縮短眼軸,要麼改變鏡頭。但目前,醫學界對前者尚束手無策,所以,都從後者入手。
而對於角膜和晶狀體,醫生們一般都拿角膜開刀,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雷射近視手術」。簡單來說,就是用雷射把角膜削薄,以此來改變角膜的曲率半徑,影響光線折射的方向,使成像落在視網膜上,達到矯正近視的目的。
這裡要注意,雷射近視手術的目的是代替眼鏡,相當於把鏡片刻在了角膜上,並不是、也不能根治近視。也就是說,術後雖然可以摘掉眼鏡,但並不會改變「近視眼」的本質。
至於很多人擔心的術後反彈問題,據案例統計,視力回退的幾率比較小,只有萬分之幾,出現回退的多是術前近視度數不穩定、有高度近視遺傳史的人。萬一出現回退,能否進行二次手術,需要重新評估。
另外,很多高度近視的人,眼底都伴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變化,本身就是視網膜脫離、眼底出血的高發人群。雷射近視手術動的是角膜,不會影響、減輕或加重這些近視相關併發症的發生與發展。
常見的雷射近視手術有哪些?
最早的是準分子雷射手術,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可以說是雷射近視手術的1.0版本。手術過程大致是這樣:醫生用微型角膜刀在角膜切一個圓弧,將它掀起,然後在這層厚度只有100~180微米的角膜瓣下,用準分子雷射「打薄」角膜基質,最後再將掀起的角膜瓣蓋回去,無需縫合。
角膜是透明的,沒有血管,角膜上皮的再生能力很強,一般在24~48小時之內即可修復,之后角膜上皮細胞基底膜也會逐漸修復。
雖然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可是個精細活,對設備要求非常高。據說,台灣「雷射手術創始人」蔡瑞芳當時就是因為所在醫院的設備比較老舊,精準度不理想,才「封刀」的。
近些年出現了更先進的2.0版本——飛秒雷射手術,已成為更多人的選擇。飛秒是時間單位,1飛秒只有1秒的一千萬億分之一。飛秒雷射比準分子雷射手術用的「刀」更快速、更精準、更均勻。
飛秒雷射手術有半飛秒、全飛秒。全飛秒的優點在於:
不需要製作角膜瓣,術後更安全。準分子、半飛秒都需要製作角膜瓣,術後早期眼睛如果受到撞擊,有角膜瓣移位的危險。
切口更小,約2毫米,半飛秒的切口周長約22毫米。
耗時更短,約需5分鐘,半飛秒約需10分鐘。
當然,全飛秒也更貴。我當時選擇的那家醫院,準分子、半飛秒、全飛秒價格分別為:9000元、12000元、21000元;檢查費、眼藥水費用另計,約1000元。不同的醫院收費標準有所差異,但都沒有納入醫保範圍,都需要自費。
至於手術效果,大量數據調查顯示,二者並無差別。所以,一般人選擇半飛秒就能滿足需求,性價比也高;如果是劇烈運動愛好者,或者從事對抗性強的特殊職業(運動員、警察、軍人),建議選全飛秒,創傷更小、安全性更高。大家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和經濟條件選擇。
哪些人不適合做雷射近視手術?
摘鏡後的生活令人嚮往,但有些人可能會被醫生拒之門外。
關鍵詞一:年齡
18歲以下,眼球還在發育,近視度數不穩定,不適宜做手術;45歲以上,可以做,但不太划算,畢竟摘下近視鏡沒幾年,又要戴上老花鏡了。
關鍵詞二:度數
要求近視1200度以下,散光600度以下,且最近兩年度數穩定,增長不超過50度。超過這個範圍,風險大,不建議做。
關鍵詞三:健康狀況
這些情況都不適合做:經計算,術后角膜厚度低於270微米者,因為角膜過薄,有繼發圓錐角膜的危險,手術導致失明十有八九是這個原因;嚴重眼部疾病,如青光眼、白內障、嚴重乾眼症、眼部感染;全身性疾病,如甲亢、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孕期、哺乳期婦女。
嚴格的術前檢查一般都能篩查出這些禁忌症。所以,填寫調查問卷、回答醫生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如實,不能隱瞞,接受檢查的時候要耐心,別嫌麻煩。
術後多久可以恢復正常生活?
一般術後第二天,就可以正常學習、工作了。但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以下這些情況,要做好心理準備:
一、乾眼
一是因為手術前後要用很多眼藥水,藥物會帶來刺激;二是因為手術切掉了部分神經纖維,它們有感覺、營養的作用;三是因為現代人接受螢光屏的刺激普遍比較多,有些人本身可能就有眼乾不適。
乾眼症狀一般會持續1~6個月,輕重程度因人而異,使用人工淚液(術後眼藥水裡有)可以緩解。我的症狀持續了3周多,並沒有特別難受,和我做相同手術的一位朋友持續了半年多,感受比較明顯。
二、眩光
有些人手術後,白天看東西清楚,但一到晚上就變模糊,感覺物體周圍有光暈,尤其是看路燈、車燈,這種現象就是「眩光」。
大部分是因為術后角膜水腫造成的,3個月左右可以消退。角膜偏薄、瞳孔較大的人,也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對一般人而言,影響並不大,但對於夜車司機來說,就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建議術後調整開車時間,如果無法調整,就要謹慎手術(醫生也會在術前詢問患者的職業,進行評估)。
三、視疲勞
角膜較薄、近視度數較高的人,術後早期可能有視疲勞的情況,慢慢會適應。醫生從安全角度、職業特點(比如經常近距離用眼)等方面綜合考慮,可能會保留一些近視度數,以此來減輕用眼疲勞。
所以,不必刻意追求特別完美的視力。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滿足自身需求才是最主要的。
去哪裡做比較靠譜呢?
建議大家優先選擇知名度高、信譽好的大醫院,設備先進,診療流程完善,醫生技術水平也高。特別要警惕那些術前檢查潦草,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拉你上手術台,那才是真正的「人為刀俎,你為魚肉」。
我當時選的是工作過的一家三甲醫院,操刀的是眼科主任,使用的設備也很新。各方面都比較了解,所以非常放心。
聽說眼科醫生都不做雷射近視手術?
咳咳咳,真不是這樣。據我所知,我當時做手術的醫院,有幾位醫生、護士都做了,其中也有眼科醫生。
至於做不做,主要還是看個人需求、經濟條件,以及是否符合手術指征。再說了,做過的醫生也不會貼張「我做了雷射近視手術」的紙條在身上,人家不說,誰也看不出來。
總結一下,雷射近視手術就是削薄角膜,但削角膜不是削蘋果皮,不是人人都能做,術後也有一定的風險,而且不是一勞永逸,保護視力是一輩子的事,不可鬆懈。
如果下定決心要做這個手術,術前檢查一定要嚴格,選靠譜的醫院、醫生;術中聽醫生的話,好好配合;術後不任性,特別注意防感染、防外傷,定期複查。
作者:忍冬
圖片為作者原創圖片,沒有授權,請勿使用
來源:中國數字科技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Go6uW0BMH2_cNUgOk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