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著,盼望著,孩子終於上學了。
多少爸媽鬆了一口氣,可是新的問題又來了。
孩子不在身邊鬧騰了,又想知道他一天在學校發生了哪些事情?
於是在孩子放學後,父母又開始嘮叨了「今天在學校都做了些什麼」「今天布置了什麼作業」「今天老師教了些什麼……」
可孩子的回答往往只有簡單的幾個字或者答非所問,再問下去就不願意說了。
其實,如何問孩子也是需要技巧的。
優秀的父母,都懂得如何與孩子溝通,而不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壓力。
即使是一個小小的問題,也帶有使命感,背後同時傳遞給孩子某一種人生態度。
那父母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自覺主動地分享一天的生活,重拾和父母的親密關係呢?
答案是,放學後的10分鐘,利用幾個小問題,和孩子做一次誠意滿滿的交流。
1
「學校有什麼好事發生嗎?」
朋友和我說起過這樣一個事:
有一天女兒放學回來,很開心地告訴朋友自己今天在幼兒園交到了幾個好朋友。
可是到了晚上朋友突然發現,早上出門給女兒帶上的玩具都不見了。
朋友問女兒是不是弄丟了,女兒卻這樣回答:「今天認識的小朋友說,想要和她們做朋友,就要把玩具送給她們。」
原來,朋友女兒的班級里有幾個女生組成小團體,她們經常穿漂亮衣服,梳漂亮髮型,總在一起玩,女兒也想加入這個小團體,所以不敢拒絕。
朋友事後反省,我們一直教育孩子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創造一個完美的環境,卻忘記孩子總有一天要走出父母的保護。
她們首先接觸的就是學校,而學校不僅有陽光,還有無邊無際的黑暗。
如果孩子只懂得努力善良,卻不知如何分清好壞,辨別是非,就很容易受到傷害。
每天多和孩子聊聊,就可以了解在孩子心裡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引導孩子正確處理事情。
只教孩子善良,不教孩子辨別醜惡,是父母的過錯。
也希望我們的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善良而有鋒芒、懂事理而明是非。
2
「今天你有什麼好的表現?」
這個問題背後想要傳遞的教育觀,其實是不要吝嗇給孩子鼓勵。
很多父母,明明都是為了孩子好,可是話一到嘴邊,就變了味。
孩子期末考得不錯,本來是想激勵孩子奮進,一開口卻變成「有什麼好驕傲的,你能保證下次還是第一名嗎。」
在這樣嚴厲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和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隔閡越來越深。
所以,想要改善親子關係,就從好好說話,多鼓勵孩子開始。
即使孩子只是告訴你,他今天在學校得了一顆五角星或是小紅花的時候,也請不要不屑一顧,給他一個鼓勵的話語。
每一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揚和鼓勵,因為得到親近人的認可會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激勵他們不斷前進。
一個得到鼓勵的孩子,會更加容易肯定自己,也更有信心去接受未知的挑戰。
不試著鼓勵孩子,你永遠也不知道孩子能有多優秀。
3
「今天有沒有提出一個好問題?」
這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伊西多·拉比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很多媽媽在孩子放學回家後,都會問孩子一句:「今天學到了什麼?」
可是他的媽媽每天問他的卻是:「拉比,你今天有沒有提出一個好問題?」
伊西多·拉比認為,正是媽媽的這個問題,讓他養成了主動思考、發現問題的好習慣,也才能獲得今天的成就。
對世界充滿好奇心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我們只需要順勢引導孩子發問、思考,也許這就是他們探索世界的敲門磚。
類似的例子還有猶太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的教育傳統。
猶太兒童在13歲時要舉行成年禮,都會被問到:「你有什麼問題?給我們一個好問題, 好嗎?」
甚至在猶太人看來,每天不提出新問題的人,是沒有資格睡覺的。
鼓勵孩子踴躍提問,其實一直也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重點。
越是聰明的孩子,越愛問為什麼。
所以每天和孩子聊聊,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引導孩子獨立思考,比任何學識都有用。
4
「今天有什麼不懂的嗎?」
澎湃新聞曾發布過一份高考狀元調查報告,對全國31個省份的60餘名省級高考狀元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包含家庭教育、學習心得、興趣愛好等方面。
其中有一個問題是「遇到學習瓶頸怎麼辦」,讓人意想不到的是:
有92.5%的狀元選擇了「自己反思薄弱所在」。
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也沒有人輕而易舉就成為了狀元。
不過是在遇到挫折和疑惑時,不斷的自我反省,在反省中總結經驗,不斷進步的結果。
反思,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睿智的人生態度。
每天花上三五分鐘,和孩子聊聊遇到的疑惑,幫助孩子自我分析,也是培養孩子養成反思的習慣。
在學習上學會反思,可以讓孩子開拓新的學習新思路,更有舉一反三的效果。
在生活上學會反思,其實也是不斷認識自己的過程,只有把握前進的方向,才能少走彎路。
這種方式比任何說教,來得更有效。
5
「有什麼需要爸爸媽媽幫助的嗎?」
這句話其實包含兩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我很關心你。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他們在學校的時間越來越多,需要父母的陪伴也越來越少。
父母對孩子在白天在學校的情況一無所知,孩子也不願意主動和父母進行交流。
如果僅連晚上一起在家的時間,都沒進行好好的交流,久而久之,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就會變得越來越緊張。
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也需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其實一直關心你。
第二層意思是不要太依賴別人。
很多父母保護孩子的方式就是,幫孩子解決那些已經發生或將來可能發生的一切難題。
但在這種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得到的不是保護,是依賴,是溺愛。
父母永遠是孩子堅強的後盾,指的是父母教孩子怎麼做,和孩子一起做,而不是替他們做。
所以請告訴孩子: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 :中學高分寶典
獨立,才是一個人最大的底氣,也是他們將來面對困難的勇氣。
一個獨立性強的孩子,才能不忘初心,堅定前行,做生活的強者。
其實聊天只是一種形式,而這個過程,可以拉近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也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注和關懷。
聽說過這樣一句話:
那些愛父母並信任他們會始終陪伴在自己身邊、有「安全感連接」的孩子,往往是那些走的最遠、最富有探索精神的孩子。
孩子的差距,往往就是放學後回家的這10分鐘決定的。
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會更有安全感,也會形成更健全的人格。
所以,不管父母再忙,也請每天花10分鐘和孩子聊一聊,分享一天的喜怒哀樂。
在孩子開心時,和孩子分享快樂,在孩子受挫時,給孩子一個擁抱。
願每位父母,都能做一盞智慧燈塔,照亮孩子前進的道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GRx724BMH2_cNUgtG4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