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決勝脫貧攻堅⑥|石龍鎮產業扶貧發揮「造血」功能,一個項目脫貧一個村

2020-04-24     東莞時間網

什石洋農貿市場建成後,為當地脫貧立下「汗馬功勞」 石龍供圖

清晨,普寧市大南山街道什石洋村農貿市場人流絡繹不絕,村民蔡波豐在這裡經營了一家魚檔,和家人一起做起生意。相較以往擺地攤,現在每月扣除租金800元後,每月純利潤多達幾千元。對於六口之家來說,不但增加了收入,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去年順利摘掉了「貧困帽」。

得益於石龍鎮產業扶貧精準措施,像農貿市場一樣的扶貧項目持續發揮「造血」功能,許多貧困戶直接受益,也為當地脫貧立下「汗馬功勞」。眼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戰鼓擂響,石龍幫扶大南山街道、麒麟鎮,包括什石洋村在內的七條貧困村紛紛「摘帽」,轉入致富新階段。

村集體收入5年增長1856%

什石洋村有貧困戶58戶242人,以傳統農業為主,主產地瓜、蔬菜,集體經濟薄弱,村民經濟來源主要依靠務農務工。2015年之前集體經濟收入僅有2.04萬元,被省列為相對貧困村,依靠種植業增收空間有限,產業扶貧成為脫貧致富的主要出路。

2018年,藉助石龍鎮財政專項扶貧開發資金,什石洋村籌集了550萬元建設綜合市場,並於2019年初建成,市場內有104個鋪位、攤檔,全部完成出租,年收益達101.88萬元。

「經營收入分配按照四六分成,60%是給貧困戶,40%留給村集體。」石龍駐什石洋村第一書記黃景慶說,該項目讓貧困人口人均年增收約2300元,按脫貧「八有」標準,全村貧困戶全部脫貧。而村集體收入近40萬元,對比2015年增長1856%。

不僅如此,綜合市場還產生了可喜的社會效益,建成後從根本上解決大南山大道長期以來形成的占道經營、人車混亂的局面,促進農副產品的交流,拓寬商品交易渠道,為商品經營者提供一個良好的經營場所。

在此基礎上,什石洋村正積極推進綜合市場二期項目,預計今年第三季度完成招投標。黃景慶表示,有了好的開始,什石洋村的幹部群眾越來越有信心將村莊建設得更加美麗,把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一技之長撐起脫貧「脊樑」

什石洋村村民胡少賓的母親年老多病,兩個兒子正在上學,妻子平日以照顧家庭為主,不能外出務工,家庭重擔只能落在他一人身上。胡少賓曾在潮陽一家塑料花加工廠打工,平時帶著少量塑料花回家加工,月工資只有2000多元,生活上的困難,讓一家五口舉步維艱。

人窮志不短。在石龍的幫扶下,胡少賓爭取到小額貸款5萬元,有了這筆「啟動資金」,胡少賓得以上馬塑料花加工小工場。現在,胡少賓每月可以從工廠拿塑料花零配件回來加工,家裡人也可以在閒時幫忙加工,訂單多的時候還分發給村民加工。去年,胡少賓家庭收入有13萬元,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6萬元,實現穩定脫貧,日子逐漸過得紅火起來。

胡少賓只不過是石龍鎮為拓寬致富途徑,想方設法幫助有創業致富夢想的貧困群眾的生動例子。

近年來,石龍鎮幫扶工作隊想群眾之所想,積極上門幫扶,把創業貸款等扶貧優惠政策真正發揮作用,讓想創業的貧困群眾通過勞動致富實現脫貧。黃景慶說,把這些政策利用好,能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真正把扶貧這件為民利民的事辦好辦實。

除此之外,石龍鎮還強化就業培訓,促進勞務協作精準對接,多次舉行農業技能培訓、勞動力就業轉移培訓及就業直通車活動,合計推動貧困戶1500多人次參加,不斷提升貧困戶勞動力技能,解決就業人數507人。

巧用紅色資源振興鄉村

什石洋村紅色資源深厚豐富,2018年被省委組織部定為紅色村黨建示範工程。為推動鄉村振興,該村堅持尊重歷史、修舊如故,整合紅色資源,打造「一路」「一廊」「五址」「一陣地」紅色旅遊基地和黨員教育基地。

在石龍鎮幫扶下,什石洋村完善了「紅色村」基礎建設,完成引水排灌渠硬底化、路燈亮化、完善村道綠化等15個工程項目,並對違章建築物、廢棄露天廁所、危房等進行清理整治,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如今,進入村口,紅色展示牆、紅色文化長廊等「串聯」成線,部分巷道房屋外牆粉刷成彩畫,惟妙惟肖。來到村內,普寧縣蘇維埃政府辦公舊址、普寧縣委辦公舊址等五個紅色革命舊址,悠悠訴說著風雲往事。

美麗的環境還帶動了旅遊相關產業的發展,村民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變,足不出村就能體驗和學習新思想、新文化,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幸福指數不斷攀升。黃景慶介紹說,接下來,什石洋村計劃擴建紅色陣地,力爭打造成為具有普寧特色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學習陣地、黨員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FOVqnEBfwtFQPkdU8S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