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老話題,一年前推送過,出於一些細節方面的修改,小編今天重新整理推送給大家。
你眼中的廣西是什麼樣子?
是「甲桂林」的陽朔山水?
猶如百里畫卷的灕江?
是「華南第一峰」的貓兒山?
「世界梯田之冠」的龍脊梯田?
還是跨越千年的黃姚古鎮?
灕江,攝影@Rex5008
從地圖上看
廣西偏居中國大陸一隅
曾聽人家說過
廣西讓人驚艷的
何止是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
還有「灘長平、沙細白
水溫凈、浪柔軟、無鯊魚」的
天下第一灘——北海銀灘
攝影@cwscwscws11
但你可知道
1952年之前的600多年
廣西其實是沒有出海口的
今天大家在地圖上
看到的沿海地區
在當時都屬於廣東
那麼
廣西的出海口又是怎麼獲得的呢?
01三分天下
如果你對廣西很熟悉,可能會發現這樣一種情況,廣西有三個語言圈子:沿賀縣,至南寧市、憑祥市作為分界線切一刀,線東南面說的是粵語圈。
另一邊過宜州對半切,北面講的是桂柳官話圈,剩下的則是壯語圈。而這三個語言圈,恰恰對應了廣西三個文化圈。
廣西語言大體上一分為三
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以壯語為主的
少數民族圈
20世紀60年代,電影《劉三姐》曾經轟動一時,劉三姐是壯族的「歌仙」。
劉三姐劇照
千百年來壯族人,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至2008年人口達到1588萬人,約占廣西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他們主要分布於南寧、百色、河池、崇左4個地市。
很多人提起廣西,想起的不是山清水秀的桂林,就是工業重鎮柳州,或是北海的銀灘,但一問起省會,絕大部分人都答不上來。現在廣西有了個東協,反而是東南亞的小夥伴,最先知道中國有個南寧(廣西的首府)。
中國-東協會展中心,攝影@long_flickr
在知名度上,南寧被兄弟城市桂林和柳州分去了很大一部分,所以存在感很低。
講桂柳官話的
桂柳文化圈
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個,緊靠湖南、貴州的圈子吃香喝辣,比廣西其他地方富裕,文化底蘊也更加發達。比如中國最早的高等師範學校之一——廣西師範大學,不是在南寧而是在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國學堂,攝影@Farm
桂林當然是世界知名的城市,在歷史上曾出現多位名人,如國民黨抗日名將李宗仁、開國上將李天佑等。
地方雖小卻人才輩出,擁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它的地位舉足輕重,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不是老大的老大!
桂林市,攝影@杜秀峰
而說到廣西的工業,柳州,絕對穩坐第一把交椅。它的工業總量約占廣西的三分之一,遍布神州大地的五菱神車,就是這裡的「廣西造」金字招牌。
說粵語的
嶺南文化圈
這個圈子裡講的就是白話,據研究梧州是粵語的發源地,早在三皇五帝時期,嶺南地區生活著一個民族,這便是越族。
越也就是現在的粵,在古代把廣西稱為粵西,廣東稱為粵東,後來因為一些緣故,「粵」的範圍則萎縮到廣東。
嶺南特色的梧州騎樓
攝影@DragonSamYU
來廣西遊玩的旅客時常會驚訝於這裡的人,竟然也操著一口流利的「粵語」。殊不知,廣西人和廣東人一樣,說著這口方言已經有上千年了。
都是講同種語言,則不得不提起一個地方,那就是北欽防(北海、欽州、防城港)。
北欽防就是在今天北部灣範圍內
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原因是這裡的人的生活習慣跟廣東人一樣,在心理上也跟廣東很接近,你可知道是為什麼?
02我來自廣東!
北欽防和廣東,真算起來應該是親戚。它是廣西為數不多的出海口,開發得非常早,是歷史上曾經比較富裕的欽廉地區。
秦統一六國後,在中央王朝的版圖上並沒有廣西這個名稱。
秦朝中國地圖,圖@地圖窩
直到了宋朝,一級行政區劃當時稱為「路」,兩廣地區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這就是廣東和廣西的前身。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廣南西路是有出海口的,它包括今日廣西全境,也包含了雷州半島和海南島。
兩廣地區,標註@《中國自駕地理》
底圖源自地圖窩
到了明朝,才第一次出現"廣西行省」這個名稱。不過那時候,廣西的出海口,全部被劃歸廣東,完全成為內陸地區。
清朝時廣西管轄的範圍
標註@《中國自駕地理》
底圖源自地圖窩
進入民國,廣西依然沒有出海口,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初依舊遙遙無期。而今廣西擁有了北欽防這三座沿海城市,就不得不感謝一個人。他就是開國大將軍、廣西省第一任省主席張雲逸大將。
在開國元勛的隊伍里,張大將也算得是老資格了。在接手之後,他發現廣西之所以積貧積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出海口。
有人說當時的廣西,像是一窮二白的中國的縮影,非常貧困落後,想要實現現代化建設,沒有海是不行的,所以張大將覺得必須要為廣西爭到出海口。
左起:葉挺、賴傳珠、羅炳輝、張雲逸
當時主政廣東的是葉劍英元帥,兩人合作多年,私交深厚。葉元帥是偉人,他覺得張大將說的很合理。於是1952年,在張雲逸大將的努力下,欽廉地區最終劃歸廣西管轄,與此同時,桂東的懷集縣劃歸廣東省,即「一個懷集縣換欽廉四屬」。
就這樣,廣西擁有了長達1595公里的海岸線,可能通過北部灣直面東南亞。
03興衰史
曾站在改革開放風口浪尖上的北海,是環北部灣的寵兒,作為1984年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它其實很優秀。
北海市冠頭嶺附近的建築群,圖@新華社
北海坐擁北部灣,背靠雲貴川,一海之隔是海南,鄰居是東亞,據離西亞也不遠。
《漢書·地理志》:「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達有都元國……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這是對「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記載。
海上絲路大致路線圖
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從合浦陸續出土的大量漢代舶來品文物上看,北海合浦港作為海上絲路始發港的地位毋庸置疑。
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設立合浦郡,北海古屬其管轄。北海是文化的交融體,老城、綿延千年的採珠史、「合浦珠還」...這些歲月留下的痕跡,在無聲而忠誠的記載著北海的歷史。
北海街頭,攝影@哈維
北海最早的街區依港而建,老街就形成於1821年前後,這條將近200歲的街道初建時僅有200米長,現今已經長達1.44公里。
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將北海正式開闢為對外通商口岸,英、德、法等七國相繼在這裡設立領事館、開辦洋行、教會、電報公司...
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貨物輸入北海,老街也成了北部灣畔繁盛之區及中西文化交匯之所。
北海英國領事館舊址,圖@北海政協委
綿延的騎樓高低錯落,走進珠海路老街,白牆染上歷史的斑駁,中西合璧的券窗和雕刻精美的女兒牆尚未洗盡鉛華。
集西洋風貌和嶺南格局為一體的老街,是近代史上,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縮影,是北海開埠興衰演變的歷史見證。
北海老街
盛極而衰是自然規律,當時由於各種原因,北海的商業遭遇滑鐵盧,其中最主要原因是,珠三角地區的老表得到了機遇迅速發展。
作為珠江入海口,廣州具有絕對的地緣優勢,「貨物入口,向不課稅」,商人們紛紛到廣州進貨,造成北海商業慘澹,一度淪為「備胎」角色。
一幅描繪1780年
珠江沿岸廣州十三行外貿易特區的油畫
包括了丹麥、西班牙、美國
瑞典、英國、荷蘭等領事館
在這之後,市政處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北海經濟才得到恢復,僅1929年抵港的外輪就有538艘,吞吐量高達64.29萬噸。
作為中國西部唯一臨海的廣西
特別是西南出海口的北欽防
這對「北三角」不但是
環北部灣北岸最重要的城市
也是包括廣西、貴州、四川
重慶、雲南在內的整個中國西南地區
乃至整個中國西部最為便捷的出海口
欽州港,攝影@nnqooh
現在的北欽防被廣西託管著
但看著廣東老表吃香喝辣
不少北欽防人無不盼望著
有一天能回到廣東
但從政治、經濟、軍事上考慮
回廣東估計懸得很
所以他們大開腦洞:
不如,合併成立一個市吧!
再加上南寧的東協經濟
說不定北部灣這個圈子就可以騰飛了
圖為南寧市東協商務區
如果真可以的話
說不定就能成為下一個「珠三角」
未來可期
看到兄弟過得越來越好
廣東也應該很高興
來源/公號:中國自駕地理
更多自駕資訊與交流,關注搜狐號「中國自駕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