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華:炸雷的「科迪們」,究竟做錯了什麼?

2019-08-13     股權管理之道

文章轉自 鍵指財經,所述觀點不代表股權管理之道立場,如有異議請私信

作者 楊永華




1

自然界最基本的法則是因果法則。當然,也有優勝劣汰的進化法則。

自詡做「企業醫生」這個職業已經10多年了,之所以還能在這個圈子裡「混」,是因為業界總是調侃說:我們把諮詢這個「智力活」干成了「體力活」。他們這樣說是有根據的:長期以來,我們總是堅持親力親為,和業績掛鉤;同時,還在於我們心裡有個「大道至簡」的「因果法則」,遵循優勝劣汰的疊代準則。

這幾年,一批看似不錯的企業不斷的「炸雷」後紛紛倒下,這引起我們的持續關注。它們表面上看都是因為資金斷鏈,尤其是上市公司。但再問一下,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資金斷鏈?

之前,我已經在本號寫了《都是錢多惹的禍》,分析了企業資金斷鏈的原因。在這裡,我想再次分析資金斷鏈的背後,企業究竟做錯了什麼。希望這篇文章是對已經「炸雷」的企業有「東山再起」之助,也希望對已經走在「炸雷」路上的企業有「警鐘」之意。




2

科迪集團是國內著名食品企業之一,90年代初就和上海冠生園食品公司合作,生產「冠生園」方便麵起家,也是紅極一時。後來,生產「科迪牌」方便麵,成為國內主流方便麵企業之一。再後來生產速凍湯圓、水餃,起步時間和思念、三全差不多。

科迪乳業起步較晚,在2007年前後布局,當時只生產乳飲料,沒有純奶。2008年中國乳業「三聚氰胺」事件以後,國家對乳製品企業在整頓的基礎上,也加大了對省級龍頭乳製品企業扶植的力度。

尤其是在奶牛養殖方面,給予了很大的補貼和貸款支持。科迪乳業就是在2009年之後,利用國家和當地政府的資金支持開始大力度發展乳製品的。

不過,無論是規模還是附加值,科迪乳業在中國乳製品行業內都屬於「三流企業」




3

上述簡單的科迪集團發展歷程,我們來梳理一下,炸雷的科迪們做錯了什麼:

一是主業沒有成為行業的領導型企業,繼而轉入另一個新主業。

無論是方便麵時期的科迪,還是速凍階段的科迪,最後還是乳業階段的科迪,都是所在行業細分領域的「三流企業」。

對於食品企業而言,因為屬於糧食深加工,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盈利模式都是規模效益,形成規模之後通過品牌溢價能力成為產品價格的規則制定者,成為價格標杆,這樣才能實現附加值的提高。

對於食品企業而言,沒有規模就會出現「買不來利潤,就賣不出利潤」。在規模的基礎上形成品牌,是食品企業不二的運營法則。因此,對於食品企業而言,「先做大再做強」才是成功的經營邏輯。但是,很多食品企業卻對「先做強再做大」的片面的教條主義深信不疑。




二是過於迷信和依賴資本的力量,認為企業只要是有錢,就沒有做不成功的。

事實上,科迪集團藉助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東風」戰略,發力科迪乳業,這種選擇也是適合的,畢竟中國的乳製品在2009年仍然處於中高速成長期。但是,科迪乳業錯在了利用資本市場做強消費市場的戰略決策層面上。

如果科迪乳業能夠在當時聚精會神地專注於消費市場,提升市場份額,打造品牌,進軍乳業主流消費,通過周邊400公里戰略板塊市場做大做強,也是沒有問題的。可是,科迪乳業在戰略起步時就瞄準了資本市場,以上市為目標,這就為科迪乳業的發展套上了「枷鎖」。

我們很清楚,科迪乳業上市不僅僅是「一波三折」,而是「九死一生」。從2009年發力,到上市,幾乎耗盡了科迪乳業的「元氣」。




三是缺少產業遠見和戰略預見力,這導致科迪乳業上市之後,科迪集團開始在更多領域擴張,整體食品板塊處於「撂荒」。

我們在2017年6月去科迪集團調研,發現科迪方便麵已經「無影無蹤」,科迪速凍仍然是90年代的手工設備,而科迪乳業儘管設備很先進,但是「華而不實」,一眼就能看出來是用來「路演」的「花拳繡腿」。

同時,整個產品展示廳里,可謂是「琳良滿目」,不僅有純凈水、食用油、東北大米、麵粉,還有各種飲料、速凍產品,等等。從品類和產品線看,儼然一個「大集團」的樣子。

2017年科迪乳業推出「白包復合乳」確實是一個創新品類,不僅在商丘暢銷,而且在省會鄭州也很暢銷。我們這才鬆了「一口氣」。

但是,由於「白包復合乳」沒有持續運作,缺少品牌建設、消費引導和品類持續升級,導致很快跌落。其中原因,既有戰略不聚焦的核心原因,也有人才團隊缺失而導致的「力不從心」。




四是最終誤判了形勢,又缺少主動「停工」的智慧。

主要表現在對整體經濟周期和國家金融去槓桿的政策估計不足。總以為,自己是地方政府的「台柱子型」企業,不會缺錢的。

這其實也是諸多上市公司、地方「台柱子型」企業資金斷鏈的根本原因。我們去年11月份在《河南農業企業「龍頭斬」》一文里已經做了深入的闡述。

企業家必須有準確預判國家經濟周期以及宏觀政策調控的能力,否則企業就會時刻處在「危險」境地。而不斷炸雷的企業恰恰說明,很多企業家沒有這方面的能力,或者存在「老子天下第一」的「膨脹」心理。

其實,最近這兩年,我們不僅「勸阻」企業不要「大上、快乾」,而且對於能夠主動「停工」的企業表示出了極大的敬佩。因為,這類企業的決策者不僅準確地把握了國家的經濟周期,還清醒地預判了國家去槓桿的金融政策背後的「融資難」。

同時,這種敬佩也包含了對這類企業決策者「大智慧」的欽佩,因為他們成功地經受住了金錢和慾望的考驗。

(作者系觀峰諮詢首席戰略專家,企業重構與重生理論創始人,中國人民大學企業重構與重生理論課題組組長)


一個成大器的人,只有不斷的精進自己,才能為自身贏得更多發展的契機。藉此,推薦一款個人成長課程:涵蓋「思維提升、個人修煉、領導力培養、視野拓展」等。

如果感興趣,歡迎點擊下方「了解更多」,提升人際交往能力、為人處事技巧、職場晉升之道。也可私信回復0810獲取專業股權資料包,助力2019變更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1rCiWwBvvf6VcSZ3V-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