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最賺錢公司」的落魄具有極強的警示意義

2019-08-28     曹中銘股市觀察

8月26日,中國石油股價下探至6.02元,也創出上市12年來的新低。中國石油曾經號稱「亞洲最賺錢公司」,但如今卻跌入低價股行列。6.02元的股價與掛牌當天的48.62元最高價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從當年的火爆,到現在的落魄,「亞洲最賺錢公司」的表現,無疑具有極強的警示意義。

12年前的11月5日,藉助其時大牛市的東風,中國石油在A股上市。其16.70元的發行價格,10倍於中石油H股的發行價格,因而在市場上引發爭議。但更受爭議的,則是中石油股價的表現。掛牌當天即創出歷史高點,其後則一路下行。中石油掛牌當天即創出歷史性價位,既與其時市場的火爆有關,毫無疑問也與市場的吹捧,以及過度追捧關係密切。上市當日,中石油市值最高約8.90萬億,其時在上證綜指的權重超過23%。中國石油每漲一毛錢,上證指數大約上漲6個點。目前,中石油的總市值為1.12萬億,在七隻超過萬億市值的公司中排行第六。

如今看來,中石油除了給中籤投資者帶來豐厚收益之外,上市前幾個交易日買入該股票的投資者,此後均損失慘重。「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滿倉中石油」,既凸顯出投資者的無奈,也說明所謂的「亞洲最賺錢公司」,最終已蛻變為「套牢投資者公司」。

如果僅僅從業績上看,中石油的落魄,或許早已埋下了伏筆。2014年,中石油凈利潤超過千億元,但此後下滑嚴重。2015年凈利潤為357億元,2016年為79億元,2017年為228億元,2018年為526億元。今年一季度,其凈利潤為102.51億元,同比增幅不到1%。從盈利能力上看,中石油早已失去了「亞洲最賺錢公司」的風采。在業績下滑的同時,中石油大股東還通過以股份換購ETF等方式間接套現132億元的資金。

中石油業績下滑,雖然與國際石油價格大幅下跌的大環境有關,但自身所存在的問題或才是最值得關注的。同是石化行業,從2016年至2018年,中國石化每年實現的凈利潤開始大幅超過中石油即是最好的證明。

高調上市、業績下滑、大股東減持、股價下跌且新低不斷,中石油的整體表現,其實是A股市場上許多上市公司的一大縮影。更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是央企,更由於其獨特的行業地位,中石油常常能夠獲得補貼,且金額最高時會超過百億元之多,這也是多數上市公司所不能比擬的。如此背景下的中石油,其股價尚且熊了12年,那些業績本身不佳,又無法從地方部門獲得補貼、獎勵,無法獲取額外收益的上市公司,其境況就可想而知了。

中石油當年的高調上市,再加上業績持續下滑,客觀上是造成其股價表現不佳的主要原因。中石油的落魄,背後的警示意義值得重視。目前A股掛牌的上市公司已超過3000家,從整體上看,上市公司的質量並不高,這也與市場上存在眾多類似中石油這樣的上市公司有關。日前媒體報道稱,證監會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方案基本成型,其中的一大亮點即為,證監會將制定並實施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行動計劃,用3到5年的時間使上市公司整體面貌得到改觀。

個人以為,要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除了對退市機制進一步改革,將股市上眾多的財務狀況嚴重不良,或長期虧損,或屬於殭屍企業的上市公司掃地出門外,把好企業的入市關,無疑更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將那些既有業績,又有成長性的公司吸納進市場,將業績與成長性均不佳,且質地平平的企業擋在市場的大門之外,如此上市公司的整體質量才會有保障,股市的投資價值才會提升。

另一方面,投資中石油的投資者,可以說虧損的占據絕大多數。從股價表現看,中石油的投資風險已經暴露無遺。中石油雖然沒有退市,但從股市眾多的退市上市公司與垃圾股票看,高位買入的投資者,虧損是難逃的宿命,當年追捧中石油的投資者,哪一個不是虧損累累?

因此,中石油落魄的另一層警示意義,個人以為在於投資者要理性投資。基本面不佳,公司治理紊亂,業績與成長性缺失的上市公司,投資者應該對其敬而遠之。否則,等待投資者的或許是一個個「地雷」,或許是「黑天鵝事件」的上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ubO2GwBJleJMoPMTO-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