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發現B肝,有這個「神器」!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B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傳染性疾病。
最新全國人群B肝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B肝表面抗原攜帶率為7.18%。由於攜帶人群基數多,且HBV感染後最終可進展為肝硬化、肝癌等。
故臨床上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是預防疾病進展的重要手段。
那麼,怎樣才能早期發現及診斷B肝呢? 不要急,對於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是有「神器」的~
那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兩對半」了。
B肝兩對半是什麼?
B肝兩對半包括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體(HBsAb)、e 抗原(HBeAg)、e 抗體(HBeAb)、核心抗體(HBcAb)五項,故又稱「B肝5 項」。
HBsAg
是機體感染HBV後最先出現的血清學指標。感染後4 周~ 7 周血清中開始出現,可見於急性B肝患者的潛伏期、急性期,慢性B肝患者和大部分B肝肝硬化和肝癌患者。
HBsAb
B肝的保護性抗體,是HBV侵入人體,人體產生抵抗而生成的物質。一旦出現表面抗體,就意味著機體對HBV產生了抵抗力。
HBsAb(+)可在初次感染B肝後6 周~ 23周出現。見於B肝恢復期,B肝既往感染者和接種B肝疫苗免疫後,這反映機體對B肝具有保護性免疫力。
HBeAg
在B肝潛伏期的後期出現,略晚於HBsAg。在恢復期,它隨著HBsAg 的消失而消失。若急性B肝發病3 個月~ 4 月後,HBeAg轉陰表示預後良好。
HBeAg是HBV複製的標誌,它可以判定傳染性的大小,如果檢查時HBeAg(+),就表示HBV在人體內複製活躍,血液中存在大量病毒,傳染性強。
HBeAb
HBeAb(+)出現,表示B肝相對好轉,標誌著HBV的複製已經從活躍轉為相對靜止,血中帶毒量減少,傳染性也相對降低,疾病向好的方向轉化。
但由於病毒有變異。因此,HBeAb(+)不能作為HBV停止複製的絕對指標。
HBcAb
HBcAb(+)是曾經感染過或正在感染者都會出現的標誌。核心抗體IGM 是HBV新近感染或病毒複製的標誌,核心抗體IgG 是感染後就會產生的,對於輔助兩對半檢查有一定意義。
好了,講了這麼多,可能大家還是不太明白,不是常說「大三陽、小三陽」,嗎?它們又在哪裡呢?
下面這張表,就為大家進一步揭開其神秘面紗!
對於B肝,尤其是涉及其治療及預後判斷,單單知道「兩對半」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專科醫師進一步指導,這裡只是簡單介紹「兩對半」的解讀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大家的誤解甚至恐慌。
接種疫苗
B肝是一種傳染病,因而注射B肝疫苗是預防B肝的最主要措施。
B肝疫苗一般注射三次,即0(當時)、1月、6月。注射疫苗的目的是要產生抗體(HBsAb),只有產生抗體才具有免疫力。
如果沒有產生抗體,應該重新注射,或加量注射,直到產生抗體為止(一般35周歲以前效果較佳),這樣才能達到預防感染的目的。
本文首發:醫學界消化肝病頻道
本文作者:胡關勝 丁翔 岳陽市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