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詩中的深秋月色,短短4句,便美得令人心醉

2019-11-13   慶余

李商隱是我國晚唐時期著名詩人,與杜牧合稱為「小李杜」。他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所以在李商隱的筆下,很多尋常的題材,往往能夠營造出一種高超優美的意境,給予讀者美的享受。如李商隱的一首詩《霜月》。

《霜月》是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它所描寫的是深秋季節,詩人在一座百尺高樓上觀賞霜月交輝的夜色。同樣是寫深秋月色,李商隱卻不從霜月本身著筆,而是著重刻畫了月中的素娥、霜里的青衣。即以神話傳說之美,彰顯深秋霜月的自然之美。可謂是從開篇美到結尾,令人心醉。

《霜月》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首先,詩的開篇兩句「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它的意思是說,我剛開始聽到南飛的雁鳴聲,就已聽不見蟬鳴聲了。我登上一座百尺高樓,極目遠眺,月、霜都如水一樣明亮,和明凈的秋空連成一片。從這兩句詩來看,李商隱主要點明了時間是在深秋,以及描繪了月色澄明,天穹高迥的美麗景象。

《禮記·月令》載:「孟秋之月寒蟬鳴,仲秋之月鴻雁來,季秋之月霜始降。」所以李商隱開篇兩句中的物候變化,說明了深秋已至。至於「水接天」,通常來說是形容水天一色。在這裡則不是實寫水,而是形容月、霜,以及夜空都如水一樣明亮。而我們也都知道在深秋夜晚所見到的一切光亮,都是明月的功勞。

然後,詩的後兩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則是李商隱借神話傳說宛言月夜冷艷之美。它的意思是說,青女與素娥本來就耐得住清冷,正在月中和霜里比較誰有姣好的身姿容顏。這裡的「青女」,指主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訓》記載:「青女乃出,以降霜雪」。「素娥」,即嫦娥。

青女和素娥,都是冰肌玉骨的絕代佳人,她們的綽約仙姿不同於庸脂俗粉。而主要原因便是因為她們經得起寒冷的考驗。這就說明李商隱在表現深秋霜月之美的同時,也勾攝了霜月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李商隱在混濁的現實環境里追求美好、嚮往光明的美好願望。也是李商隱高標絕俗、耿介不隨的性格的自然流露。

綜觀李商隱的這首詩,可見他所描繪的霜月形象,是想像和現實交織在一起而構成的完美整體。傳達了一種生動而優美的景象。其中「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更是為人所稱道。《誠齋詩話》載:五七字絕句最少而最難工,雖作者亦難得四句全好者,晚唐人與介甫最工於此。如李義山「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佳句也。總的來說,李商隱詩中的深秋月色,短短4句,便美得令人心醉。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