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明:感受唐詩的山水人間與活潑心靈,從這九首開始

2019-10-16     文學報

上博新展將呈現法國藝術史 | 閱文集團和迪士尼達成「星戰」主題合作 | 陸家嘴讀書會聚焦約翰·歐文新書 | ......

唐詩中有風花雪月,山水人間,春去秋來,如何從中感覺中國的人性精神?所有的文學都是人學,關係到人的心靈和精神,關係到人的生命是什麼樣子。這些花開花落、春秋冬夏的背後體現什麼樣的人性精神?

10月13日,在楊浦圖書館的靜思講壇上,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圖書館館長鬍曉明以「唐詩與中國人性精神」為主題,講述里唐詩背後的中國文化精神。

最近,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九首古詩里的中國》,從始於先秦時代(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經·君子於役》,到清代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1839)

「兩千多年的詩史,只以九首詩來加以表達,分明不免掛漏之譏。然而坊間的中國詩歌選、中國詩史之類的讀物,實在是太多了,要想對中國詩作系統深入全面的了解,不是這本書的任務。本書的特色正在於,以詩史上最精粹、最重要的作品,同時也是作為一個中國人不可不知道的作品,來表達數千年來中國詩裡頭的文化精神。」

胡曉明向來有一個基本的觀點,即中國詩不同於西方詩與現代詩,中國詩歌是文化動脈的主脈,是民族生命的心史,是士人智慧的精粹,是先聖往賢骨血之所在。

《九首古詩里的中國》

胡曉明/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9年7月版

他這樣精要地概括:唐詩能讓人醒過來,讓人站起來,讓人活起來。

唐詩與中國人性精神

曉明

中國現代思想家、理學家馬一浮先生曾說,詩歌是一種生命的動力,讓每個生命都能夠感發興起。如迷忽覺,如夢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蘇。

人們常常在日常生活中活得渾渾沌沌、迷迷糊糊,好像在夢中一樣。讀了一首觸動心靈的詩歌時,就像從迷惑、迷幻、迷糊中醒過來,從一場大夢中回到真實,能夠和自己真實的生命照面。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有各種各樣的面具,詩歌讓你回過頭來,跟自己最真的我見面,如夢忽醒。

如仆者之起,仆是摔跤跌倒。人生在世有很多困難挫折,免不了有摔倒的時候,但如果讀到一首能夠給你一些生命力量的詩歌,就會像跌倒的人主動站起來。如病者之蘇,身體和靈魂都會生病,但詩歌可以給心靈和靈魂以治療。

詩歌如果沒有進到一個人的的心靈深處,便只是一種語言的遊戲或語言的盡善。當下國學火熱,實際上,能夠真正的進入人們心靈深處去的才是詩歌,而不是記得多少,背誦多少,能夠講多少故事。今天是中國詩歌很好的時代,但還是不夠,不夠的原因是留於淺表,沒有進入深層的內在的生命當中去。

唐詩能讓我們從一種渾渾噩噩、麻木冷漠、迷失趨附狀態當中醒過來,得到一種善感的心、柔軟的心、真實的心;讓我們從一種跌倒的困頓的人格狀態中站起來,恢復一種站立的人格;讓我們從一種疲弱平庸的生命狀態恢復一種剛健的、活潑的、進取的生命。

唐詩能讓人醒過來,讓人站起來,讓人活起來。

唐詩讓人醒過來

詩可以興。甲骨文的「興」,像兩隻手捧著一個盤子,後來也有像很多隻手捧著一個盤子的字形,仿佛很多人齊心協力做祭祀活動。最早的字包含了中國文化早期的信息。中國最早的詩人就是巫師。詩歌是莊嚴的、尊貴的、和神溝通的重大活動。

中國經歷了一個從神的文化到心靈的文化轉型,神靈世界很早就淡化了,人與神的溝通,變成了人與人的溝通,人與人心靈的溝通,人與人生命的溝通,人與萬物的溝通。這就是唐詩的「興」所傳遞的。每首詩都有心靈溝通的內涵,而不僅僅是語言本身。唐詩就是人心與人心的相通,人性與人性的照面。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唐詩的內涵。白居易最早講的非常清楚,說「以心感人,人心歸。」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李白這首詩歌名叫《宿五松山下荀媼家》,五松山在今天的安徽銅陵。中國詩歌有一個特點,每首詩都可以從地圖上找到,那座山、那條河、那個村莊,每一首都可以從地圖上指出來。中國古典文學是真實的,文學是寫實的,不是虛構的。

李白是一個飛揚跋扈的天才詩人,但這首詩寫得非常接地氣,深深紮根在大地當中。我來到五松山下真的很不開心不快樂,為什麼不快樂?「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老百姓很苦,住隔壁有一個女孩子每天都舂米,熬夜不能睡覺,他覺得這個女孩子命苦。詩人的心都是善感的,非常富有同情心,所以他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姓荀的老太太還跪進雕胡飯,月光撒在盤子上,詩人的心就像月光一樣,月光就是詩人心靈的一個比喻,一個化身。月光是那樣溫潤潔白,而詩人的心也是溫潤潔白,面對著底層人的生活困難,詩人有著深深的同情心。

日暮蒼山遠,

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

風雪夜歸人。

這是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想像一幅畫面:大雪紛飛,寒冬臘月,荒山野嶺,天上飄著非常大的雪,森林小木屋裡面有一個溫暖的燈光,有一壺溫暖的酒,夜歸人的背影特別溫暖,這種家的感覺,是人性最需要的生命回歸。實際上,我們可以把「雪夜」看成艱難的事件,艱難的人生,到處都是風雪、暴雨。任何人的人生都會有風雪黑暗,沒有燈,那時,有人給你開門,溫暖的氣息撲面而來,一壺酒,就非常溫暖。

我個人特別喜歡這首詩,我15歲時離開家200公里,在外面當工人,讀到這首詩就想哭,特別想回家。我感覺風雪夜歸人這個背影就是我。現在的孩子沒有經歷風雨和黑暗,讀不出詩歌里的溫暖。而唐詩讓我們體會到什麼是人性的溫暖,生命和生命的照面。

唐詩的基本精神,能喚醒生命的本真。醒過來有三種類型,回家,回神,回歸。回歸是歷史社會宏大的喚醒,有道家式的回歸,也有儒家式的回歸。唐詩的喚醒有很多意向,通過月光、柳、春色、搗衣、思鄉曲等很多手段來寫。詩可以興,生命的興發感動躍動喚醒生命本真。

唐詩讓人站起來

王維有一首詩:

木末芙蓉花,

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

紛紛開且落。

這是中學課本要背的詩歌,但這首詩不是只寫花開花落,寫的是一種生命狀態,是自我生命神完氣足。花開不因為外在的喜悅和嘉賞而開花,花落不會因為外界的惋惜與感傷而花落,花開花落完全是「自爾為佳節」。中國儒家、道家的人格都是自我完足。

他的另一首詩《冬晚對雪憶胡處士家》意境也很美,背後有一個非常美的故事。

寒更傳唱晚,清鏡覽衰顏。

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

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閒。

借問袁安舍,翛然尚閉關。

「寒更傳唱晚」,古代晚上要打更,用打更的聲音描寫大雪的天氣,空靈寂寞。「清鏡覽衰顏」,大雪天在家裡面看鏡子中的衰顏,在大雪天感嘆生命的流逝,讓人回到生命的本根來思考。「隔牖風驚竹,開簾雪滿山。」隔著窗子感受到風聲吹著竹子發出的聲音,用聲音寫夜晚,寫雪夜的寂靜。打開門帘一看,已經是一個大雪滿山的世界,一片晶瑩。「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閒。」第二天非常空明,沒有人在那裡走動,通過這樣一種安靜的美寫出心靈的平靜,實際上是一種心靈的書寫。「借問袁安舍,翛然尚閉關。」袁安是東漢時代的高人,一次,大雪封路七天,袁安在家裡躺了七天,洛陽太守派人看他,發現他七天沒有出門,待在家裡。問他為什麼不出來找東西吃?袁安說里一句話,

「大雪人皆餓,不宜幹人。」

大雪天大家都很餓,不去打擾別人。我們今天完全讀不懂,出門向朋友求助一下有什麼關係?但那個時代的人非常非常愛惜羽毛,也就是人的精神。寧可餓死,也不去麻煩別人,打擾別人,干擾別人,因為別人有別人的生活和事情。

故事是一個非常誇張的故事,但背後的精神其實是古人的精神。而盛唐時代也是一個非常強的精神性的時代,所以詩人才能夠寫出這首關於大雪的詩歌,通過雪來寫強調人的高貴的精神性。只是今天的讀者不一定接收得到古人的信息。

李白是一個有生命尊嚴的人,是中國詩人中永遠的高貴者,他說「不屈己,不幹人」,不願意委曲求全,不干擾他人,「出則以平交王侯,遁則以俯視巢由。」如果我隱居起來了,可以去俯視歷史上第一流的隱士。

唐詩讓人站起來,從權勢和暴力中站起來,從金錢與誘惑當中站起來。中國詩人最有風骨,「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因為天地中我就是最高貴的。「有時白雲起,天際自舒捲。心中與之然,托興每不淺。」山、天邊的白雲就是李白的生命狀態:高貴。興就是上升的一種心靈體驗,高蹈遠舉的生命精神,離俗自珍的人格品行,這就是李白詩歌的詩魂所在。

唐詩讓人活起來

詩歌在中國古代具有一種非常重要的功能,讓生病的心靈得到復甦。唐代詩人在生活當中會碰到很多悲苦、無奈、傷心、流落,但他們有一個辦法,在大自然中讓心靈得到一種撫慰,大自然就是中國詩人心中無上崇高的教堂。詩人可以通過欣賞大自然來擴大自己的心靈世界,大自然的美對於詩人苦難生命的療治,對詩性生命復甦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唐詩使人活起來意思是,中國詩學與中國哲學把宇宙視為存有連續的有機生命大氣場,萬物皆有氣之感通。為什麼人們可以從大自然當中得到療治,為什麼「青山明月」具有撫慰人心的作用?因為萬物皆有氣的感通。生命是一大氣場,這是古人的生命觀。

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春夜喜雨》的雨究竟寫了什麼?

解讀一首詩要回到當時的時代脈絡中,杜甫寫這首詩歌的時候,正好是安史之亂後,大唐帝國風雨飄搖。盛唐是美好的江山,遭到摧毀之後一片飄零,沒有希望復甦。但作為詩人來說,最重要是心中永遠有光,有溫暖,有力量,正好,他看見春天的一場雨。儒家有一個根本的理念是仁愛、仁者,仁者的愛都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愛。在這樣一個漆黑無邊的世界,有一盞燈光永遠點亮,「江船火獨明」就是詩人杜甫心中不破滅的希望。第二天,希望已經來到人間。「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繁花似錦,春光滿園。雨是大自然的生機,是仁者愛惜萬物的善。雨也是詩人的信念,在劫難和毀滅當中不死的心。所以詩歌永遠是希望、是力量、是生機的所在。

這首詩歌,就是「唐詩讓人活起來」。

新媒體編輯:金瑩

夏季文創嗨

文學報夏季文創 已上線微店

文學照亮生活

網站:wxb.whb.cn

郵發代號:3-22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p-j1m0BMH2_cNUgIdg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