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0\\M1\\M2都是啥意思,對我們有啥影響?

今天是2019年8月13號,給大家聊一聊貨幣層次。

8月9日,央行公布2019年第二季度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其中提到:6月末,M2同比增長8.5%,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10.9%,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

為什麼M2增速要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呢?

在中國,貨幣供應量按流動性層次劃分為4個層次,分別是:

M0=流通中的現金;

M1=M0+企業活期存款;

M2=M1+準貨幣(即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其他存款);

M3=M2+其他短期流動資產(國庫券、金融債券、商業票據等等)。

由於M3是根據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而設置的,因此使用頻率較低,央行一般很少公布M3數據。

假設菜導今天拿到了10000塊現鈔,我們就可以把這理解為10000塊M0貨幣。這時候M2=M1=M0=10000。

但菜導肯定會把這筆錢存進銀行,銀行按照要求保留了10%,即1000元的準備金後,把餘下的9000元貸款給了老王。

這時市場上能流通的現錢只有9000元,即M0=9000,但是銀行可以創造出額外的9000元,而菜導還可以隨時取10000元,於是M1=M2=19000。

老王拿著銀行借來的錢,去老吳那買了一台二手相機,花掉了9000元。

老吳又把這9000元存進了銀行,銀行有了這9000元的存款,留下了900元的準備金,剩下的8100元又貸款給了老孫。

這樣,M0隻剩下8100元了,但是M2和M1卻增加到27100元。

接下來,老孫把8100元用作了買車的一部分首付,而相對這部分的按揭為30000元。

老孫又把車子的登記證書抵押給銀行,換得了20000元的信用額度。這下子從理論上講外面流通的M2和M1貨幣就高達47100元了。

這個過程就是所謂的「貨幣乘數」。央行之所以能通過調整存款準備金的方式來控制市場上的貨幣總量,背後也就是上面這個邏輯。

目前,央行每月公布的金融數據主要包括貨幣M0、狹義貨幣M1和廣義貨幣M2。其中M2數據被用于衡量貨幣供應量的多少。

在經濟學中,貨幣超發容易導致通貨膨脹上行,甚至是爆發惡性通貨膨脹。

簡單地說,就是貨幣供應量脫離了實際經濟體量,其中M2可以等同看作是這裡面提到的貨幣供應量。

舉個例子,M2是1元,GDP是1元,每1元GDP容納的貨幣就是1元。當M2超發到3元,GDP還是1元時,每1元GDP就要容納3元貨幣。

即錢不值錢了,因此M2增速需要與名義GDP增速相匹配,這樣通脹壓力才不會太大。

不管是什麼錢,最終的作用都是用於消費和投資。

由於M2代表的是總的貨幣供應量,因此M2反映的是現實和潛在購買力,可以看作是所有可以用於消費貨幣。

M1與M2相比流動性更強,主要都是現金和企業用於發展的活期存款,因此M1反映的是現實購買力。

如果M1增速比M2快,說明消費和終端市場很活躍,即用來消費流通的錢比長期存放到銀行的錢多。

M1比M2高太多,將出現需求強勁投資跟不上的情況,容易導致通脹上行。

如果M1增速比M2慢,說明投資和中間市場很活躍,即用於發展長期目標的錢比用於消費的錢多。

M1比M2低太多,將出現需求疲軟投資過熱的情況,容易推高資產泡沫。

綜合來看,流動性最強的是M0,現金是隨時可以用於消費的。

接下來是M1,除了現金還包括了企業發展的流動資金。

最後是M2,還包含了很多定期存款,是為了長期發展所做的準備。

這些,你都明白了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lp3iWwBvvf6VcSZBT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