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艷:往前走,不要停

2020-03-30     中國家永遠愛你

正如肖艷自己所說,她確實是央視新聞頻道一張太新的面孔,能獲得「年度最具潛力主持人」獎,更多是對她所主持的《24小時》的肯定。這檔在每天晚間11點播出的新聞節目開播於2009年8月,適逢央視新聞頻道改版,為了尋找新的主持人、新出鏡記者以及各省的駐站記者,央視在全國範圍內廣泛撒網搜尋新面孔。「可能我那時候在江蘇電視台做的一檔節目,還有當時的狀態、形象以及以往的工作經歷正好與央視的需求相契合,而我也想工作上有一些變動,所以就來了。」



對於一個「80後」新生代,在央視做新聞主播是一種挑戰,但在挑戰中進步,會有更多成就感。《24小時》是一檔對全天新聞進行篩選梳理的節目,其團隊來自央視新聞頻道之前的《社會記錄》和《新聞會客廳》,《24小時》製片人李倫曾表示,作為2009年央視新聞頻道改版新推出的欄目,《24小時》在嘗試用一種新語態來做新聞,而「一個好主播就是欄目的大腦」。
作為央視新聞評論部最年輕的主播,肖艷覺得自己現在只能說是「大腦」的一部分,新聞評論部有太多偶像級的人物,這些人的新聞理念讓她耳目一新,而「一個人在好的環境中就算熏一熏也會不一樣」。為此,她還讓李倫為他列了一個書單,以便了解前輩們如何對一件事情做出判斷。



「以往的新聞節目只能看到信息,但通過《24小時》可以看到我們的觀點。」在肖艷眼中,與現在很多比較粗糙的日播新聞相相比,《24小時》整個團隊扣得非常細緻,同樣一條新聞白天央視新聞頻道已經滾動播出多遍,到了《24小時》,我們就想著標題、導語、文字可不可以變一下,再加一個評論。這就對主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做到胸有成竹,統攬全局,而不是念稿機器。
「在《24小時》,主持人被要求參加選題會,稿子出來後,主編改一稿,製片人改一稿,主持人改一稿,然後大家商量,我不認同的不會強迫自己去說,這可能也是與其他新聞節目所不同的地方。所謂的評論其實也就是三兩句話,但這三兩句話要說出觀點和態度來,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這就是功夫。我現在可能更多是在外在語態上、表達方式上把自己的特色融進去。」



「聰穎率真、反應敏捷、清新自然、善於將講述和播報融合。」這是部分觀眾對肖艷播報《24小時》的評價。對此,肖艷表示,原來沒看過她在江蘇台節目的觀眾看到她播《24小時》,會覺得她不是中央台的那種架勢,但是看過她之前節目的觀眾可能會覺得其實她不如在江蘇台放得開。「通常大家會覺得中央台和地方台相比,平台不一樣,壓力不一樣,成就感不一樣,但其實作為主播自己感覺都是一樣的,只是看你能不能駕馭它而已。」
2004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後,肖艷先是來到SMG體育頻道,半年之後加盟江蘇廣電總台,擔任江蘇台城市頻道《絕對現場》的主持人。回顧自己的職業歷程,肖艷認為「轉折」有兩次,一次是從地面頻道到衛視頻道,另外一次就是從地方台到央視。



肖艷認為,一個好的新聞主播有兩點是最重要的,一是價值觀,這是核心,它決定了你說話的含金量,有沒有價值;二是語言體系,這是外核,沒有好的方式表達效果會減半。「有些人天生就是操控語言的專家,比如白岩松,會讓人感覺他有一個氣場,語言組成一個漩渦把人卷進去,這就是他語言的魅力。」
談及未來,肖艷說她首先想把自己的人豐富起來,朝著上述兩個方向充實自己,「其實能做好這兩點你就可以多元化,而且無論做不做主持人,你活在這個世界上,從事任何一個行業,融入社會生活都會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至於現在,她不考慮跨界主持,更希望能夠走出演播室去外面採訪,好有「四腳著地」的感覺。「《24小時》做得比較超前,我希望這個節目能安安穩穩的,往前走,不要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lKdKXEBnkjnB-0zqAH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