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難徽欽二帝被俘虜 這兩個人成了皇帝,讓大宋躲過一劫

2020-09-24     星稀月暗

原標題:靖康之難徽欽二帝被俘虜 這兩個人成了皇帝,讓大宋躲過一劫

提起北宋的靖康之難,那是漢民族王朝最大的恥辱之一,漢民族王朝有過多次皇帝被圍或者被俘事件,早在西漢時期,劉邦36萬大軍被匈奴鐵騎團團圍住,最後通過和親、納貢等手段才解除「白登之圍」;明朝朱祁鎮御駕親征被蒙古瓦剌俘虜,表現出鐵骨錚錚大無畏的氣節,仍以君王自居,不答應任何條件,天子氣質威震蒙古首領,後被送回大明;而北宋靖康之難,徽欽二帝毫無氣節,為了活命,卑躬屈膝,對金國唯唯是諾,女人任其玷污,客死他鄉。

在靖康之難期間,歷史只記住徽欽二帝,卻忽略了在談判中立有大功的兩個人,這兩個人後來都成為皇帝,一個人救活了一城人,另一個人建立了史上最繁榮富裕朝代;這兩個人是誰呢?他們就是北宋宰相張邦昌、南宋開國皇帝宋高宗。

我們先了解一下趙構,在崇文抑武的北宋,趙構既有趙氏家族藝術細胞,又從小習武是個難得的文武全才,宋徽宗即位後,他被封為康王,統領兵馬,而那些親王都在舞文弄墨,詩詞歌賦,享受奢華生活;當金兵進攻北宋京城時,宋徽宗驚慌失措中將皇位禪讓給宋欽宗,自己只顧逃跑,北宋皇室頓時處於風聲鶴唳之中。

沉湎在富貴生活中的宋欽宗,臨時接個皇位這個燙手的山芋不知道如何是好,這那是皇位,明明是替宋徽宗背黑鍋的;正要跑路的宋欽宗被主戰派大臣李綱等人阻止,李綱被升為尚書右丞相,他臨危受命率領汴梁軍民一起進行城市保衛戰,多次打退兵鋒正盛的金兵,奔襲千里金兵見到無法速勝,於是就提出和談。

金兵提出的條件除了割地、賠款、納貢外,特別提出以親王、宰相作為和談的人質,於是才有了宰相張邦昌、康王趙匡出使金營之事;宋朝那麼多宰相,為何單單選擇張邦昌呢?這是因為當年在宋欽宗被立太子問題上,宰相王黼、童貫、張邦昌都站在了對立面,欽宗即位後首要事情就是設計誅殺王黼、童貫,張邦昌自然沒有好果子吃,這不,名正言順的機會來了,宋欽宗使用借刀殺人計,美其名曰交給他一個「美差」,讓他代表大宋與金國議和。

與張邦昌不同,康王趙構是主動請纓去和談,趙構知道自己此行的危險性,但身為親王旁無責貸;對於這次議和,宋欽宗表面是談判,實際上是在拖延時間,跟金人玩了一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把戲,暗地裡正在組織兵力投降金營;無論這次和談結果怎樣,是否偷襲成功,趙構和張邦昌都凶多吉少,也就是說宋欽宗讓他倆做炮灰去了,根本沒打算讓他們回來。

在談判中,趙構始終據理力爭,臨危不懼,金兵將領誤認為趙構是大宋哪個將門之後冒名頂替的,一度要求更換和談的親王;文人出身的張邦昌哪見到這樣的架勢,看到如狼似虎的金兵,早就嚇得腿腳發軟,魂飛魄散;此時,恰巧宋軍偷襲金營的計劃被金兵截獲,金兵首領完顏宗望持刀闖入和談帳營,質問張邦昌和趙構,只見趙構一臉波瀾不驚,沉穩地回到「大宋擁有雄兵百萬,一兩支隊伍沒有約束住也算是正常的」,無可奈何的金兵被迫放了張邦昌和趙構。

張邦昌在此次和談中雖然被金兵嚇破了膽,但也表現出了相當的骨氣,他一口咬定宋兵突襲金營只是少部分將領擅自行動,並不是宋朝皇帝授意的;此次金營和談,九死一生的經歷也成就了趙構與張邦昌一段革命友誼。

金兵此行目的就是為了搜刮錢財,搶奪物資,沒想到大宋竟然不堪一擊,逐漸演變為靖康之難,金軍能夠俘虜徽欽二帝實屬意外和僥倖;金軍大勝而歸,北撤之後為了更好籌措歲幣,決定立宰相張邦昌為傀儡皇帝,張邦昌不想當皇帝,在金國以屠城的威脅下,為了保全百姓性命,張邦昌被迫就範,只好暫時接下皇位,採用緩兵之計與金國周旋。

儘管張邦昌建立偽楚政權,他登基不稱帝,處處以臣子身份事之,不讓官員向他行君臣跪拜之禮,辦公的地點也避開皇帝御用的宮殿,公文往來不使用「聖旨」而是採用「手書」等方式;金軍撤兵後,張邦昌立馬將政權還給趙氏家族,請出元祐皇后臨朝聽政,同時聯繫趙構,讓趙構組建政權,種種跡象表明,張邦昌並沒有奪位之心,被迫當上皇帝實屬無奈,也是不得已的權宜之計。

談完了張邦昌,我們再來談談趙構,靖康之難發生期間,金軍曾點名讓趙構去和談,當趙構走到磁州時,被宗澤勸住,才躲過一劫;在元祐皇后的協助下,張邦昌又主動交還政權,趙構手中還有兵馬,於是建立南宋政權,趙構成為南宋開國皇帝,史稱宋高宗。

靖康之難北宋被俘虜了兩個皇帝,宋徽宗、宋欽宗;出現了兩個皇帝,張邦昌當了一個多月偽楚皇帝,趙構成了南宋開國皇帝,張邦昌讓大宋避免被屠城的命運,趙構延續了趙氏江山,這兩人讓大宋躲過一劫,一場國難讓影響四個皇帝命運,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hJOvnQBd8y1i3sJPka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