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對於電影行業來說,是非同尋常的一年。
在這一年觀眾見證了《復聯4》《獅子王》進入了影史票房榜前十,看到了《流浪地球》《哪吒》的現象級爆發,也目睹了《終結者》《黑衣人》《X戰警》等老牌IP的沒落。
《復聯4》勇奪影史票房第一
不過,要說到其中最特別的電影,還是那部奪得了金獅獎,以5500萬美元的成本在全球奪得超過10億美元票房的R級片。
這部電影,就是豆瓣評分高達8.7的《小丑》。
《小丑》
一部與眾不同的影片
大多數高評分或者受到觀眾喜愛的電影,都有一個共同點。
就是影片宣揚的核心都是希望。
或許電影的故事是悲劇的,但從中依然能看到諸如人性的光輝、世界的溫暖等正能量的東西。
高評分的電影不少都是宣揚希望的
但《小丑》不同,這部電影通篇都是負能量,在裡面你幾乎找不到任何陽光向上的人、事甚至是細節。
當然,一部電影優秀與否並不是由它想表現的內核決定的,正負能量的區別只在於受眾,即便是宣揚正能量的電影也有很多爛片,而負能量的電影也有警醒世人的價值。
警醒世人
因此,在觀看《小丑》這類電影時,最忌的是將自己代入到影片里的主角或主角方任何一員,你可以因為電影里主角的某次遭遇跟自己相似而感同身受,但並不代表你必須認同他詮釋的價值觀。
所以,《小丑》其實並不適合心智尚未成熟,處於成長期、叛逆期的群體觀看的,用通俗點的話說就是「容易教壞人」。
心智未成熟的群體三觀尚未完整,容易被文化輸出教壞
當然,這並不是說《小丑》的觀影門檻高,優秀電影的一個特性是通俗易懂,但每個人看完甚至是二刷三刷都能從中看出不同的東西。
因此,有的人看《小丑》為處處遭遇不公的主角亞瑟鳴不平,有的為電影中哥譚市的世態炎涼感到失望。
而小賽在這部電影看到的,則是一個「屠龍勇士本為龍」的故事。
哥譚市
《小丑》里的哥譚市,不能說是完全腐敗,但絕對是一個讓居民不省心的地方。
哥譚市的街頭
以電影中的描繪來看,這個城市由有財有勢的上流階層所掌控,他們占據著城市大部分的資源與權利,但由於經濟蕭條以及這些上流階層並沒有解決哥譚市諸如經濟、就業等眾多問題,而導致底層民眾的怨恨日益加深。
其實,這種「權利由一檔人掌控甚至壟斷,而另一檔人只能處於下位,並且只能遵守權勢人所立下的規則」的環境,哥譚市並非特例。
主角亞瑟道出哥譚市的面貌
或者換句話說,這座城市只不過是一個投影 ,大到國家,小到學校里一個班級,都有可能是「哥譚」。
但有意思的是,哥譚雖然是電影故事發生的地方,而且影片也花費了很多篇幅在這個城市身上,但站在這個舞台上的主角並非是男主亞瑟。
這只是假象,舞台上的主角並不是亞瑟
哥譚的主角其實只有兩個,就是「小丑們」與「韋恩們」。
小丑與韋恩
哥譚是一個階級對立情況相當嚴重的城市。
掌控著城市大量資源與權利的,是以托馬斯·韋恩為首的上流階層,他們的生活與哥譚底層的普通民眾可以說是兩個世界。
托馬斯·韋恩
但事實上,托馬斯等人並非是什麼十惡不赦的大惡人,一個國家,一座城市,一個社會,有窮人自然就有富人,有底層的普通百姓自然就有能掌控資源的上流人物。
哥譚的底層人民之所以如此痛恨托馬斯等人,經濟蕭條而這群掌握權勢的人無作為或作為不夠,導致他們生活艱難是一個原因,但更大的原因其實是他們仇恨這些生活得比自己好的人。
這不是單純反韋恩,而是反所有富人
在電影中段,男主亞瑟在地鐵上槍殺了三名韋恩企業的員工,接著得到了哥譚廣大底層民眾的擁護,看起來好像這群人以為亞瑟喚醒了心裡的意識,於是一起戴上小丑面具反抗殘暴的上流階層。
亞瑟殺人之後,哥譚市很多底層民眾都戴上了面具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或者就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有人會相信一群帶著小丑面具在街上搞暴動的人,在他們打倒了托馬斯這群上流階層以後,能讓哥譚市變得更好嗎?
或者再直接一點,街上的這群小丑們想的,是要改變哥譚這個社會構成嗎?
你們,相信他們嗎?連真面目都不敢露出來的人
實際上,在打倒韋恩們以後,倘若小丑們沒法完成接替,那就會有新的韋恩們出現接過這個位子,倘若小丑們成功取代了韋恩們,那他們也會變成新的韋恩。
這個社會結構不變,就算將韋恩們換成小丑們甚至是其他阿三阿四們,哥譚都仍然是哥譚,不會有任何變化。
仿佛看到了新的「韋恩們」
屠龍勇士不一定是屠完龍以後才化身成龍,也許他們本身就是龍,但只不過沒有之前那條龍的運氣好而已。
而惡龍們在意的,其實只有自己以及自己的財寶。
亞瑟
男主角亞瑟,初看電影時很容易會對他有兩個誤區印象。
經濟蕭條
第一,他是因為遭遇生活的種種不公所以才墮落黑化成「小丑」。
第二,他是哥譚的「小丑們」的精神領袖。
事實上,亞瑟的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倒霉蛋。
他患有緊張或者高興就忍不住發出大笑的怪病。
突然大笑
他在街上搞廣告都會被小流氓揍一頓。
被毆打
他是被母親領養的,而且母親在他小時候一直虐待他,之後又欺騙他托馬斯·韋恩是他父親。
亞瑟發現自己身世秘密
他還被自己一直喜歡的主持人當作節目上的笑料調侃。
亞瑟跟主持人翻臉
看起來,亞瑟生活得非常艱苦,到了無路可走的時候,黑化似乎也是理所當然?
但促使亞瑟墮落的真正核心原因,並不是因為生活中這些不順心的事,人生在世,哪有事事都如意的?即便是現實生活中,受到更大打擊但最後仍然能挺過來的依然大有人在。
說到底,其實是亞瑟自己的心理問題。
這裡在電影里也有表現,亞瑟第一次殺人時,面對最後一個被殺死的人他直接把槍內所有子彈打光。
連射殺人
而之後在廁所翩翩起舞,顯然是殺人讓他感到身心愉悅。
顯然,殺人讓亞瑟獲得快感
在面對心理醫生時,他的一番話信息量很大,要注意的是這番話是在他殺人之後說的。
全世界都注意你了,你才確定自己的存在?
人們開始注意到他,一群人戴著小丑面具稱他為英雄,新聞台對地鐵殺人的事各種報道,這些讓亞瑟感覺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只有殺人這種事,才能亞瑟得到世人的關注,才能讓他感覺到自己仍然還活著。
亞瑟是一個病人
但事實上大家都知道,除非你是公眾人物什麼的,否則社會上大多數的都是普通人,普通人想獲得大眾關注是不可能的,俗話也有說「不要把自己想的太重要,地球沒了誰都是一樣轉」。
不過,顯然這句話不適用於亞瑟。
所以說,亞瑟最終墮落成為小丑,更大的原因是他自己本身的問題,哥譚只是一個誘因,即使亞瑟活在正常的城市,只要哪天他自己感覺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他依然有可能會墮落。
亞瑟這種不健康的心理,即使到哪個城市都一樣
同樣的,在這部電影裡面,亞瑟做任何事的出發點其實都是自己。
除了上面所說的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意義外,在上默里主持人節目時,亞瑟也為「自己」不受任何人注意而感到憤憤不平。
注意,亞瑟的話焦點都是「我」
換句話說,亞瑟想到的其實只有自己,因此不是他想當小丑們的精神領袖,而是小丑們需要他當他們的精神領袖。
事實上,即便是亞瑟被小丑們稱為英雄的那件事,就是上面說到的地鐵殺人事件,當時的亞瑟也只是為了自保而已,這點「小丑們」不知道嗎?當然不知道,但就算他們知道,他們也依然會將亞瑟粉飾成一個「為了他們而反抗上流階層的英雄」。
小丑們需要一個亞瑟
為什麼?因為「小丑們」需要這麼一個領袖,至於亞瑟做這事是為了什麼,目的是什麼,對他們來說都不重要。
同樣的,就算沒有亞瑟,在不久以後,他們也會找到另外一個人來做這個精神領袖,而當有了這麼一個精神領袖帶頭之後,小丑們只要將信仰寄托在他身上,就可以完全沒有負罪感地在街上扔汽油彈,搶劫,搞暴動甚至殺人了。
暴動
在這個屠龍故事中,亞瑟是男主,但他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只是兩個惡龍團體里其中一個所推上檯面的「標誌」而已。
世界上有很多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小丑》里的哥譚市就是如此,而這些無光之地往往會孕育出很多危害性極大的人、事、物甚至是體制。
這些東西,是現實中人們最需要避免發生的,這也是《小丑》給人們的一種警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WpCfW8BMH2_cNUgyF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