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158課:漢代有官「執金吾」,「吾」是什麼意思?

2019-05-17     談藝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58課,我們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的兩個漢字:吾和哲。詳情如下:

1、吾。這個字有三個讀音:

(一)wú。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示的讀音。《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吾,我自稱也。從口,五聲。」形聲字。本義就是第一人稱代詞,相當於我。我們看一下吾的字形發展狀況:

(吾字的字形發展)

吾字最早見於西周金文,但意思並不是第一人稱我的意思。而多用來表「御」,即扞禦、抵禦的意思,這個意思也見於傳世文獻,也有偶爾用於人名。但卻沒有用來表示第一人稱的例子,到《論語》之後的文獻中,吾字用於表示第一人獮的意思才漸漸多起來。

吾的本義即用作代詞。表示第一人稱。我。《爾雅.釋詁》:「吾,我也。」比如《論語.學而》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的「三」,用來表示多的意思。曾子說:我每天多次省察自身。

本義之外,吾還有其他用法,比如:(1)通「御」。抵禦。上面說了,這其實是吾字最早的用法。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吾,假借為御。」比如《墨子.公孟》:「厚攻則厚吾,薄攻則薄吾。」孫詒讓《墨子親詁》稱「吾當為圄之省。」圄是什麼,《說文解字》稱:「圄,守也。」就是抵禦、防禦的意思。這句話的大意是:對方嚴詞相辯,我也一定嚴詞應對;對方緩言相讓,我也一定緩言以對。

(曾子像)

(2)棒名。漢朝執金吾等官用之。《集韻.模韻》有:「吾,棒名」我們經常所說的「執金吾」中的吾,指的就是這種棒。只是到西漢末年時,執金吾成為率禁兵保衛京城和宮城的官員,本名中尉。其所屬兵卒也稱為北軍,地位較高,漢光武帝在民間時,曾說「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後來成為劉秀的皇后)」,原因就在此。

(手執金吾的將軍像)

(3)通「梧」。比如《武威漢代醫簡》:「石鍾乳三分,巴豆一分,二者二分。凡三物皆冶,合丸以密,大如吾實。」做藥丸,如梧桐子大小。

(梧桐子)

此外,吾還用作姓氏,《通志》有載。

(二)yú。讀音出自《集韻》,用於專用詞「吾吾」,意為疏遠貌。《集韻.魚韻》:「吾,吾吾,疏遠貌。」《國語.晉語二》「暇豫之吾吾,不如鳥烏。」韋昭注說:「吾,讀如魚,吾吾,不敢自親之貌也。言里克欲為閒樂事君之道,反不敢自親吾吾,然其智曾不如鳥烏也。」大意是:一個人悠閒逸樂卻不合群,還不如鳥中的烏鴉。

(三)yá。讀音出自《廣韻》用於專用詞「允吾」,古縣名,故址在現在的甘肅皋蘭縣北。

吾的小篆寫法如圖:

2、哲。讀zhé。《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哲,知也。從口,折聲。悊,哲或從心。嚞,古文哲眾三吉。」形聲字,悊、嚞都是哲的異體字。看字形演變:

(哲的字形演變)

看字形,在金文期,哲字的寫法基本從「心」或從「言」,戰國古璽時期仍寫作「悊」。到小篆時才轉為從口,顯然「哲」字最早的寫法是「悊」,古人沒有大腦的概念,認為心是思維器官(《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並作為思想、意念、感情的通稱,心亦是人的主觀意識的代名詞,比如:用心。悊的本義為明智、智慧,從心表意,從口於理無據。因此哲之從口很可能是從心的訛寫。

其實,現代漢語裡稱哲人,其實用的也是哲的本義,即智慧的人。

《爾雅.釋言》:「哲,智也。」邢昺疏引舍人註:「哲,大哲也。」《書.皋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孔傳》稱:「哲,智也。」比如賈島的《送李校書赴吉期》:「詩書與箴訓,夫哲又妻賢。」用的是哲的本義。

(賈島像)

本義之外,哲還有其他用法:(1)賢明的人。顯然,這是引申義。比如《左傳.成公八年》:「夫豈無辟王?賴前哲以免也。」大意是:難道就沒有邪惡的君王?這是靠著他祖先的賢明才得以免於亡國。

(2)通「折」。折獄;審理案件。《書.呂刑》:「哲人惟刑,無疆之辭,屬於五極。」曾運乾《書經正讀》:「哲讀為折。『哲人惟刑』,猶折民惟刑也。」治理老百姓要運用刑罰,使無窮無盡的訟辭合於五刑。

(3)哲人的簡稱。此義多在現代漢語中出現,比如:文、史、哲,哲學家黑格爾。

(黑格爾像)

此外,哲還是姓氏。《萬姓統譜》有載。哲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之158,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NTpMWwB8g2yegNDGaN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