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砍了一棵大楊樹做橋,從此誕生一座千年古鎮

2019-10-18     樂途旅遊網

江蘇常州最西的地段上,有一座近千年古鎮,它的名字叫「楊橋古鎮」。說起這個地名的由來就很有意思,因為古鎮三面環水,古人為了出行方便,把河邊一棵大楊樹砍下來,樹杆剖開後,把它橫放在河道上作橋面,於是這個古鎮便被後人叫作「楊橋」。這個楊橋的歷史記載,大約是在南宋時期,至今已有八百餘年了。

楊橋古鎮,地處常州市武進區的前黃鎮,說它是個古鎮,但它只是個「村」級單位。一來楊橋古鎮的範圍並不大,占地面積僅三百多畝,村內的五條老街,加起來總長不到一公里。二來楊橋的東面是武進區,南面和西面為江蘇無錫的宜興市地界,北面是武進與宜興的交界處,其實就是一處出入地。

但楊橋確實曾經是非常興旺的古鎮,它的五條老街上,一度擁有綢布莊、南北雜貨、國藥、木行、竹器、銀匠店、漁行、肉莊、染坊、槽坊、豆腐坊、木匠店、茶館、小吃店等店鋪。昔日人們要從常州下宜興,或者去浙江的湖州,都必須從楊橋經過。加上便利的水運,因此也就形成了楊橋昔日商賈雲集、貿易發達的局面。

那座用楊樹木做成的橋,現今改名為「南陽橋」,因為它是從常州通向南面的宜興、湖州方向的。清朝的初年,因來往的行人增多,楊樹木橋改成了石拱橋,清朝道光年間又對石拱橋進行整修。現今人們去楊橋古鎮見到的「南陽橋」,便是道光年間留存下來的。它全長13.5米,橋寬2.06米,為花崗岩全拱式,半圓弧形的橋洞,是東奔西走船隻的必經之道。

南陽橋下面的河流,當地人稱作「南運河」。它是原先無錫至溧陽的「錫溧運河」中的一段。運河從楊橋古鎮門口經過,在水路運輸發達的年代了,每天都有船隻來往。即便到了民國之後,每天往來無錫至宜興、至湖州的客運班船,均要從南陽橋下路過。為此橋兩邊至今還保留著船運碼頭,以及花崗岩的條石砌成的駁岸,還有數個駁岸上的牛鼻孔纜繩石或鐵環,它們是用來固定靠岸的船舶的。

宋高宗建炎年間,理學家朱熹有一個子孫名叫「朱糙」,此人是位成功的徽商。他在一次經商途中路過楊橋,認為這裡是一處經商的「風水寶地」,於是便在楊橋落了戶,開始在楊橋的地界上經商。此後,又陸續有常州的唐姓、蘇州的徐姓等人遷居楊橋,共同承擔起楊橋的興旺事業。

楊橋古鎮上經商最為成功的,是洪姓家族,這個家族的代表人物叫「洪保和」。他被楊橋的後人倍為推崇,認為楊橋的發展是他奠定的。洪保和據說是楊橋最大的「老闆」,楊橋五條老街其中的「東街」,整個街面上的店鋪都是他家的。洪保和還出資修建了連通楊橋東西兩個方向的「虹橋」,南陽橋重修時,他贊助的錢財最多。現今楊橋的老街上,還保留著一棟氣勢恢宏的「洪家大院」。

整個楊橋古鎮的五條老街,有500餘間古典民居建築,一些民居甚至是清末時期遺留下來的。門頭上的雕花青磚,帶弧形的拱門結構,以及木刻、石刻裝飾件,隨便可見。行走在楊橋老街上,猶如進入了一處歷史建築陳列的村居,古風撲面而來。

老街的街面,由石板路或青磚路面組成。無論是黃色的條石,還是排成「人字形」的青磚,因為年代久遠,一些黃石和青磚的表面,已經被行人磨成光滑的平面。野草從縫隙中倔強地生長出來,給老街平添了一些滄桑感。

整個古鎮,目前還保留著太平庵、保丁寺、白虎堂、關房閣等古蹟,以及唐代古剎「萬福禪寺」,古鎮上還有古戲台、書場等場館。江南人喜歡聽蘇州評彈,從前古鎮上的書場是最熱鬧的場所。一把琵琶、一把玄琴,台上演員可以張口而來,而台下的聽眾一杯清茶,可以消耗個大半天的時間。只是現今唱評彈的演員已經難得見到了,而書場還屹立在古鎮上。

在船運逐漸被公路、鐵路運輸代替之後,昔日輝煌的楊橋古鎮,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楊橋不是周莊、不是烏鎮,沒有多少旅遊景觀資源。雖然楊橋古鎮進行了保護,雖然古鎮免費對外開放,但來楊橋的遊客實在是少,老街上的店鋪,幾乎全是緊閉著大門的,楊橋古鎮有點落寞。作者簡介:陸建華攝影(攝影師、旅行家、自媒體人)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常州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陸建華 發布:2019.10.17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Lkp5G0BMH2_cNUgwuR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