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用原生態民歌傳承非遺優秀文化

2019-12-16   新京報鄉村

新京報訊(記者 王紀辛)近日,「暢享民歌」活動再次舉辦,廣大聽眾在歌聲中感受到廣西非物質文化,體驗廣西山水風情造就的民歌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


侗族民歌展演。廣西民族博物館供圖


「暢享民歌」已經舉辦七屆。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辦,廣西民族博物館承辦的民歌展演活動。活動以現場「聆聽民歌」+「體驗民俗」+「韻味分享」的形式,引領觀眾享受一場精彩的民歌盛宴。


毛南族民歌展演。廣西民族博物館供圖


壯族民歌展演。廣西民族博物館供圖


據介紹,活動秉承八桂大地各民族「以歌言志,以歌傳情,以歌會友」傳統,旨在挖掘原生態民歌,保護並傳承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年,第七屆「暢享民歌」活動進行了全新調整,以地方海選結合民歌分享會、展演、研究的形式,擴大廣西民歌文化的影響力。9-11月,「暢享民歌」活動組委會先後在羅城、龍州和隆林舉辦了廣西民歌人才培訓班和海選選拔,吸引到來自廣西、貴州等地共188組近500名選手。通過專家授課及選手展演,共選拔出30組優秀歌手。


瑤族民歌展演。廣西民族博物館供圖


著名作曲家劉曉耕在點評作品時講道,「民歌特色源自歌手生長的文化土壤,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歌聲也是這樣。毛南情歌是小調式的,音層平穩。但是到了侗族民歌,聲音變得高亢,密度、亮度截然不同。不同環境造就了人的性格,造就了原生態少數民族歌曲,音樂的性格各有特色。」劉曉耕強調,「最令人感動的是表演者都是學生,他們的老師都是非遺傳承人,這種集民族性和藝術性於一身的傳承方式,值得推廣。」

    

新京報記者 王紀辛 編輯 唐崢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