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自己買房後,這些單身女性後悔了嗎?

2021-05-14   每日人物

原標題:靠自己買房後,這些單身女性後悔了嗎?

這裡是每日人物的新欄目:千萬間。

「住」,既是每個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也關乎精神和尊嚴。租房,往往是年輕人體驗社會的第一步;買房,可能是普通人一生中最大的一筆消費。

關於房的故事,總是最能牽動人心。它能讓我們看到時代運轉、人情百態,感受到人最真實、最複雜的情感。

房子背後,是人,是城市,也是我們生活的世界。

我們將更多地紀錄人與房的故事。一方面,試圖幫助年輕人了解地產以及城市的運行,以作出更理性的置業決策;另一方面,透過「房」這個角度,去理解社會,探討人和環境的關係。

這一期,我們寫的是「那些靠自己買房的單身女性」。她們生活在哪裡?從事什麼職業?靠什麼積攢下資金?她們有怎樣的性格特質和價值觀?在買房這件大事上,她們又是如何分析和決策的?

文 | 錢衍

編輯 | 楚明

運營 | 以繁

獨立空間

盧珊31歲那一年下定了買房的決心。

這個念頭砸下來的時候,她剛剛又一次搬完家。幾年內輾轉了5個不一樣的住所,它們有二環邊上合租的老破小,北四環只有一道帘子隔開的客廳,讀碩士期間8人一間的宿舍以及10號線核心地段5個女孩合租的三室一廳等。

這一次搬家,盧珊感覺格外疲憊。在過去的一年裡,她常來往的3個女同學都在北京買了房子,而且不是婚房。相比之下,盧珊回憶起自己從小到大,「不停地跟認識的、不認識的室友磨合生活習慣」,她發現自己「真的特別需要穩定的、不受干擾的屬於我自己的獨立空間」。

「獨立空間」或許是年輕女性的普遍追求。浦浦,盧珊3個留京買房的女同學之一,也是最早擁有獨立空間的那個人。

2018年,她簽下北京東三環邊上一套50多平米的老破小,並於當年年底裝修好入住,從此後過上了「終於不用再不停搬家和買賣家具家電的生活」。

浦浦是一名影視製片人,工作性質導致了她長期居無定所。跟劇組的時候,浦浦跟劇組大部隊人員輾轉在各個拍戲城市的快捷酒店,戲在哪兒人在哪兒;做後期的時候,她住在公司租的公寓里,跟同事一起沒日沒夜地趕工。

促使她買房的原因有二:首先,她在北京的社保終於繳滿了5年,用她的話說「有點飢餓營銷,終於能買房了必須得買的感覺」;其次,工作的第5年,她在公司扛起了兩個大項目,也恰逢行業趕上了紅利期,獲得了兩筆可觀的獎金,手頭有了一百多萬元的積蓄,就順勢結束了「平均一年搬兩次家」的日子。

即便不需要在外地漂泊打拚,在從小長大的城市立業安居,「獨立空間」對於到達一定年齡的女性,都成了一種心理的必需品。

四川女孩小洛在26歲的時候終於有了一間完全屬於自己的40平米小開間。她很小就隨家人搬到成都,之後一直在這裡上大學、工作。

出身於重組家庭的小洛,初中就開始住校,大約半個月才回一次家,而集體宿舍人數最少的時候也是4個人一間。直到大學畢業開始工作,她才開始在家裡長期居住。

每當工作、感情遇到了不順心的事情,跟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小洛還是需要在長輩和上小學的弟弟面前保持克制,她開始希望有個屬於自己的空間,可以不需要懂事,可以想不說話就不說話,可以想放聲大哭就大哭。

工作第3年的夏天,一個大雨磅礴的傍晚,小洛開車在路上,坐在自己正在分期付款的小車裡面,突然感受到了一種「遮風擋雨」的安全感:在這個靠自己賺錢買的、可以移動的小小空間裡,小洛感受到了一種安全感和掌控感。

那一刻,「買一個屬於自己小房子」的念頭在小洛腦中閃過。

圖 / 《流金歲月》劇照

行動

小洛形容自己是個「說做就做」的人,執行力強到甚至早上動了想吃披薩的念頭到晚上都會精確執行。所以「買房」這個念頭閃過後,她立刻把它轉化成了實際行動。

首先是盤算自己手裡的錢能買什麼樣的房子。

工作3年的小洛,存款和公積金加起來大約有15萬元左右,而在她公積金可覆蓋的、也是成都最炙手可熱的高新區範圍內,設施好一點的小區二手房價大約每平方米1.5萬元。

小洛算了算,自己手裡的錢大約夠買一套40-50平米的一居室,總價大約在60-70萬元之間,首付大約20萬,2000元月供靠公積金就可以覆蓋,基本不影響正常生活。就這樣,小洛根據自己的財務能力,鎖定了自己大約能買什麼樣的房子、需要多少錢。

緊接著,小洛開始研究公積金的提取規則、二手房交易行情以及新房,並羅列自己對房子的需求。地點、安全性、小區新舊、一室一廳——這是她對家的考量排序。

在有買房經驗的閨蜜的陪同下,她開始了緊鑼密鼓的看房之旅。同樣高效地,她在不到2個月內遇到心儀的房子,年底完成簽約。

20萬,在成都是一間小房子的首付,但到了北京,這個數字提高了近10倍。

浦浦工作到第三四年,從新人變為中層,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跟做IT和金融的同學比差了一大截,多少有些失落。第5年起,影視寒冬來臨之前,行業依然蓬勃躁動。浦浦主動攬下一個難執行的大項目,靠著半年的拚命,順利完成了項目,得到了一大筆獎金,還升級為執行製片人。

手頭的100多萬積蓄是一筆大錢,但是在北京的房價面前還是顯得有些虛弱。好在作為家族中第一個考上名校、在北京落腳並賺到不錯收入的孩子,浦浦獲得了全家的支持:外公外婆到姑姑姑父都上陣,全家人一共借給她80萬元,讓她拿下了自己理想地點的一套小房子,成為自己戲稱的「還房貸的中年婦女」,月供1.4萬元。

浦浦背負的1.4萬元月供,促使盧珊思考:這樣高壓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在做買房「城市分析」的時候,盧珊最先否決了自己學習和生活多年的北京。進入網際網路行業1年後,盧珊的月薪終於突破了2萬。根據自己的業績和發展速度,她對自己的職業上升很有信心,預計再需要2-3年的時間,年薪可以達到50萬左右。

但是一年50萬的收入在北京的房價面前顯得仍舊虛弱。盧珊另外兩個在京買房的女同學選擇的地點分別是北五環和南六環,這樣的地點對於她而言無法接受,「我喜歡市區便捷的生活」。

鎖定杭州後,她開始分析自己更具體的購房要求:工作8年,公積金帳戶里大約有十五六萬元,加上自己的積蓄,一共不到30萬;生活在小城市、退休前是普通工人的父母最多能提供30萬元的支持,這樣首付60萬,總價200萬以內,6千元以內的月供可被公積金覆蓋大部分。

分析完支付能力後,盧珊開始梳理自己的需求:市區、交通方便是必須選項;由於父母會定期來住,所以需要兩居室——綜合下來,就是市區沿地鐵非核心地帶的老舊小區50-60平米的兩居室。

接下來的幾個月,盧珊平均每個月去杭州集中看一批二手房,大約半年後,她遇到了符合全部條件的房子。

圖 / 《公主小屋》劇照

獨立的基礎

自打在喜歡的城市買了房子,盧珊覺得「北京的工作變得很純粹了」——就是專心賺錢和積累項目經驗。也是因為有了杭州這個『退路』,知道自己不需要永遠在北京面對巨大的壓力,她的心態輕鬆了很多。

較好的教育背景、清晰的邏輯思維以及職業路徑,是盧珊這些年輕女性經濟獨立並且能靠自己買房的人生基礎。

盧珊和浦浦畢業的那一年,大型央企、國企仍是很多畢業生的首選,而名校生不論專業大多追逐投行、諮詢等金領行業,當時國內網際網路初代巨頭BAT的格局尚未形成。而由於專業比較傳統保守,畢業生的對口工作並不多。

大學同班同學中,成績靠前的盧珊是為數不多進入央企從事本專業工程師的人,而不喜歡本科專業的浦浦則誤打誤撞進入了影視行業,同學中還有因為找不到專業對口工作和金融類工作而接受網際網路公司offer的人。畢業第一年,盧珊的稅後收入遠高於浦浦,還有住房、交通、餐飲等補貼;進入大廠的那名同學收入跟盧珊差不多,但是其他福利沒有央企那麼好。

畢業幾年後,去大廠的同學踩對了時代的節奏,成為同學中第一批在北京買了大房子的人。浦浦也趕上了影視行業發展最熱的幾年,雖然她積累到一筆錢的時候,北京的房價已經漲到了頂峰。

而盧珊所在的行業逐漸日薄西山,她感慨:「我們的技術非常好,但是世界現在已經不需要這樣的技術了。」幾年內,公司的福利不斷縮減,內部也在不斷重組。跟同學們的交流中,她覺得自己在被世界拋棄。

終於,在30歲生日的那一年,浦浦離開了工作近7年的傳統行業,轉行進入網際網路行業,成為產品經理。

2020年,因為疫情的原因,盧珊在北京的公司遇到了瓶頸。她轉而跳槽到杭州一家同類型的公司,公司在產品上比原來北京的公司稍微落後,但對於她而言則發揮空間更大。

離開了學習和工作10年的北京,盧珊結束了租房生活,住進了屬於自己的小窩。

圖 / 《三十而已》劇照

退路還是負擔?

「退」到杭州的盧珊感受到生活的安穩:經濟和網際網路行業飛速發展的杭州依然忙碌,但不需要每天來回2小時的通勤。

退休的父母偶爾會到杭州跟她一起生活一段時間。一個初夏傍晚,盧珊和父親騎車到西湖邊,吹著微醺的暖風——穩定的房子和更宜居的城市給了她安全感。

那間不到40平米的小開間對小洛來說也是安全感的來源。搬進自己小家的第一天,小洛靜靜地坐在房間裡,感受到了一種「girl's power(女孩的力量)」。她沒想到,畢業短短几年,自己會有能量完成曾經認為很遙遠、很艱巨的一件事情。

小洛也承認自己是幸運的: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城市,這裡的房價還沒有成為年輕人的巨大壓力,而且產業發展穩健,工作機會也不錯。因為工作頭3年住在家裡不需要另外租房,小洛得以靠自己攢下了大部分的首付,並很快還清了首付借的錢。

這套小開間帶給小洛的安全感,還有一層在於它作為「婚前財產」的屬性。小洛說:「過戶完的那一天,我覺得自己可以更不著急結婚了,完全不再需要因為住房而去依附任何人。在尋找伴侶的過程中,可以更沒有壓力地選擇自己真正喜歡的人。」

圖 / 《賣房子的女人》劇照

小洛搬進自己的房子後有了穩定的男友,兩人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然而,小洛下一階段的目標是出國讀書——她已經申請到了英國一所大學的碩士項目,因為疫情延期一年入學。如果留學期間不得不辭職的話,這套小房子也可以租出去,以租養貸。

雖然深愛男友,小洛並不想因為婚姻犧牲自己留學的計劃。她同時還在思考,畢業後是不是考慮留在國外工作一段時間,如果留在原來的行業,是不是考慮到更知名的機構發展,甚至乾脆換一個城市。

出國留學同樣也是浦浦心中的一抹「白月光」:由於不是科班出身,她心中一直想去紐約大學或南加州大學這樣電影專業的頂級院校深造。只不過,房子對於小洛的留學是「安心的後盾」,但對於浦浦則是「利害皆有的負擔」——背上房貸後,她清楚,至少35歲之前,留學夢不得不放棄了。

成為「房貸婦女」的第二年,浦浦所在的影視行業滑入寒冬,當時的公司業務受到巨大衝擊,浦浦的工作受到了影響,不得不重新找工作,而「找一份支付得起房貸的工作」成了浦浦求職的限制。

2年後的今天,浦浦總結道:「如果不是因為買了房,我的人生可能走向完全不一樣的方向,也許我就用掉這筆錢去讀書了。沒有還貸壓力,工作的選擇就更多了,不會因為錢而放棄很多薪資略低但是可能性更高的崗位。」

浦浦現在認為當初買房其實是個「不理性的選擇」:現在回看,賺到首付款的那幾年是趕上了行業發展的浪潮甚至泡沫,賺到的其實是快錢。寒冬和疫情的這兩年,浦浦有時會擔心自己還不起房貸,認為「自己當前的困難源自3年前過於樂觀地預期了行業和自己職業的發展」。

同樣被樂觀預期的還有自己的婚戀狀況。浦浦從小理科成績突出、性格獨立,早幾年的她有著執拗的想法:「我覺得靠結婚讓男人買房子這種事發生在我身上是很可笑的,畢竟從小一直習慣對抗性別偏見,還特別喜歡碾壓同輩的男孩子。這大概也是我不好找男朋友的原因吧。」

買現在這套房子時,浦浦對結婚這件事的規劃是:「找一個至少賺錢不比我少的老公,兩人一起換更大的房子。」3年後,32歲的浦浦則開始認真思考自己50多平的兩居室住下一家三代五口人的可能性,覺得「老公其實佛系一點、不掙那麼多錢、安心顧家,我來做賺錢主力也挺好,不過我周圍的男性似乎大多不太能接受這樣的家庭模式」。

圖 / 《賣房子的女人》劇照

浦浦自我定位是「性格強勢的獨立女性」,同時也開玩笑道:「就『性格強勢理性無情』這一點,盧珊比我段位更高。」不過,就「不能靠男人結婚買房」這一點來說,盧珊的想法卻沒有浦浦那麼特立獨行,似乎也更」理性「:她一直覺得結婚是兩個人成為生活上的合伙人,面對生活的壓力,兩個人一起積累首付、還貸款是個更高效的方式。

無奈的是,「名校理工科性格獨立」這些職場上的加分項,未必到了擇偶時也是如此。過了30歲,盧珊終於承認自己不是一個「致力於通過結婚解決生存問題的人」,對婚姻的態度從「行動積極」變成了「佛系積極」。盧珊、浦浦和另外兩個朋友有個微信群,群名叫「還房貸的中年婦女」,大家經常在一起暢想成家有娃後的生活,但是實際行動起來,所有人都把事業放在了第一位。

畢竟,不打拚事業,是很難供房的。一份《2020女性置業報告》顯示,在一線和新一線城市中,超過四成20—29歲的女性打算自己購買首套自住房;在購房資金來源的調查中,38.8%的受訪者完全由自己獨立購買,20.8%的參與者由父母提供了部分支持。

圖 / 58安居客房產研究所

2019年《上海企業》期刊發表的一篇調查中則顯示,據某售房平台交易數據顯示,有47.9%的買家是女性,而2014年時該比例僅為30%左右。女性的獨立置業意識越來越強,是這幾年顯著可見的事實。

對於很多還在事業上升期的年輕人來說,房子仍然是投資方式中的首選。隨著新一線和二線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買在核心地段的盧珊和小洛的房子都實現了增值,相比工資收入而言,買房對她們的資產增長起到了不少作用。

房貸讓習慣於享受生活的浦浦過上「相對節省」的生活,但她安慰自己「無恆產者無恆心」。因為房貸的束縛,雖然在工作選擇上無法更激進,但也客觀促成了她積蓄的穩定增長。雖然自己房子的價格曾經一度下跌,最近剛剛回升持平,裝修也花了一筆費用,但是她的消費習慣變得更健康了,「如果不是買了房,影視寒冬剛來的那一年我可能直接花十幾萬出國瘋玩兒一圈來補償過去幾年的辛苦了。」

3年來,浦浦一直不斷精心布置自己的小家。最近她在小小的陽台上置辦了許多花草,工作遇到難題時,就搬個小板凳,一邊侍弄花草,一邊靜靜思考。面對行業和生活的不確定性,浦浦的思路是:「即便真的遇上了嚴重危機,我也可以賣掉房子,還清親戚們的借款,手頭還有100多萬的現金,我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文中盧珊、浦浦、小洛為化名)

圖 / 《公主小屋》劇照

每人互動

你身邊有獨立買房的女性嗎?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

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