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朋友遇到一件讓他非常惱火的事情,守寡多年的媽媽戀愛了,這讓他非常不開心。"我一直都不同意她和那個老頭談戀愛,他不過只是想找個一個人伺候。"他憤憤的說。朋友結婚後,爸爸因為一場車禍不幸去世,媽媽就和他一起生活,在家照顧小孫子。婆媳和睦一家人都很好。但是自從認識了新的"男朋友",媽媽就像"變"了一個人,孩子送到幼兒園後,媽媽乾脆從他家裡搬了出來。讓他惱火的是,即便他一再反對,媽媽依然我行我素。
在我看來,他和母親的關係,就是一種典型的
"互相侵略"型親子關係。於是和朋友聊起了媽媽對他的控制。果然,他的生活也幾乎是媽媽一手"定製的。
"從上什麼興趣班,到大學報考專業,再到選擇愛人。雖說不是絕對控制,也基本都參考了媽媽的意見。然而當他長大,控制和反控制的角色雙方改變了,但模式卻沒有變。
親子間的"侵略"
閨蜜帶著4歲的兒子唐宇來玩,因為第一次來我家做客,孩子比較害羞。大寶拿著變形金剛滿地亂跑,唐宇則站在原地一動不動。閨蜜就拉著兒子走到大寶面前,說:哥哥能不能和我們一起玩啊?"大寶點點頭,說:"你喜歡機器人嗎?"還沒等唐宇開口,閨蜜馬上說"對啊,我們很喜歡的。"
讓我驚訝的是,整個對話閨蜜都用的是"
我們
"的口吻,而那個小男孩,始終沒有說話。雖然這只是他們生活中的小小片段,我卻看到了家長對孩子的"侵略",這種行為,還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於我們的親子關係中。
扮演管理者
:無論是生活還是心理,作為家長,我們普遍認為自己會比孩子更有經驗、更正確,能找到對孩子有好處的方式。一般來說這種想法沒什麼問題,但一旦變成絕對,爸爸媽媽就會不自覺地變成一個孩子的管理者,家則成為了一座監獄。
《我家那小子》中朱雨辰的媽媽對主持人說,她不能允許朱雨辰吃不健康的東西,每次拍戲,都會把酒店房間搞成一個小廚房,給他煲粥做健康飲食。不出所料,在兒子的伴侶選擇上,她也有明確的想法。其實在她心裡,孩子永遠是她的一部分,如果把一個人比作國家,
這是就徹徹底底的"侵略",親子之間是沒有邊界的。
充當拯救者
:曾經有位朋友跟我說,她在家裡就是吃力不討好。早晨起來11歲的女兒正對著鏡子給自己梳頭髮,不斷的失敗不斷的嘗試。她看了一會兒,終於忍不住過去幫她,沒想到女兒嫌這嫌那,最後母女吵了一架。她沒有意識到,女兒正在逐漸長大,而這次爭吵其實跟女兒不想讓她再充當"拯救者"有關。在親子關係中,母親更容易犯這樣的錯誤,因為在嬰兒時期,母親確實扮演著"拯救者"的角色,但是當寶寶逐漸長大,有些寶媽卻"入戲太深"不願意從這個角色中走出來。
拒絕分離:
育兒專家通常會強調,如果父母不斷的控制孩子,會導致孩子過度依賴,難以獨立。但在觀察中我發現,當因為父母的"侵略"形成"依賴"的孩子一樣會用"拒絕分離"來入侵父母的"生活"。
就像文章開頭,我那位對媽媽再談戀愛,非常氣憤的朋友一樣。
真正的成長就是建立"心理邊界"
親子間的"侵略"行為,根源在於對"心理邊界"的無視。而隨著控制從行為到心理,邊界會不斷的被破壞。父母不會一直強勢,孩子也不會一直被控制。當親子之間邊界模糊,只能導致不斷升級的衝突,讓雙輸的結果成為必然。
孩子的心理邊界如何發展
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說,2-6個月的嬰兒期是正常的共生期,之後的都是病態共生。
孩子成為獨立的人的過程,就是和父母建立心理邊界,擁有自己"疆土"的過程。而這個"邊界",則是在寶寶在和寶爸寶媽以及其他人的互動中,逐漸形成的。在新生兒階段,寶寶完全依賴於媽媽,沒有獨立的自我。當3-4個月左右,嬰兒能自主活動時,就會進入邊界建立的"練習期"。二寶在翻身階段,拉都拉不住的翻身就是這種邊界建立的表現。
次後孩子會逐漸建立言語、情緒、所有權、思維等邊界,比如會說:"這是我的""我不高興"。
如果孩子能在完整的建立自己的"國界",那麼他就更容易變成一個"開放"的人,遇到困難時,會主動和你說:"媽媽幫幫我。"
而在未來的人際交往中,也會善於妥協和求助。
心理邊界是否完整決定孩子是否成熟
李雪《當我遇見一個人》寫道:在與孩子的關係中,父母能否保持界限,直接決定孩子未來的物質和精神世界能否豐盛。
帶大寶上跆拳道前,有十幾分鐘的等待時間,我都會在樓下星巴克喝上一杯咖啡。咖啡館裡有很多帶娃上培訓班的父母。隔壁桌有位小男孩,媽媽要去買飲料,對他說:寶寶,媽媽去買咖啡,給你買牛奶好嗎?雖然看起來只有三歲左右,小男孩卻說"不我不想和牛奶,我想喝橙汁。"其實看一個孩子是否完整的建立了邊界,看他是否會禮貌的拒絕就能知道。
往往在三歲左右,如果孩子能夠做到如下三點,那麼他大機率就擁有很好的邊界意識。
1、與他人建立親密感情聯絡,但不至於因為分離而丟掉自我、失去自由;
2、對他人說恰當的"不",而不必擔心失去對方的愛;
3、接受他人的拒絕,而不因此冷落對方。
學會和孩子劃清界限
《自私的父母》一書中說: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站在旁觀的角度,以更宏觀的角度準確地感受父母體會到的蒼白、恐懼和孤獨"。
大概每個老父親老母親都有這樣的感受,一邊看著學步期的孩子腿腳利索的奔向遠方,一邊惆帳著他怎麼長的這麼快。二寶出生讓我重溫了一遍大寶長大過程中我的種種感受,更讓我能站在一個比較理性的角度看待孩子如何生長出自己的"邊界",以及我們該如何和他們劃清界限。
1)、退後一米
。寶寶學著照顧自己的過程中,總有很多"災難時刻",用杯子喝水卻灌了自己一身,學騎車摔的鼻青臉腫等等。媽媽們總會第一時間去幫助他們,想想看我們總是說:"來媽媽給你弄。"卻因此讓他的事情,成了我們的事情。
一個朋友對我說,孩子已經快3歲了,還不願意自己吃飯,坐在餐桌前面看著媽媽說,媽媽我要吃這個。所以在孩子學習全系技能的時候,最好退後一米,站在旁邊保證安全,至於事情還是要讓娃自己來完成,成就感會幫他建立邊界。
2)承認孩子的感受。
"媽媽我困啦"
"怎麼可能,你下午睡了三個小時啊"
"爸爸我不想吃這個"
"你喜歡吃啊,快嘗嘗"
這樣的對話如果出現在兩個大人間,"心理邊界"一定會讓其中一方覺得感受被無視。但在父母和孩子的交流中,卻經常出現。無視孩子的情緒,深層次原因就是對"邊界"否定。用
黃教主的話來說就是: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身處這樣的否定中,孩子很難發展出正常的邊界。當他長大要麼過分依賴父母,壓抑自己感受。要麼就會深溝高壘封閉自己,形成雙重人格。
3) 、說,不是件好事兒。
二寶進入叛逆期已經半年了,如果評選半年來他說的最多的詞,那排在第一的一定是"不",排在第二的是"我不"。當孩子意識到自己是個獨立的人,就會在很多方面宣誓"主權",在我們看來有時候甚至有點"神經"。但是這個時候,爸爸媽媽的態度很關鍵。如果在孩子看起來不聽話的時候,對他說,你要是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媽媽生氣了。
無疑是在傳達一個信號,如果你有自己觀點,就會惹惱別人。許多人因此發展成一種"討好型人格",即便別人的要求已經侵害了自己利益,或者違背自己想法,也不敢明確說不。
媽媽來叨叨:
其實在中式家庭中,建立邊界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作為爸爸媽媽我們不但要時刻保持理性和自省,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幫助他們建立邊界,保護他們已經建立好的邊界。同時,或許我們作為兒女,
也要用智慧和溫和的方法,在自己和父母間重建某些邊界。
一位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CSdzHMBLq-Ct6CZBu6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