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怕有天,他們連內褲都拿來炒!那些炒盲盒、炒鞋的年輕人怎麼了

2019-11-29     壹心理

壹心理主筆團 | 凌扶搖



1000 萬是什麼概念?恐怕很多人都想像不出來。


今年 7 月, 22 歲大學生劉餅乾欠債 1000 萬後跑路,大家才恍然發現,炒鞋這麼賺。


炒鞋是什麼?買大品牌出的,很貴的限量球鞋,等市場供小於求,很多人都搶不到的時候,拿出來轉手賺溢價。但你可別說,這炒鞋還真的賺。

Jordan 的球鞋,發售價 1499 ,轉頭漲到 12000 元。


潮牌 Yeezy 的一款鞋子,最高成交價格是 1700 萬美元。


尤其是限量版球鞋,量越少,轉手翻倍越多。


暴利。


你說他們買這麼多、這麼貴的鞋,穿得過來嗎?說白了,是去當黃牛。先從客戶手裡收錢,匯總資金之後就去供貨商那裡大批量拿貨,回來再分別發貨。


紅星新聞的記者去採訪劉餅乾時,他表示球鞋的利潤是 5%-10% 。


可炒鞋市場瞬息萬變,本身 1000 萬的那批鞋已經漲到了 2000 萬,供貨商不賣給他了。


他有兩個選擇,要麼退錢,要麼自己補缺。你可能會問,他不是手裡有預付款、有之前賺的錢可退嗎?那些錢都拿貨用完了。貨賣完的錢呢?又拿貨了。無錢可退,他只能拆了東牆補西牆,用遠高於預售價格的錢去收購市場上的鞋補給客戶,不經不覺就掏出了 1000 萬的空缺。


更讓人無奈的是,他的買家當中,很多都是大學生、剛工作的年輕人,為了買這雙鞋,甚至借了高利貸。

「他們總覺得鞋子像比特幣一樣可以一夜暴富,包括我自己也是這樣。」


有句話叫:「 70 後炒房, 80 後炒股, 90 後炒幣, 00 後炒鞋」。事實上,只要有利益,萬物皆可炒。可真的擔心有一天,連內褲也有人炒出風潮來!



近幾年,好像什麼東西都有被炒起來的潛質。比如我的一個朋友,沉迷抽「盲盒」,每次一買就是幾千塊。


盲盒是什麼呢?


就像你小時候吃乾脆面時候收集的水滸卡,也像你在文具店裡能買到的扭蛋。像《阿甘正傳》里說的,人生就像巧克力,盲盒也一樣,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盒打開的是哪一款。


朋友說,現在的盲盒為了防止你們通過搖晃、重量判斷,都加了配重鐵片,有些店直接不讓上手摸,一切全憑運氣。


可越是這樣,你就越覺得沒準下一個就能抽到「隱藏款」,或者自己心儀的款式。

閒魚發布的一份數據顯示,原價 59 元的盲盒,炒到 2350 元,漲了 39 倍。


近 20 萬消費者,每年花 2 萬以上買盲盒。


新聞報道,甚至有 60 歲的買家,一年在盲盒上消費 70 萬。


其實盲盒的本質,和抽卡遊戲一樣。

為了集齊一整套,或者收到稀有的隱藏款,有人會選擇一次買一箱,再把不要的轉手出去,有些人會選擇找黃牛,價錢多高都要買下來。按一箱 12 系列盒,一盒 12 款娃娃來算,一次花 1000 多塊錢,抽到隱藏款的機率,只有 1/144 。


買了又後悔,不買更後悔,總覺得再買一次,就能賭出來,結果一次次地,就上癮了。


炒鞋月入百萬、炒盲盒最高可賺 39 倍的新聞比比皆是,比這更可怕的,是炒裙子。


Lolita 裙子,簡稱 lo裙 ,款式復古誇張,穿的人也不多。一般都是少量生產,限時限量,以至於很多人被「種草」裙子後,一搜發現已經停產,只能轉向二手市場。一條 2015 年生產的裙子,能夠炒到 10 多萬, 1000 元搶的裙子,轉手就能賣 5000 元。


簡單的小熊配飾、配裙挎包,只因為是日牌和斷貨款式,都要掛個 4000 元。


你說好看的裙子滿地都是,為什麼偏要買那麼貴?這和 lo裙 文化圈有關。只有知名品牌、價格昂貴的,才是「正統」裙子。穿日牌的看不起買國產的,買貴的看不起窮的,那些 199 包郵的山寨貨,穿出去都不知道要被嘲笑多久,入圈的女孩們很少有敢這麼買的。


這,給了投機者們可乘之機。


跟炒房炒黃金不一樣的是,鞋子裙子盒子,都不是硬通貨,受眾層面也不算太大。


再大的品牌,再高端的工藝,錢給夠了,莆田鞋廠能給你做得比正品還正,管他限不限量,你都可以個人定製。


而且一旦潮水褪去,大家的愛好轉變了,這些東西真的只不過是日常生活用品而已。


可為什麼,這些東西還能賣出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價格?


首先,是商家可以打造的物以稀為貴。


球鞋、盲盒、裙子,都是工業化流水線生產的產品。說直白一點,只要有個模子,就能不斷複製。不可複製的都稱不上商品。既然是商品,價格跟價值是理應掛鉤的。為了提升自我品牌價值,尋求溢價空間,商家最直接的辦法是人為減少生產量,假裝稀缺。


這就是我們熟知「限量款」。


那些少見的款式,比如全球限量 4 雙的鞋,比如日本大品牌限量發售的裙子......就製造了稀缺效應。


雖然不買東西就不虧,但是打造出來的稀缺感,照樣會引發一些人的焦慮:


這個東西不買就沒有了,漲價那麼買不到巨虧......


於是,飢餓營銷、限量搖號的東西,就顯得「真香」。


其次,是收集欲和攀比欲。


一件東西,不能無緣無故炒起來,比如你就從沒見過有人炒 2 塊錢一個的玻璃杯。


人會花大價錢買品牌溢價的東西,除了的確要用到以外,還因為人需要它背後代表的:面子。


生活,是用一種慾望代替另一種慾望的過程。


你同事比你升職快,你老同學比你收入高,就連新來的實習生,都穿得比你好,身邊的人越是過得好,你就越怕自己落後。


當商家和黃牛製造無數概念,這些商品就變成了社交貨幣。


它為我們塑造了一套價值觀:追求金錢,追求奢靡,追求那些被製造的符號,你就可以過得比他們好。


早上吃空運澳洲沙拉,晚餐要優選牛扒紅酒,腳上穿的是限量版球鞋,穿上搶來的聯名款衣服——


發朋友圈才有面子。


這就是,為什麼在有很多「平價替代」的情況下, 他們在買東西時仍舊不講道理。


最後,是投機心態。


其實炒貨,更像是一個擊鼓傳花的遊戲。


有人用大量金錢,去操控某款商品的價格,掃光之後高價賣出,自己再花錢全部掃光,如此重複。


其他人不知道是暗箱操作,還以為真的有升值空間,於是紛紛以高於原價幾倍的價格買入。


價錢炒上去了及時下車,高位接盤的人就血本不剩。


每個人都不相信自己是最後接盤的,看著三四十萬元,不斷上漲的流水,誰都沒法冷靜下來,一旦潮水褪去,才知道什麼叫後悔。


只是,「上頭」的時候,誰都顧不上想後果。



炒貨時,人人都是賭徒。高價買入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只是想賺它一筆,一夜暴富。


殊不知,這就是賭徒心理的開始。


心理學家斯金納,做過一個實驗。


他把小鼠放到箱子裡,當小鼠無意間碰到按鈕時,就會掉下食物。很快,老鼠就習得了這個規律,知道按鈕有食物。接著,食物才一分鐘才掉落一次,老鼠很快就學會等待,如果食物沒有了,老鼠也就停手了。但如果食物是隨機掉落的,老鼠不知道哪一次才會得到食物,就會瘋狂按按按,一直堅持。


不確定性的獎勵,會讓人產生更大的慾望。


如果有人讓你去按一個按鈕,你可能不會理他。


但如果面前有一個按鈕,按下去就有機會得到一百萬,你按不按?


付出少,預期回報大的事情,具有致命吸引力。


而且,斯金納箱的老鼠,漸漸開始對現成的食物興趣變少了。


得到獎勵時的那種快樂,和按鈕的行為已經聯繫在一起,不是得到食物才會快樂,而是追求刺激的時候,慾望才能得到滿足。


正如炒貨賭博的人們,一次賺了,就希望下次賺。可是這種投資回報又不固定,不知道何時才能賺到自己目標的錢,那麼他們就會一直堅持下去。每個人都覺得,成功的人那麼多,下一個為什麼不是自己呢?


心理學家艾倫·蘭格認為,人經常會高估自己控制事件的能力。


在一項研究里,兩組人都拿到了彩票,一組是一個個派發的,另一組是自己抽彩票,中獎率都是一樣的。


可是,那些自己抽彩票的人,對自己中獎的信心會更強。人很難接受自己的無能為力,因此,明知賺錢的機率可能只有 0.00001% ,也不願放手。就算翻車虧本,也總會覺得這次只是運氣不好,下次一定能連本帶利賺回來,俗稱「上頭」。


並不是說這不好,小小的冒險有時候是必要的,它會讓你在決策的時候變得更勇敢——只要你能理智判斷得失,把損失控制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
市場有風險,入市需謹慎,不看風險只跟風買,和那些被成功學洗腦的人並無兩樣。


盲目自信,到了欠債千萬的級別,不可取。


理性消費,理性投資,這種講了幾萬次的道理,真的比你想像得更重要。


如果你覺得自己賭性比較大,那就儘量避免接觸抽卡型的消費和遊戲,如果你屬於能夠把控自己的,小小試一試也無妨。


還是那句話,花一萬能收回來的,叫投資,花完一萬又一萬的,只能叫敗家。要知道,消費能決定的,只是一時的面子,而不是內在的價值。


阿蘭德波頓認為,我們的身份,不應當由外物,由其他人的想法和吹捧決定,要由自己的理智和良心去決定。


即使沒有得到別人的羨慕,你也仍然值得被尊重。


世界和我愛著你。



- The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B-AuG4BMH2_cNUgHhd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