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南方大雪。
曹家兩位姨太太同時生產。
屋子裡,姨太太的慘叫聲不絕於耳,下人們忙進忙出。
一個身形矮小的奴僕拎著土罐子,悄悄接近其中一個姨太太.....
片刻後,他拎著土罐子跑到老爺房裡。
「老爺,我有好東西給您。」
老爺一看罐子裡的東西,會心一笑。
接著就把罐子裡的東西「撲通」倒在他那口大鍋里。
攪了攪,瞬間腥氣撲鼻。
老爺非常興奮。
邊攪邊說,「這可是好東西,大補啊!」
隨後,大少爺問起老爺,是否吃了姨太太身上的東西。
「身上的什麼東西?」
「胎盤。」
這是我在08年電視劇《中國往事》里印象深刻的一幕。
扭曲。
變態。
腥臭。
一個老爺竟然吃媳婦的胎盤。
也是從這時起,我才知道,原來女人生孩子剩下的胎盤,是可以吃的。
胎盤,中醫學名「紫河車」,是中醫藥典里的一味藥材。
圖來源:澎湃新聞(圖為紫河車)
具有「補腎益精,益氣養血」的作用。
圖來源:百度百科
但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胎盤已被「逐出」中醫藥典。
圖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原因是胎盤來源於母體。
是母子物質交換的器官,也是營養和病毒同時存在的組織。
假如母體患有肝炎、性病等傳染疾病。
胎盤也會同樣存在。
如果吃了含有疾病的胎盤,就有可能危害健康。
圖來源:澎湃新聞
可就算從藥典剔出,胎盤就從市場消失了嗎?
沒有。
相反還很活躍。
湖南經視曾做過一次調查。
問那些產婦的胎盤究竟去了哪裡?
很多寶媽這樣回答。
「我們沒要,醫院拿走了吧。」
圖來源:湖南經視
醫院收走後,胎盤又去了哪兒呢?
記者假裝成收購胎盤的販子。
問前台護士,說沒得賣。
圖來源:湖南經視
走到一家兒科診室,記者接著問。
沒想到,這位醫生給記者指明了一個方向。
「你去問問三樓產房有沒有?「
圖來源:湖南經視
記者走到產房科,碰到一位保潔阿姨。
「請問,你們這裡有胎盤賣不?」
「有的。」
記者隨即問胎盤的價錢,阿姨說「50元一個」。
圖來源:湖南經視
當記者表明想要購買時,阿姨突然變得謹慎起來。
「要有熟人才可以買哦。」
圖來源:湖南經視
沒辦法,記者來到另外一家醫院。
找到一位產科清潔工阿姨,問是否有胎盤賣。
阿姨很爽快地說,有,要100元一個。
圖來源:湖南經視
她讓記者留下電話,表示一有貨就立刻聯繫他。
幾天後,記者接到電話。
阿姨悄悄把他帶到牆角處。
從一個黑色袋子裡,拿出一袋烏黑的東西。
就是它了,胎盤!
圖來源:湖南經視
「這是新鮮的,產婦剛產完的。」
然後,記者一手交錢,一手拿貨。
交完錢,記者還得到另一個消息。
「別問醫生拿,他們很多不給的,留著向他們預定的人。」
圖來源:湖南經視
這簡直讓人吃驚!
按照2005年《衛生部關於產婦分娩後胎盤處理問題的批覆》規定:
胎盤應當歸產婦所有。
產婦放棄或者捐獻胎盤的,由醫院統一進行處理。
圖來源:澎湃新聞
可現在,這些廢棄胎盤還未走到垃圾站,就已被銷售出去。
買胎盤的都是些什麼人?
基本是收購胎盤的加工商。
他們不僅在醫院收購。
醫療廢棄場,殯儀館都是他們的收購地。
一聽這些場所,大部分人都會倒吸一口冷氣。
可他們早已見怪不怪。
「沒辦法,現在醫院管得緊咧。」
只要有鮮體胎盤,他們一概來者不拒。
至於胎盤裡是否含有遺傳性疾病,他們也是滿不在乎。
「有這些病都很正常,我們也都要。」
圖來源:澎湃新聞
加工商從收購後,基本製作成乾貨,也就是「紫河車」。
在胎盤交易市場裡,乾貨分「凈貨」和「重貨」兩種。
凈貨,就是未添加任何澱粉色素,人工膠和食用膠。
通體呈紫黑色,聞起來有淡淡的腥味。
圖來源:澎湃新聞
重貨則恰恰相反。
不僅添加色素和人工膠等,還會泡在雙氧水裡變大。
泡過後的重貨,個頭偏大,顏色呈土黃色。
圖來源:澎湃新聞(胎盤重貨)
每個月,他們都能以每個80元左右的價格購入3000-5000個胎盤。
澎湃新聞曾暗訪過一個胎盤加工商。
僅2020年,他們就處理了13萬個左右的新鮮人體胎盤。
按照目前每個加工胎盤凈利潤5元,一年的凈利潤可達65萬元左右。
圖來源:澎湃新聞
製成乾貨後的胎盤,被他們銷往兩個地方。
一個是藥廠。
另一個就是藥材市場。
圖來源:澎湃新聞
在藥材市場,「凈貨」和「重貨」標價也不同。
凈貨每公斤售價1300元。
重貨每公斤售價700元至1000元。
圖來源:澎湃新聞(左為凈貨,右為重貨)
可以說利潤相當豐厚。
除了加工商,有的胎盤販子會零星收購,自己加工成直接服用的膠囊。
他們會和醫院內部人員進行聯繫。
一旦有賣家向他們諮詢,就打電話給醫院。
2017年,新京報曾做過一次暗訪。
在北京一家婦幼醫院,記者和一位叫李姐的胎盤販子碰頭。
圖來源:新京報
一上來,李姐開口叫價胎盤500元1個。
如果要做成膠囊,加工費300元。
記者假裝有意夠買,李姐就把記者帶到了胎盤加工製造點。
圖來源:新京報
在破舊的出租屋,擺放著一些器具。
刀、砧板、鍋,烤箱等。
一看就沒消毒,髒兮兮的。
出租屋裡還有另外兩個人,負責後續加工。
還沒等記者觀察完,李姐就拿一起胎盤準備操作起來。
接下來,就是胎盤變膠囊的「神奇時刻」。
先將胎盤洗凈。
圖來源:新京報
上鍋煮10分鐘。
圖來源:新京報
然後切片。
圖來源:新京報
放烤箱烘乾。
圖來源:新京報
隨後將胎盤干放入器具里碾成粉末。
圖來源:新京報
最後,裝入膠囊。
圖來源:新京報
就這樣,胎盤膠囊就製作完成。
從拉客到製作膠囊,他們分工有序。
一粒膠囊賣10元,一隻胎盤可以做100粒左右的膠囊。
圖來源:新京報
一套流程下來,就能賺1千多元。
如果「客戶」夠多,她們每個人每天能輕鬆獲利上千元。
作為早已被藥典除名的胎盤,為何在地下市場還是如此活躍?
有兩大原因。
原因一,胎盤功效被誇大。
在胎盤販子口中,胎盤的作用神乎其神,幾乎可以包治百病。
什麼美容、補血、治燒傷燙傷都行。
圖來源:新京報
當然,歷史上胎盤之所以被中醫用作藥材,並非全無道理。
而胎盤含豐富的蛋白質,有鈣、鐵、鋅等元素。
在營養匱乏的年代,它是一種難得的營養補品。
的確能讓食用者獲益。
當時人們並不知道胎盤為什麼能補血健體,難免對其功效有所曲解與誇張。
而且,食用胎盤多少有點神秘、刺激。
所以,民間更是以訛傳訛,出現了許多邪乎的說法。
但現代醫學已經能夠準確解釋胎盤的功效及原因。
並指出,這些功效完全可以通過動物內臟和飲食搭配來替代。
沒必要吃胎盤。
圖來源:澎湃新聞
原因二,背後的暴利。
胎盤從醫院到市場需要經過2個環節。
第一環節,醫院內部人員獲取胎盤。
內部人員可以是產科清潔工,醫生或者產婦本人。
圖來源:新京報
他們將胎盤每個50元-100元賣給販子。
第二環節,再由販子賣給個人或者藥材市場。
圖來源:新京報
如果是零星售賣,價格每個飆升至500元左右一個。
如果是成批售賣,以量取勝,獲利數十萬。
無論選擇什麼方式,總之一個詞,暴利。
原因三,法律監管存在漏洞。
雖然2005年《衛生部關於產婦分娩後胎盤處理問題的批覆》中規定:
人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能買賣胎盤。
圖來源:澎湃新聞
但因沒有相對應的處罰條款,很多胎盤被流下地下市場。
從醫院到「加工商」,逐漸行成產業鏈。
圖來源:澎湃新聞
除了地下交易市場,一些商販甚至把「生意」搬到平台上。
在一些電商平台上,很多商家打出這樣的廣告。
還將胎盤分為待檢測報告和不帶監測報告。
可謂花樣百出。
圖來源:澎湃新聞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
古老陳舊的藥方會被逐漸淘汰。
更何況,胎盤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如果進食來歷不明的胎盤,有可能會造成自身的健康危害。
圖來源:新京報
現在供我們選擇的食材這麼多,為什麼非得吃胎盤?
真的沒必要。
費錢又傷身。
沒有需求,就沒有買賣。
我相信,只要我們不輕信,不去購買胎盤,就會將黑色胎盤產業鏈扼殺!
作者:綠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