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漸漸消失的魚種「刀鰍」過去一臉嫌棄,現在一魚難求

2019-05-06     釣魚精英堂

「願做出海蛟龍,不做南海刀鰍」這是劉強東年少時的座右銘。這刀鰍是什麼魚呢?知道的人並不是很多。



我們本地人叫它刺泥鰍,其他的俗名有,鋸齒泥鰍、帶刀魚、豬媽鋸等,學名是「中華棘鰍」,刀鰍是野生淡水魚類,這種泥鰍比普通泥鰍頭小,嘴尖,鬍鬚小,它形似一把細而長的小刀,故稱「刀鰍」。這可是個麻煩棘手的傢伙,其身體扁平,背鰭上長有16根左右的刺,像一把船槳,嘴巴尖長如錐,游速相當驚人,同時常常「出其不備」地攻擊,水裡的浮游生物甚至是小魚都不是它的對手,可謂「水中一霸」。





特別是身上有倒刺,看起來挺瘮人,小的時候老有人釣魚的時候釣上來,最煩它了,如果用手直接取釣,它背上長長的一排刺瞬間就可以讓你的手刺出一排小血點,火辣辣的特別疼。而且這魚還特貪吃,如果釣起來後把它放在水裡,還會上釣幾次,不過沒人願意吃,都再扔回河裡。現在我才知道,這種刀鰍只分布在江南水域,其中「干煸刀鰍」「紅燒刀鰍」是兩湖地區人們喜愛的一種菜肴。特別是作為下酒菜,香脆可口,回味無窮。






刀鰍為底棲性魚類。生活於多水草的淺水區。以水生昆蟲及其它小魚為食,生殖期大約在7月份。這種對水質要求極其嚴苛的魚在沒有污染的水域才能見到。平時釣魚的時候要是能碰上一條刀鰍,這說明此處的水質是非常好了。前些年在家鄉的小河裡,還是能時不時的釣獲刀鰍魚。所用的釣具也很簡單:用一米長的瘦竹竿,七八十公分長的魚線,小號的魚鉤,掛上蚯蚓。






尋找大樹盤根錯節的水塘邊,或者石頭多的地方,仔細尋覓,找到拇指大的光滑的洞口,這種地方十有八九就是刀鰍的窩了。將魚鉤放在洞口不停的抖動,如果洞裡有刀鰍,它很快就會探出頭來。因為它食性非常兇猛,咬鉤的時候浮漂輕點幾下就會猛地一下斜著下沉,等到你極其激動的揚竿起魚的時候,它已經百分之百的把鉤吞進了肚子裡了——不是嘴裡,是肚子裡。這時候它會把背上的刺全部豎起來,不停的扭動著身體,一不小心就會被它扎到鮮血直流。就算把它抓住了,取鉤器也是無用武之地的,因為根本看不見魚鉤。這時候除了剪掉子線,沒有更好的辦法。也因為它們吃得很猛,常常直接拉到石頭縫裡,所以也很容易掛底。





刀鰍雖然很惹人煩,但是味道還是極其鮮美的,而且比泥鰍好釣多了,只要刀鰍發現魚餌,上鉤率百分之百。一個水塘巡視下來,釣上來十幾條刀鰍那是常有的事。一桶刀鰍拎回家,配上尖椒干煸刀鰍,是一盤下酒的好菜。這些美好的往事,總是不是浮現在腦海,讓人回味無窮。



如今,因為刀鰍對水質要求高,目前尚未形成商業化養殖,野生數量更是因環境變化和人類捕撈等原因而連年減少,目前已難以尋獲。因水體污染,屬於我們的特有物種以近滅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HqBmwBmyVoG_1ZIXV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