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疫情防控期間技術指導手冊四——淡水青蝦早春管理技術

2020-02-22     中國水產養殖網

淡水青蝦早春管理技術

(一)繼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在做好生產銷售工作的同時,積極做好各項防疫措施。禁止與生產無關人員進入養殖場,對運輸車輛及相關物質及時進行消毒。每日對養殖生產管理人員和生產工具等進行消毒,進出帶好口罩,定期對養殖場進行全面的消毒,凈化生產環境、減少疫情傳播。

(二)做好蝦種分養

隨著氣溫回升,起捕青蝦的傷亡會越來越大,生產上一般要求春季青蝦放養時間為上一年的12月至1月底,最遲不能晚於2月下旬。因此,需要減少庫存,避免因存塘過多造成缺氧。在疫情防控解除、市場正常銷售前,可通過社區團購、網上銷售等加強商品蝦銷售,留塘蝦種及時分養。

放養前要做好池塘曬池,有條件可以曬塘一星期,並採用漂白粉、茶子餅、活性碘等藥物快速消毒,有青苔、藍藻的池塘還需用殺藻劑全池殺藻一次。池中無集蝦溝的要人工挖出一條溝系,既有利於積水曬池,又便於集蝦起捕。每畝放養量視蝦苗的大小而定,一般控制在10~20公斤/畝。

(三)強化水質管理

養蝦池水質要適當肥水,否則易長青苔,導致出現「青苔蝦」,要保持水體透明度在30~40cm以內。水質偏瘦的池塘要施放生物肥料或經發酵後的有機肥料100~300公斤/畝,起到培育肥水、增加天然動物性餌料、減少池中出現青苔、藍藻「水華」(臭綠沙)現象的作用。

同時,應適當培育和移栽水生植物,建議輪葉黑藻為佳,占總面積的30%左右,過多時要及時清除。如果有塘口沒水草,可在3月份成條、成行的種植。隨著養殖水溫逐漸升高,水體內橈足類等浮遊動物會大量繁殖,導致肥水效果不理想。如果發現水體中浮遊動物過多,需先殺之再肥水。

勤增氧,保持水體深氧4毫克/升,放養密度高的蝦塘,在氣溫升高時要在中午開動增氧機1~2小時,增加水體溶氧,防止因缺氧浮頭造成死蝦。水溫上升後可使用底質改良劑和定期補充鈣、磷等進行調水。

(四)投喂適量飼料

上年養殖的青蝦,通過早開食可以使青蝦消耗過多的營養成分及時得到補充,加快其體力恢復並促進青蝦的生長。一般從1月開始,如遇連續晴好天氣,水溫上升到8℃以上時,即可在上午10~12時進行少量投喂,投喂量為蝦重的0.5%~1%,投喂後視青蝦的吃食情況,一周投喂兩次。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品牌青蝦專用配合飼料進行投喂。由於春季蝦生長時間短,所以一般選擇蛋白含量38%以上的飼料。

待氣溫和水溫上升至15℃以上時,逐漸縮短投喂間隔時間並增加飼料投喂量。正常攝食後,日投量一般控制在蝦重的3%~5%,每天上午8時和下午5~6時各投喂1次。具體投喂量視天氣、水質、水溫與青蝦吃食狀況而定,並在蝦池四周設食台檢查青蝦攝食情況,通常以1.5~2小時吃完為宜。

(五)防止蝦病大面積爆發

要堅持「以防為主、健康管理」的原則,做好蝦病的預防工作。一般用硫酸銅預防「偷死」和纖毛蟲等病害。1米水深池塘,硫酸銅每畝用量約350克左右,水質較清的池塘需注意補肥。如果有發病跡象,可以用專門的殺蟲藥物(如纖蟲凈)及滅菌藥物(如碘製劑)進行處理,具體用量按產品說明書使用,用藥要及時足量,儘早控制,避免爆發。

除了清塘消毒、選擇優質蝦苗、合理放養及投喂以外,放養後,正常蝦塘三月中旬可以使用漂白粉、活性碘全池潑灑一次,防止因碰傷引起的細菌性感染。

(六)加強日常管理

做好生產記錄,勤巡塘,觀察有無異常情況並及時處理。注意天氣及水質的變化。根據其生長情況,及時換水或加深水位。此外,要經常查看池堤有無漏水,及時排除隱患以防出現逃蝦現象。

春季雖不會像夏季高溫出現大量缺氧浮頭情況,但在氣溫驟升後,如遇長時間陰雨天氣,又加之水位淺、水質差,藥物使用不當、大量藍藻死亡後沉澱腐爛、干塘後沒曬池濫塘養殖、蝦种放養過多、蝦體得病等情況,就容易引起缺氧浮頭。因此,仍需要勤察看蝦塘,不盲目使用藥物,注意經常添加新鮮水,切實做好防浮工作。

結束語

疫情仍在繼續,當前在做好青蝦早春養殖的同時,養殖戶要及早制定青蝦上市計劃,對於準備引种放養的塘口,至少需在2月底前起捕干塘,做好引種準備,不影響今年生產。(出處: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utucXABgx9BqZZI2qw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