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口語裡「晌午趖」,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是「趖」,不是「錯」

2019-08-13     談藝錄

先奉上標題里問題的答案:(1)漢語口語裡「晌午趖」,是過了中午太陽偏西下移,這是「趖」的本義,所以準確用字就不能寫成晌午「錯」。(2)關於「走」相關的字,僅《說文解字》記載就有87字,《漢語大字典》所載更是有333字之多。詳情見內文,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1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與上一課一樣,此六字幾乎全部是生僻字,因此內容同樣枯燥無趣(這是文字課程的特性,時時會有背字典的感覺),請耐心堅持,「走」部漢字中,這樣的漢字不少。

把走部的概述放在今天課程之前:「走」字作為部首,稱「走」部。因為走字多在字的左下邊,又稱走字旁。「走」部在在現代漢語201部首檢字法中依然保留。「走」部中的字多與行走的動作、姿態有關係,如「赴、趨、趕、起」等,「走」也作音符構成形聲字,如「陡」。《說文解字》共有走部漢字87個,《漢語大字典》有333字,其中包括異體字,繁簡字等。雖然其中的生僻字大多已不再使用,但至少說明古人為了描摹走的姿態和狀況真是煞費苦心。今天要說的六個字全部是生僻字,如下圖:

(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1、䟉(部分設備不能顯示,字形為<走+蜀>)。讀音有兩個:

(一)zhú。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䟉,行貌。從走,蜀聲。讀若燭。」形聲字。本義是行走的樣子。徐鍇《說文系傳》:「每步舉足之意也。」就是抬腳走路的樣子。

本義之外,䟉又指小兒走路的樣子。《玉篇.走部》:「䟉,小兒行貌。」《字彙.走部》:「䟉,小兒行也。」

(小兒走路的樣子)

未見典籍應用實例,故不舉例。

(二)shǔ。讀音出自《集韻》,意思是跳。《集韻.燭韻》:「䟉,跳也。」亦未見典籍實例。

䟉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䟉字的小篆寫法)

2、䞪。(大部分設備不能顯示,字形為<走+匠>。讀jiàng。《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䞪,行貌,從走,匠聲。讀如匠。」形聲字,本義是行走的樣子。錢坫《說文斠(jiào,同「校」,校正)銓》:「䞪,張守節云:『古本《史記》凡匠皆作䞪。』讀為匠者,如今俗讀蹌同也。」

【猜想】讀音同踉蹌的蹌,很有可能字義也訓作「蹌」,即走路不穩的樣子。依照許慎字義歸類的排列方法,上一個字是小孩子走路的樣子,這個為走路不穩的樣子,歸在一起很合適。

(小兒走路不穩之貌)

䞪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䞪字的小篆寫法)

3、<走+叡>(GBK字型檔無此字,大部分設備不能顯示字形為<走叡>)。讀音有兩個:

(一)xú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走貌,從走,叡聲。讀若紃。」形聲字。本義是走的樣子。徐鍇《說文系傳.走部》:「,走貌。」

(二)xuàn。讀音出自《廣韻》。意義有兩個:(1)走,奔跑。《玉篇.走部》:「,走也。」唐代張元一《嘲武懿宗》:「忽然逢著賊,騎豬向南。」武懿宗不是某個皇帝,他的名字就叫這個,他的祖父武士逸是女皇武則天的伯父,其父武元忠,高宗時官至倉部郎中。武懿宗性情殘暴,善於誣陷別人;加之其身材短小,腰背彎曲,相貌醜陋,為世人所不齒。但他卻靠其姑母武則天的提拔,步步升官進爵,尊榮無比。後來武則天稱帝,武懿宗被封為河內郡王,之後累遷濟州長史、左金吾大將軍,說是將軍,他曾經率兵討伐契丹,但是聽說契丹兵在附近之後,不敢接近,急急就率兵逃走,張元一這首詩,就是嘲笑他逃跑時狼狽倉皇的樣子。你想,再不濟也不有騎豬跑啊!

不過,國外也有騎豬為樂的例子,如英格蘭的這位男子:

(1903年,英格蘭的騎豬男子)

(2)大。《集韻.線韻》:「,大也。」

【猜想】依照字序,這個字的走路的樣子也不會很好看。或者就是比較狼狽的樣子,否則詩人也不會特別用這個字來形容武懿宗了。

<走+叡>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字的小篆寫法)

4、<走+薊>(大部分設備無法正常顯示,GBK字型檔無此字,字形為<走+薊>)。讀音為jié。《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走薊>,走意。從走,薊聲。讀若髽(zhuā,髮髻。)結之結。」形聲字。本義是走意。除《說文解字》有載外,不見其他典籍有記載。

本義之外,還指走的樣子。《廣韻.屑韻》:「<走+薊>,走貌。」亦不見其他典籍記載。

<走+薊>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走+薊>字的小篆寫法)

5、<走+囷>(大部分設備無法正常顯示,GBK字型檔無此字,字形為<走+囷>)。讀音有兩個:

(一)yǔ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走+囷>,走意。從走,囷聲。」形聲字。本義是走意。除《說文解字》外無其他典籍記載此義。

此外,另訓為走貌。《廣韻.吻韻》:「<走+囷>,走貌。」

(二)qūn。走。《集韻.焮韻》:」<走+囷>,走也。「只能存疑。

以上這些解釋為「走的樣子」的字,具體是怎麼走的,查不到任何資料。我們只能想,走路的樣子太重要的了,它反映一個人的學養、氣質、性格,所以古人們創造了這麼多關於走的樣子的字吧。

(模特們在走路)

<走+囷>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走+囷>字的小篆寫法)

6、趖。讀suō。《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趖,走意。從走,坐聲。」形聲字。本義是走意。除《說文解字》外,其他典籍不見此意義的記載。

本義之外,還有其他用法:(1)走貌。《玉篇.走部》:「趖,走貌。」除《玉篇》外亦不見其他典籍此意義記載。

(2)指太陽星辰偏西下移。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走部》:「趖,今京師人謂日跌為晌午趖。」晌午趖的說法,現在在北方口語中仍多有此用法,漢語口語裡「晌午趖」,是過了中午太陽偏西下移,不過很多地區多用「錯」字,即晌午錯(cuò)。在古漢語裡,這個字算書面語,比如五代歐陽炯《南鄉子.十三首》之七:「鋪葵席,豆蔻花間趖晚日。」明代湯顯祖《南柯記.閨警》:「軍妻姥姥,這些老婆;軍余舍舍,這些小哥;斗兒東唱到參兒趖。」這是指的是星辰的偏西下移。斗和參都是星辰。《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王太太)又慢慢梳頭、洗臉、穿衣服,直弄到日頭趖西才清白。」也是這個用法。

因為口語的原因,晌午趖,很多文學作品裡寫做「晌午錯」,比如《紅樓夢》第十五回寫元春省親的接待場面:「裡面的堂客皆是鳳姐張羅接待,先從顯官誥命散起,也到晌午大錯時方散盡了。」這裡的晌午大錯,其實如果用字準確,應當是晌午大趖。

(遠樹趖晚日)

(3)走疾。《廣韻.戈韻》:「趖,趖疾。」《龍龕手鑒.走部》:「趖,趖疾也。」走得很快的意思。

趖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趖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01,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utV22wBJleJMoPMMW1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