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戰四家武漢方艙醫院!今天,這支英雄隊伍自駕10小時回杭

2020-03-30     杭州日報

「出發!」今天清晨7點,隨著隊長何強一聲令下,浙江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31人自駕裝備車,出發回杭。

轉戰四家武漢方艙醫院!今天,這支英雄隊伍自駕10小時回杭

預計經過10個小時的長途跋涉,他們將於下午5點抵達杭州。


2月初,在武漢疫情吃緊關頭,浙江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和全國諸多馳援隊伍一起,逆行而上,奔赴武漢抗疫「戰場」,並轉戰4家方艙醫院。他們也是第四批返浙醫療隊。

(臉上都是壓痕,姑娘們用起敷貼)

浙江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本次共31名隊員,由浙江省人民醫院醫護人員組成,包括7名醫生、9名護士、4名醫技、11名司機後勤人員。車隊由應急指揮車、救護車、檢驗車、水電油保障車、應急物資保障車和運兵車等6輛特種車輛組成。

在初期,方艙醫院仍是一個新的事物,流程制度均未完善,隊員們積極參與患者救治及完善流程,提出不少開創性的建議,形成了一整套查房救治體系。隨著方艙醫院的不斷完善和成熟,集中救治和集中隔離的優勢不斷展現。

在武漢期間,醫療隊先後轉戰江漢方艙醫院、黃陂方艙醫院、光穀日海方艙醫院和袁家台方艙醫院4家方艙醫院,是轉戰方艙醫院最多的援鄂醫療隊,也是唯一擔任兩家方艙醫院院長的醫療隊。在黃陂方艙醫院和袁家台方艙醫院建設初期均由何強擔任院長,全面負責醫院工作。

在武漢戰鬥的56天,醫療隊累計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682人,治癒出院1070人,檢測核酸標本1837人次,搭建移動DR機器1台、移動CT機器4台,累計放射DR及CT檢查3858人次,進行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抗體血IgM、IgG檢查1579人次。

此外,對浙江第三批援鄂醫療隊、海南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遼寧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湖南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貴州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等多支醫療隊傳授經驗,累計培訓醫務人員800餘人次,並組織院感防控培訓28場,培訓安保、保潔人員約1250人次。

醫療隊圓滿完成新冠肺炎患者的收治任務,榮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稱號,隊長何強、隊員俞平榮獲「先進個人」稱號。

今天,隊長何強帶著這支隊伍回來了。

我們從浙江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56天征程中,選取了一些戰鬥瞬間。這裡,有著人們對生命的熱愛以及戰勝疫情的決心;這裡,有著隊員用愛、希望和溫情,讓醫患之間靠得更近的日日夜夜;這裡,有著盎然流動的生機,見證著曙光照耀著的武漢。

夜行兩萬步

見證生命之艙「應收盡收」

武漢確診人數快速增長,定點醫院「一床難求」,方艙醫院的建設,成為與病魔競速、扭轉戰局的關鍵。3月12日,安全「擺渡」了1.2萬餘名新冠肺炎患者之後,武漢16家方艙醫院陸續靠岸停泊。

浙江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隊長何強感慨地說:「在方艙,見證了一線戰疫的堅韌,同樣見證了生命守望和希望之光。」

2月7日,首批浙江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隊員進入江漢方艙醫院。隊員費敏還清晰記得初抵方艙醫院時的場景:「那時候正是武漢疫情最吃緊的時候,方艙醫院轉眼還是空曠的床鋪,但開艙之後,1000多個病人湧入,方艙醫院的興建,正是為了應收盡收成為現實。」

「我一個人負責管理60多個病人,因為方艙醫院主要是收治輕症病人,有的病人如果病情有變化,進展為重症或危重症的,就要及早把他們篩選出來,聯繫指揮部,把他們轉到有救治能力的相關醫院去。」費敏說。

方艙醫院內部,場地闊綽,為了照顧到每個病患,這些醫護六個小時一個班次,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夜行兩萬餘步,與「應收盡收」並行的是每一個患者得到了悉心照顧。

向暖而生,向光而長

方艙里的盎然「春意」

從江漢方艙到黃陂方艙,再到日海方艙……一個個「方艙」,是疫情中一艘艘承載希望的「生命方舟」。在每一處方艙醫院,浙江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都是急先鋒。這支隊伍戰鬥力特彆強,硬核戰鬥作風之下,卻有著一顆顆柔軟的心。

「在這一方方生命之舟中,時刻有一種向暖而生、向光而長的力量。」何強說。身穿白衣,心有錦緞。除了篩選出需要轉院的特殊病人,方艙醫院裡的醫生們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做好患者們的心理安撫工作。

隊員李亞清手記中,記錄著一個在床邊哭泣的女病人。「這個病人的情況不算厲害,但病人自述噁心,心慌。只能勸了再勸,慢慢我知道,她丈夫也患了新冠肺炎,重症,已離不開氧氣。她入住方艙醫院後,跟丈夫通了電話,情況並不好。她一方面憂慮自己和丈夫的病,還擔心兩個孩子,一個是13歲,一個僅3歲,萬一大人不行了……」那天,李亞清這樣寫道:「從未這樣深刻了解特魯多醫生那句話——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在黃陂方艙醫院,浙江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創造性地提出,讓一些心態積極的輕症患者來當志願者,在病房裡幫助其他患者。「樂觀積極的態度,病友之間的相互鼓勵,對康復是一劑良藥。」何強說。

31歲的武漢市民鄭先生成了志願者一分子。「到了飯點,把熱騰騰的盒飯發放到每個患者的手裡,乘著空隙和大家聊上幾句,問候一聲,大家心情也變得好了。」鄭先生說。

病區轉角一束向陽生長的綠蘿,鬱鬱蔥蔥。窗外的花兒,已然綻放。有人在這裡成為「讀書哥」,有人跳起廣場舞。這裡有著盎然春意,這裡是治療之地,也是希望萌發之地。

記者 柯靜

通訊員 陳曉華 宋黎勝

製圖 葉叢

編輯 蟹殼

杭州日報 誠意出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qyvKnEBiuFnsJQVhyq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