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家!
致敬「最美逆行者」
按照中央指導組統一安排,遼寧首批支援湖北的137名醫護人員圓滿完成援助武漢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任務,於3月20日11時30分由武漢啟程返遼。
從1月26日(大年初二)集結出發赴湖北支援武漢市蔡甸區人民醫院,包含大連17位醫護人員在內,他們已在新冠肺炎救治的最前線連續作戰55天,累計收治患者752人。
昨日下午,他們終於回家了。
55天,防護服上寫下的名字,是他們對生命的鄭重承諾;護目鏡下的霧氣、防護服下的汗水,是他們的勳章;看不見的臉龐卻通過堅毅的眼神傳遞著「國有戰,召必回,戰必勝」堅定信念。他們給患者帶去了希望,給人們帶來了心安。正如有人寫下:「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熠熠不滅的希望。」
「這是我受到的最高禮遇」
「敬禮!」
「逆行白衣天使,蔡甸人民感謝你們!」
……
昨日上午,完成援鄂任務遼寧醫療隊隊員乘坐大巴車趕往武漢機場,執勤民警紛紛列隊敬禮,並以警車開道方式為他們送行,武漢蔡甸區的市民拉著橫幅、搖著國旗夾道列隊送別。
大連市第三人民醫院薛曉瑩在機場與武漢做了最後的告別:
今天從酒店出發時,就看到武漢百姓自發組織為我們送行,他們站在路邊不停地揮手,不停地揮動五星紅旗,讓我十分感動。這是我這輩子受到的最高禮遇,我會銘記在心。我們其實不是英雄,我們只是做了自己心中的事情,只是盡了白衣天使的職責。武漢加油,我們遼寧隊一直和你們在一起。待繁花似錦時,我們再相聚!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67醫院劉宇秋說:
想起第一天進病房,第一次跟武漢患者交流,第一次穿著不透氣的防護服,第一次戴著手套扎針,每一個被凍得滿地找熱水瓶的夜班,來到武漢有太多太多的回憶。我見過武漢的黑夜,見過武漢街道空無一人,也感受到了武漢人民的熱情。願武漢早日度過難關,我們可以健康自由的生活。滿是回憶的武漢,我一定會回來,看看繁華熱鬧,滿是櫻花的樣子。
就要回家了
隊員們激動又不舍
大連醫療隊隊長、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二院曹麗華說:
不捨得一起奮戰的戰友,不捨得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在武漢的救治過程中,我一次次地被武漢人民堅強的勇氣、互助的關愛所打動,很多患者病情很重,然而他們從不放棄希望,沒有哭泣卻讓我心疼。他們努力配合治療,病友之間相互幫助,我為這座英雄的城市所感動。
離開武漢的前一天
純樸的武漢人民趴在牆頭歡送醫護人員時說:
遼寧隊的醫護,謝謝你們,
我就住在對面,
再回來我隨時可以全程地服務你們,
都是免費的。
一撇一捺,相互支撐,這是漢語裡「人」字的寫法,也是中國人民傳承千年的民族精神。正如基辛格所說: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
物資不充足,他們是最苦的一批戰士
記者從遼寧省衛生健康委獲悉, 遼寧醫療隊入駐支援醫院初始,積極與對口醫院對接,明確支援重點,針對患者情況,嚴密制訂患者診治方案,加強病區管理,普及科學防護知識,規範流程,建立指令清晰、系統有序的診治環境。醫療團隊主動要求進入醫院危重患者多、工作強度大、工作時間長、危險指數高的重症病區,在呼吸機不足的情況下及時對危重患者進行面罩吸氧、高流量吸氧治療,取得顯著成效。在常規護理的同時,注重人文護理,不僅治療患者病痛,同時帶給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共同凝聚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強大力量,努力提高患者「收治率、治癒率」,降低「感染率、病亡率」。知識淵博,專業過硬;懸壺濟世,心懷悲憫;義無反顧,勇於擔責;救民於水火,救國於危難……我們一直在尋找讀書之用、教育之本,或許這就是吧。
曹麗華告訴記者:
首批大連醫療隊17名隊員,分別來自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一院、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二院、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大連市友誼醫院、大連市第三人民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67醫院共7家醫院。編入遼寧醫療隊馳援武漢,支援武漢協和江北醫院(蔡甸區人民醫院),該醫院下設三個院區,分別是江北院區、濟和院區和婦幼保健院區共三個院區。大連17名隊員,6人在江北院區ICU,與遼寧隊其他隊員共同收治50餘名重患;11人在濟和院區,分管感染五病區,負責50張床位,與受援醫院醫護共同值班,收治病人,共收治患者約170人,出院80人,另有病情好轉患者轉入中醫院等約70人。
幾天前,記者終於在大連市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處見到了「大忙人」處長馬新光,大連支援武漢醫療隊他是組織者,每一份人員名單、每一份物資清單都出自他的手。
大連市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處處長馬新光:
最苦的是前兩批隊員,尤其是第一批17人,大年初二凌晨出發,當時武漢什麼情況不得而知。大連當時物資也不充裕,所以我們只給他們帶了一周的醫用防護用品,結果他們一去就是50多天,讓人心疼……
初到武漢,我們著實被嚇到了
曹麗華說:
剛到濟和院區,我頭嗡的一下,真是被嚇到了。這是一個普通病房改造的臨時傳染病救治醫院,沒有明顯的隔離區,沒有專業的感染控制,連收拾垃圾都沒人干。醫療隊伍才組建4天,沒有一位是呼吸專業的醫生……感染控制是最迫切的問題。
疫情不等人
他們只能克服困難
邊開展救治工作
邊梳理完善流程
她開始重新規劃醫院流程,並進行感控培訓。隨後,她發揮呼吸專業優勢,帶領醫生查房、指導診療、評估病情,對病人進行規範、精準化的施治,提高治癒率。採用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精細化管理,減少併發症和病重率。
曹麗華又發揮教學優勢,指導他們抗生素合理使用,判讀血氣結果,解讀胸部影像學變化,識別和管理重症患者,培養臨床思維,引導大家共同學習新冠肺炎治療的最新進展。
當地醫生感言:
遼寧醫療隊對蔡甸區的支援,
對我們心理壓力的舒緩和工作的幫助是巨大的,
你們不分彼此,任勞任怨的精神值得讚賞和學習。
可是他們沒有任何怨言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一院張永利說
我們去的時候醫療物資匱乏,哪有什麼防護頭套,一樣進行氣管插管。怕,但患者病情危急,也顧不上了。
蔡甸區有50萬人口,就這一家醫院有ICU病房,一共14張床。我工作了近30年了,從來沒有遇到這麼兇險,病情變化這麼快的情況。對於新冠肺炎治療是一個逐步認識的過程,我們除了緊盯指南,還會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進行調整。
患者病情重,有感染的風險,
所以他經常睡眠不好,
最近發現長出了不少白頭髮。
大連市友誼醫院王利菊說
50多天,感覺像做夢一樣,每天通勤車上下班,穿防護服工作,N遍的洗手,吃專供盒飯,住單人間的酒店,不時收到社會各界送來的禮物……這些都不像真實的生活。只有站在病人床邊查房、問診、安撫、寫病志、下醫囑時才覺得不是夢裡,是真實的日子。市民隔著酒店的柵欄為我們送行,還有人送來感謝信,醫院裡患者不停地道謝,我感到我們的付出、努力都是值得的。
鼻樑疼到斷了一樣,武漢冷到要崩潰,
但是我們不再是90後的孩子了。
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趙偉燁說:
你知道嗎,鼻子上的皮外傷都不算什麼,真正疼的是我們戴的口罩上有個鋼條,當壓到八九個小時後,那種疼是感覺鼻樑骨要斷了一樣。還有,剛去時武漢還下雪,從里往外的冷,冷到崩潰。真是太難了。
一天值夜班,我又冷又疼,就想喝碗大米粥。然而穿著防護服正在隔離區工作,想到下班到酒店已經9時多了,估計也喝不上碗粥,我就想哭,「下了班,休整後,我又是一條好漢。」
所謂白衣天使,只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身衣服,學著前輩的樣子和死神在搶人。在第一批醫療隊里,趙偉燁、邢小藝、劉麗穎、葛壯、劉宇秋都是「90後」。他們是父母眼裡的孩子,但面對病魔,他們卻義無反顧地衝上去。並非不害怕,也非不念家,只是因為他們把病人的安危、肩上的責任看得更重。
趙偉燁說:
一開始我們一天吃四頓飯,也顧不上愛美了,為了讓自己保持體力,要不你穿著防護服連爬樓梯的力氣都沒有。20多天後,我發現自己有時失眠,有時又嗜睡,而此時的暴飲暴食和剛來時完全不一樣。後來想想,那時候我恐怕是心理出了問題。
工作壓力大、想家又孤獨,工作時穿著隔離服沒法交流,回酒店後為了安全,同事們又不見面,所以我感到非常孤獨。直到一天我與一位前輩聊天,「醫院前輩和我說,他們都不捨得用N95口罩,都要留給我們前線醫護,我當時很感動。前輩還說,我們第一批在他們心中不僅是英雄,還是一種精神一種信念和力量。正因為有了我們第一批的打前站,才有了後來一批又一批馳援的醫護。聽到這些話,我更感動了,我仿佛成為了自己理想中的人一樣。所以,我感覺自己又活過來了,也長大了。」
很快,趙偉燁負責遼寧第一批醫療隊臨時團支部工作,隨後又在武漢加入中國共產黨。
趙偉燁笑著說
宣誓那天,我特別激動。不再是孩子了,我也能成為更優秀的人了。不過我太想家人了,太想東北菜了,我想吃酸菜、豆角,大蝦……
看著男護士穿紙尿褲,
我們大家笑著笑著,
都流下了眼淚
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急診ICU護士長王迎莉日記中寫道:
「每天上班前兩個小時就開始準備防護用品,穿好紙尿褲,簡單吃點乾糧,不能喝水,進到ICU,一干8小時,紙尿褲只能裝兩泡尿,一坐下來,尿往胸口涌,一直告訴自己:沒事,習慣就好了……」
「在三級防護服里,汗水已經順著護目鏡往下流了,有時眼前被汗水擋得很模糊,堅持完成幾個靜推患者的處置。下班了,終於能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了……」
日記寫在武漢,卻濕潤了家鄉人的眼。如果不是看到日記,親朋們真的不很清楚她經歷了什麼,因為她總是談笑風生、報喜不報憂。到達武漢後,王迎莉成為了大連醫療隊臨時黨支部的委員,協助醫療隊長整章建制,溝通工作。這讓有著繁重前線工作量的她忙上加忙,休息時間少之又少。然而,她一進駐醫院後,全然忘了辛苦,積極投入到醫院中最困難最危險的ICU病房,護理危重病情的患者。她每天要工作8個多小時,4小時才輪換一次。穿著笨重的防護服,為重症患者吸痰、翻身、叩背、進食……工作的時候,她不能喝水不能上廁所,每天脫下防護服,都是汗水濕透了衣背。對於52歲的王迎莉來說,完全是在超負荷工作。但是,王迎莉從來沒有叫苦喊累,每次在和家人、同事、朋友通話時,她總是安慰說,她自己很好、很安全,工作不累,不用擔心。
2月11日中午,第二批馳援湖北大連醫療隊微信群里收到了一條溫暖的視頻,王迎莉利用休息時間,錄製了一首自己演唱的歌曲《為了誰》,為即將上前線的小夥伴們鼓勁打氣。原來,當第二批醫療隊隊員抵達武漢後,王迎莉就密切關注15位同事的情況。作為護理前輩,她積極傳授自己在抗「疫」一線的心得體會和專業技能;作為知心大姐,她積極為大家做心理疏導,讓他們能夠身心健康地到抗「疫」一線工作。
王迎莉說:
那天工作中,突然發現小男護士靠在牆邊一動不動,問他幹什麼?他說,別說話,說話尿不出來。我們大家笑著笑著,都流下了眼淚……所以我就錄了一段歌發給即將開始戰鬥的同事們,給他們打氣加油!
他們是白衣天使,更是白衣戰士。果斷逆行、無畏奔赴的背後是鋼鐵般的信念和堅如磐石的初心。
55天的辛苦
終換得這場戰「疫」的勝利
你們的汗水與淚水
人民不會忘記
請把所有的苦和累
都化作幸福的笑和淚吧
記住他們
這些英雄的臉龐
曹麗華(隊長)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教授/科主任
趙偉燁
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護師
王利菊
大連市友誼醫院副主任醫師
薛曉瑩
大連市第三人民醫院
護士長/主管護師
何曄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主管護師
刁亞萍
大連市第三人民醫院
主管護師
於洪波
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副主任醫師
王之餘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副主任醫師
劉宇秋
中國人民解放軍
聯勤保障部隊第967醫院護士
邢小藝
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護師
張永利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
王迎莉
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主任護師
劉麗穎
大連市友誼醫院護士
戴紅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護士長/主任護師
紀曉紅
大連市第三人民醫院
主管護師
葛壯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主管護師
畢賽男
大連市友誼醫院護師
文字: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張麗霞
編輯:小雨
校對:王濤
美編:張強
責編:李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