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青山湖校區,培育了無數人才,亦承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
初進青山湖校區,映入眼帘的便是「人民教師」雕塑。
「雕塑名為「嚮往」,建於1985年,採用白色混凝土仿照大理石的分子結構整體澆鑄成型。
雕塑用樸素手法表現一名女大學生手捧書本凝神遠眺,嚮往未來的教師事業。
雕塑下半部由層疊的書本漸次變化為人物衣裙,寓意為人民教師是知識的化身」。
至於觀感,各人自己體味······
「在師大老校區校園主幹道中段,常有人駐足拍攝一棟建於1952年青磚紅廊,斜坡瓦頂的仿古建築,該樓就是師大老校區典型仿唐風格建築,名為「總務樓」。
江西師大前身南昌大學1950年遷入此地後而建,是當時總務辦公之用房。半個多世紀以來,幾經修補,保留原貌,延續至今也歸總務部門辦公使用,算名副其實的「總務樓」。
整個「總務樓」是長方形磚木結構,青瓦坡頂平房,坐北朝南,泱泱大方,十分吸納地氣。體現古代建築設計思想,在南邊有一狹長走廊,紅色廊柱加上畫格扶手,古色古香。連通各個單間,一是方便出入通行,二是遮陽能避風雨。
從師大老校區整體方位來看,「總務樓」地處核心位置,是老校區古韻流芳中心景觀,不知當初設計者思想何許,可能是看過風水,才對師大「書院興學、學府傳承」寄予無限厚望」。
括號文字引至江西散文網.文化拾遺:講述江西師範大學老校區建築的故事。
以下凡有括號文字皆如此,恕不再說明。
水杉林植種於1988年,十年樹木,三十年成林······
該建築為老美術樓,建成於1935年,屬歐式義大利風格;1962年,江西體育學院曾合併在此辦公;1978年後,歷年的江西美術考區皆設在此,近年來才移至新校區;現為江西師大退休辦。
孔穎達注《易·兌》疏曰:「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江西師大友教亭取義於此,齊心協力教學生,希冀薪火相傳。
據我所知,江西師大在上世紀末期非常重視師範教育,江西師大畢業生很搶手,縱橫各地市中學三尺講台,不輸全國重點大學生員,如今卻······
1990年,由當時任江西師大校辦主任的鐘善治先生負責籌建顯微亭,假山下安放著姚名達先生的骨灰。
姚名達,受業於梁啟超,史學史專家,目錄學始祖;日軍侵華,熱血沸騰組建戰地服務團參與抗戰,被圍後殺死敵軍一人而陣亡······
希望中國再無敵國,如不幸有國戰,期待軍人當先,青年奮勇,斷無專家學者以發達智腦對壯健肢體之故事再現,如此則民族國家幸甚······
2002年3月,與姚名達同時任教中正大學的雷潔瓊曾為姚名達題詞:抗戰捐軀,教授第一人······
顯微亭匾額狂草題詞為邱振中書寫,楹聯為首任校長鬍先驌敬撰,由范堅書寫,用以悼念姚名達先生:
盛年積學,識貫古今,黌序獲良師,平生讀盡陳篇,學有鴻文垂宇宙;
溽暑遄征,志吞胡羯,荒村斗強寇,今日緬懷教澤,永留浩氣壯山河!
既有此文,後進學子不揣冒昧,敬撰輓聯以附驥尾:
名為史者,理目錄,開先河,後世學人當敬祖;
達則烈士,捐身軀,立偉傳,今天將帥可稱雄?
姚名達
姚名達(1905—1942年),字達人,號顯微,江西興國人。
一九二三年六月省立贛縣中學卒業,嗣入上海南洋公學專修科肄業。一九二五年二月復考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受業於梁啟超先生,治中國史學史。
其後,應上海商務印書館之聘,任編輯並特約撰述。一九三四年,執教於復旦、暨南兩大學,一九三六年十一月,與上海文化界著名人士聯合發表《上海文化界救國運動宣言》,平、津、滬相繼淪陷後,先生返江西,仍致力於中國史學史研究,所撰《目錄學》、《中國目錄學史》、《中國目錄學年表》,為我國現代目錄學研究開山之作。
一九四零年十月,國立中正大學創辦,校長鬍先驌特聘其為研究部研究教授。
一九四二年六月,浙贛戰事既起,姚先生髮起組織中正大學戰地服務團,率團員三十餘人赴前線。一九四二年七月八日,於新贛縣石口村為日軍包圍,先生奮力與敵搏鬥,斃敵一人後壯烈殉國,終年三十七歲。
值此建校五十周年之際,經江西省委宣傳部批准,將此亭命名為顯微亭,以志。
江西師範大學
一九九零年十月
亭為人設,湖以亭名,非惟擺樣,實取傳承!
植種於1981年,現已成林。因其樟香瀰漫,蠅蚊不喜,是個休閒讀書的好地方,早有讀書妹伴讀郎,日有體育課合唱團,夕有太極功大媽舞,造林者功德無量!
第二教學大樓,當年最為宏偉的建築,現在獨自觀賞亦見其雄壯氣派,放之校園則如雞立鶴群,說不得,說不得······
1938年,飛機庫遭日軍轟炸,留下幾個大坑,後來者乾脆整出個小湖,莫以名之,最後在1983年蓋了個青藍亭,始有青藍湖之名······
荀子【勸學篇】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名句,江西師大素以師範教育為強項,自然希冀學生強於師長,因而取此名。
拍攝此照片時正值臘月,萬物蕭索,想起雪萊的名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於是有此絕句:
碧綠悠閒水,
青藍自在亭;
棲身惟敗柳,
滿目盼清明。
青藍湖畔一叢竹,想起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有「茂林修竹」名言,因而出上聯曰:
折腰落葉,圖謀主幹節節壯;
原來是平房,屬師大招待所,1983年開始改為外籍教師休憩住所,並陸續加蓋成兩層樓房,故名之曰「外專樓」。
老舊平房建於1952年,現在把1952字樣排於2樓頂面,知之者謂曰老舊平房始建於1952年,不知者卻認為整體建築始建於1952年,此類謬誤知多少······
1937年,此禮堂建成後作為飛機組裝停放處,其鋼筋混凝土橫樑跨度是當時除錢塘江大橋之外的「中國建築最大跨度」,亦是當年「中國建築室內第一跨度"。
江西師院遷入後,該建築東半部作為體操房,西半部作為大禮堂,後來全部劃歸工會管理,並在東半部內部間隔一層,下層作為桌球活動、辦公場所,上層作為K歌伴舞場所。
三個蘑菇狀的亭蓋,是個開小組會的好場所;至於其他用途,享用者自知······
江西師大琴房,始建於1953年,旁有演奏廳:沒學好,自個好好練,只能當個觀眾;學好了,上演奏廳表演,贏得掌聲一片,機會無數······
老美術樓,現為退休辦,工作時間,儘是老頭老太晃來晃去,看多了,就知道中國確實邁入老齡人社會了······
王字樓,始建於1952年,原來是歷史政教等專業行政辦公室,現在是各團體辦公場所······
「讀萬卷書,傍百年樹」,青年學子的課外交流場所,位於王字樓。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1907-2014年,享年107歲。
自1985年以來,邵逸夫通過邵逸夫基金與教育部合作,連年向內地教育捐贈巨款建設教育教學設施,截至2012年贈款金額近47 .5億港元,建設各類教育項目6013個。歷年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100多億港元。
1974年獲英女王頒發CBE勛銜。1977年,邵獲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冊封為下級勛位爵士,成為香港娛樂業獲"爵士"銜頭的第一人。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
1991年,美國舊金山市(舊金山)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2002年,創立有東方諾貝爾之稱的邵逸夫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及天文學卓有成就的科學家進行獎勵。
2014年1月9日,邵逸夫家屬舉辦低調葬禮後即火化邵逸夫遺體,根據邵逸夫遺囑,所遺200億港元財產除少部分用於遺屬家用外,全部捐給慈善機構······
辛棄疾有詞句曰「贏得生前身後名」,邵逸夫先生如此資助中國的教育事業,無論是否在意名聲,中國政府、教育部門、受助學校及個人,都應該有相應的表示,給慈善家以相應的哀榮,否則,何以慰在世慈善人士之心行?!
逸夫樓旁的竹叢······
原來的教育系教學辦公場所。
老校區的新圖書館。
老校區的老圖書館,當年曾在此地上演旁觀過多少閒談趣事······
這篇《紅石房記》不知出於哪位學友手筆,不敢妄議置評,只知孔子有言:「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慎辭也」。
今有程羽黑者,年不足而立,撰文剖析浙江大學三位古文教授大筆揮就的浙大慶典文,「華而不實,典出無據」,足以為著作者戒!
各位熟悉的曹力鐵、王東林、吳艷、閔智均榜上有名,鄙人曾在此蝸居度過難忘的一段時光······
歲月如歌,沉澱著時光,如此有意蘊、有魅力的青山湖校區,叫我怎能不著迷?
從前,書信很慢,車馬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現在,地鐵夠快,校車夠近,四年不識青山湖校區,豈不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