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文學教授,兒子卻偏科數學?四個字道盡教育的誤區

2020-08-08     育兒小娜

原標題:網紅文學教授,兒子卻偏科數學?四個字道盡教育的誤區

最近一段時間,華中師範大學教古代文學的教授戴建業老師火的猝不及防,講課的片段在某音上獲得3206.7萬的播放量,粉絲也迅速增長到了169w人,成了網紅。除用

「麻普」

魔性解讀古詩詞之外,他也在教育孩子提出了很多值得我們父母深思的觀點。

昨天看他的一段短視頻,說自己帶了一票博士生,但從小重點培養的兒子,卻非常討厭文學乃至文科,最終走向了數學的道路。他自己分析原因,或許自己要求太嚴格

,總在兒子寫作文時批評孩子,導致他對文學都產生了牴觸情緒,但也因此愛上了數學。

很多時候,

我們希望孩子能繼承自己的專長,或者彌補父母某種缺憾。總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刻意安排,卻往往事與願違。

孩子非但沒有朝我們預計的方向前進,反而對家長設計好的目標產生了牴觸情緒。那麼,到底如何做,才是讓孩子

「學習上癮」

的正確打開方式呢?

從孩子的興趣出發

我有一個表妹,中央音樂學院科班出身,妹夫也是音樂世家。兩個人結婚後生了個漂亮的女兒,就一心想要把她培養成音樂家,孩子爭氣聽力特別好,三四歲就能盲聽辨音,但是她真正的興趣卻是舞刀弄槍。

父母高壓下練琴到小學,孩子逆反

得很

厲害,甚至有一次還試圖砸鋼琴,後來慢慢就放棄了。

我們想讓孩子愛上學習,或者愛上學習某種技藝。最重要的是做好正面引導,或者幫

助他們在這件事當中感受到快樂,讓他們產生興趣。

因為,無論是學習還是彈琴、練功,開始其實都是相當枯燥的,之後還會遇到很多困難。為什麼有人能堅持,有人卻容易放棄呢?

最核心的動力還是興趣。

讓孩子對某件事兒產生興趣的方式無外乎兩種。第一種是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快樂,舉個例子,在我家有兩個非常喜歡足球的人,一個是我先生,一個是哥哥。

哥哥對足球的喜愛,完全是看到了爸爸的快樂引起的。

很小的時候先生帶孩子出去散步,總是會帶個足球,帶球、顛球自己玩得不亦樂乎。周末他們業餘隊比賽,我也會帶孩子去圍觀,

不管贏球輸球,爸爸總是比平時開心很多倍。

妹妹還小不懂事兒,哥哥卻對足球越來越有興趣。很想知道是什麼讓爸爸這麼開心?

而第二種方式就更加直接,讓孩子自己去體會這件事情中的樂趣。這種樂趣有時候是我們引導的,有時候是孩子自己發現的。當孩子自己發現了樂趣,家長先保持觀察。然後試著去理解,

別因為自己的狹隘,去打擊孩子的興趣

有次我帶著妹妹在小區散步,遇到一對母子。小男孩蹲在草叢裡看西瓜蟲,偶爾用手戳一戳。母親馬上皺眉頭:

「別用手碰,多髒啊。」

我在旁邊暗嘆:

「一個未來的達爾文,就這樣被扼殺在搖籃里了。」

戴建業四個字道盡教育的誤區

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戴建業教授反思了一下,自己對兒子的教育:為什麼作為一位文學博導,

自己刻意培養的兒子,卻走上了數學的道路?他給出的答案是「用力過猛」,四個字道盡教育的誤區。戴建業教授坦言:

「太太從懷孕時就背唐詩做胎教」、

「兩歲開始認字」、

「不到四歲恨不得背會《康熙字典》」、

「最恐怖的是一年級就教孩子寫作文,弄得他一聽文學就想吐。」

他對兒子的一系列

「騷操作」

,其實在很多當代父母身上也能看到。

有時候是為了滿足自己小時候的遺憾

,比如自己想要學跳舞,但小時候沒條件。有了孩子不管她願不願意,一到年齡先送去學芭蕾。

有時候是發現孩子對某件事情感興趣,就馬上衝上去,一頓安排。如果這種興趣再是父母擅長的,難免要求嚴格,在一旁指指點點。

最後導致孩子剛剛燃起的興趣之火,就被父母的「熱情」熄滅了。

說說我家的例子吧!哥哥剛上小學時,因為家裡只有一個孩子,加上我研究了很多年教育理論,也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結果發現越輔導他越不喜歡學習,進入了惡性循環,

親子關係也備受影響。

但等妹妹上學後,我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妹妹身上。只是偶爾點撥哥哥兩下,檢查一下學業成果。卻發現他比之前更自覺,對學習也更有熱情了。

所以說,家長對孩子有期望是好事兒,但也要尊重他的選擇和興趣,而非一味去要求。你對孩子學習的強硬態度,恰恰是他跟你目標背離的原因。

「鼓勵」式教育的正確打開方式

在和妹妹同班的家長們聊天時,有位同學的媽媽說:「現在的孩子太難搞了,都說鼓勵教育能讓他們主動學習。

每次她寫作業時,我都會花式鼓勵

。結果你猜她說啥?

她說媽媽你別

套路

我了。」

前陣子,整個親子教育界都在強調

「鼓勵」

教育的重要性。但大家卻好像陷入了「鼓勵教育」的誤區。認為鼓勵就是說幾句漂亮話,有的家長甚至還相當敷衍。什麼

「寶寶你可真棒」「你這次又進步了。」、「這都知道,你可真聰明。」

孩子每天在成長,我們鼓勵他們的方式卻沒有與時俱進。

因此,就會出現妹妹班上那位同學父母遇到的狀況,

孩子覺得你在「

套路

」他。

其實鼓勵孩子的方式千千萬,但是

「真誠」絕對是第一條。

要達到真誠,從爸爸媽媽的認知層面,

要了解兩個底層邏輯。

第一:了解孩子的能力範圍

有些粉絲髮來私信,或者在閱讀課上諮詢我,大班孩子寫字太難看怎麼辦?這樣問的父母一個是太心急;一個是不了解孩子的能力邊界。寫字是複雜的精細運動,大班的孩子對力量的掌握還不那麼熟練,字寫得歪歪扭扭,跟認真不認真沒直接關係,主要是運筆能力的問題。

了解到這一點,才能真心的為孩子寫好的一筆橫,一筆豎叫好,給予他發自內心的鼓勵。

第二:發展型思維

另一個需要爸爸媽媽建立的思維模式是「發展型」思維。

鄰居媽媽有次在電梯里遇到我,對我抱怨自家兒子:

「他真是太粗心了,

再這樣下去

大學也考不上,一輩子就完了。」

事實上,她的兒子和妹妹一樣才小學二年級,根本談不上什麼一輩子!

孩子的能力和秉性是能發展和改變的,並非一成不變的。只有建立這樣的思維模式,我們才能為孩子的每一次進步而喝彩,和他一起盯緊自己的目標。而不是總平行對比,用

「長人家孩子威風,挫自己家孩子銳氣」。

媽媽來叨叨:

唐代名相

魏徵

對唐玄宗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這句話也適合我們教育孩子時來運用。育兒理論這麼多,除了去了解腦科學、心理學理論,聽聽過來人對教育的反思,比如文學教授戴建業的感慨,或許你也會有所思,對孩子的學習不再

「用力過猛」

了,難道不是嗎?

一位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往期精彩內容推薦:

同學聚會變成先生吐槽大會,爸爸真的那麼不靠譜嗎?

9歲女自首:我用爸爸手機充值了!中式恐嚇教育需三思

圖解寶寶大腦發展三大「窗口期」,打好認知基礎,提前養成小習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egxz3MBeElxlkka-Mi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