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報觀察 記者 徐中成文/圖
車子穿過狹窄的河谷,爬上荒涼的高山。4月13日,在一處海拔2000多米陡峭的半山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朵朵蘋果花開滿山坡,帶給人高原春天的明媚。「這裡已種下25種特色水果,結的蘋果一個能長到一斤左右。」40多歲的楊強自豪地說。
航拍下的茂縣沙壩鎮白布村「花果山」基地。周琳攝
楊強是一名退伍軍人,也是茂縣沙壩鎮白布村的村支部書記。他所在的村,曾是當地的貧困村,屬典型的岷江乾旱河谷地帶。受氣候影響,這片乾旱的高半山一度閒啥作物也種不活,但兩年多時間,卻搖身變為茂縣的「花果山」。
楊強說,這片「花果山」的探索試驗,不僅給村裡增添了集體經濟,給村民帶來了收入,還成了治理了乾旱河谷的示範地。
在茂縣沙壩鎮白布村的高半山上,為蘋果樹搭建的鋼架和安裝的滴管。徐中成攝
改土引水整治120畝荒山坡
白布村的老寨子,地處高半山上。村裡的土地儘管很向陽,但多為沙礫土質,土質貧瘠疏鬆,水土流失嚴重,且絕大部分無法適宜農作物生長。
當地村民對此也無可奈何,逐漸被閒置成為荒山。「野草都難以長活。」在村民蘭雲勝看來,土壤和水源,是保障作物生產的關鍵。
「5·12」汶川特大地震後,由於村內地質災害頻發,部分山體出現滑坡群,村民正常生產居住受到威脅,為確保安全,全村整體向地勢平坦的河壩地區搬遷,村內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轉折出現在2017年,阿壩州大力推進岷江乾旱河谷綜合治理。其年11月,白布村黨支部搶抓契機,主動承擔全縣岷江上游乾旱河谷綜合治理試點,帶領村上30多名黨員幹部,決戰乾旱河谷,對村內高半山上的荒坡進行整治。
蘭雲勝回憶說,當時,也有村民持懷疑態度,但大家的幹勁還是很大,由村支部牽頭,動員全村30多名黨員幹部和部分村民,用了2台挖掘機挖了4個月,採取坡改梯固沙、魚鱗坑涵水、土家肥改土等的方式,首批完成了120畝荒山整治工作。
引水,是白布村開展的又一個大決戰,採取的是兩種方式同步實施。一是花了60萬元,修建了一座太陽能提灌站,從山腳下的黑水河引水上山。二是從山頂處的老村寨引來水源,新建蓄水池6口。「有了這兩處引水工程,我們心底就非常踏實了。」蘭雲勝說,這也為農作物的生長打下了基礎。
在茂縣沙壩鎮白布村的高半山上,120畝荒山坡長出「花果山」。圖為盛開的桃花樹。周琳攝
科技幫扶荒山長成示範園
土地整治出來了,栽什麼,種什麼?
在省對外友好協會和茂縣科農局幫扶單位的幫助下,白布村堅持「生態優先、適度開發」的理念,開展了適宜耐乾旱、抗寒冷的特色水果新品種引進示範示種,累計投入353.65萬元,引進蘋果、桃子、甜櫻桃、梨子、長果桑等五大類25種特色水果品種,定植水果苗木4200餘株,發展特色水果產業。
以蘋果為例,引進的就有8個品種,除了山東、陝西的蘋果品種,還引進了義大利的富姬酷、美國選育的巴克艾等品種。「前些年的茂汶蘋果好吃,口碑也好。這幾年品種老化了,正好利用這片基地,培育幾個適合本地栽種的新品種。」負責技術指導的茂縣科農局幹部馬開明說。
在茂縣沙壩鎮白布村的高半山上,引進栽種的美國蘋果樹。徐中成攝
栽種過程中,基地同時推廣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覆膜、搭架、拉枝、抹芽定枝等新技術,科技范十足。記者在現場看到,除了有滴管系統,每棵果樹還搭建了鋼架,有黑色的地膜覆蓋在根部,保持水分。
去年,基地水果首次掛果,收穫各類水果2000餘斤,實現收益7000餘元。「預計5年後達到豐果期,實現水果產量120餘噸、產值100餘萬元。」馬開明說,這既充分發揮了基地新品種引進示範效應,又同步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益。
航拍下的茂縣沙壩鎮白布村「花果山」基地。周琳攝
楊強告訴記者,目前,基地建立了「黨支部+養殖基地+龍頭企業+農戶」模式,還與茂縣成華精食豬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在基地建養豬場200平方米,計劃每年養殖跑山豬300頭。養殖場產生的農家肥,通過有機處理灌溉果樹,實現循環發展。
「這樣類似的荒山坡,我們村就有5500多畝。我們就是要把這些荒山坡打造成茂縣知名的『花果山』、「羌山黨旗紅」黨建示範帶。」楊強說,從而實現生態有治理、產業有發展、村民有收入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