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中國的茶葉,為什麼在日本開花結果?日本茶道里的中國文化

2019-12-13     也可自話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經》

最初,茶是一味藥,後來逐漸發展成飲品。唐朝陸羽著《茶經》之後,茶的地位開始拔高,從單純用作解渴的飲品,成了上流社會的風雅之物。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茶葉和飲茶文化由遣唐使帶入日本,並在日本得到了迅速發展。

宋朝,上流社會的文人墨客,對飲茶的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飲茶開始美學化,而日本在宋朝飲茶之風的影響下,對飲茶開始了極致之美的追求,時至今日,日本的抹茶依舊保持著宋朝點茶的基本特點。

至明朝,中國的飲茶文化從廟堂融入江湖,成為老百姓日常生活開門七件事之一的同時,明清時期茶文化的發展也進入了停滯階段。反而日本茶文化在這一時期受到禪宗影響,在美感上,不僅要形式美、地點美、器具美,更講究以「和、敬、清、寂」為主的心靈感悟。

飲茶文化在日本上升為一種生活美學,甚至帶有唯美主義的宗教色彩,這就是茶道。

日本茶道

在日本,處處可見茶道對這個國家的影響,他們的生活習慣、穿著服飾、文學藝術,甚至哲學思想,處處可見茶道的影響。中國人形容一個人沒有文化時,會說這個人沒有墨水,而日本在形容一個人沒有生活情趣時,會說這個人身上沒有茶水。

日本茶道精神講究溫和沉著、有理有節,當我們看到精緻的茶舍、精美的茶具,往往會對茶道產生「完美主義」的誤解,但實際上,生命中哪有完美,茶道的本質,是用溫和的方式,去善待生活中的殘缺之美,從而在精神上,達到生命中的某種完美。

茶與禪

禪,源於梵文Dhyana,其本意是冥想,在佛家思想中,全身心地進入冥想,就可以達到至高無上的自我實現。南宗禪在中國始於唐朝貞觀至開元年間,由六祖慧能傳下來,但真正滲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是由朝德宗年間的馬祖道一禪師開始的,再到唐憲宗時期的百丈懷海禪師開創禪宗寺院,制定戒律清規,禪宗達到鼎盛階段。

同時,由於南宗禪的興盛,也使得中國江南的人文精神深入其中,加強了中國文化的形而上的思想體系,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禪宗致力於追求自身內在的佛性,而不主張膜拜神像,他們注重修行之人的洞察力,摒除外在事物對自身感知真理的影響,講求與事物內在本質直接融洽,認為世間萬物彼此相關,並沒有大小之分,這一點在禪宗寺廟中表現得非常有趣:

除住持以外,寺院眾僧都要分擔雜務,身份越低的弟子,負責的事務越輕鬆,反之,越是身份高的僧人,從事的勞動就越繁瑣,最重要的是,哪怕在最不起眼的地方進行勞動,也要做到幾近完美,比如花園除草、比如庭院打掃、再比如奉茶時的禮儀。

追求完美的人,必然會在某一天,在自己的內心發現反射出的光芒——

日本的茶道,就是在這樣的禪宗思想的啟發下而誕生的,茶道的儀式,也是從禪宗的茶會發展而來的。

源自中國的茶葉,為什麼在日本開花結果?日本茶道里的中國文化

茶與道

雖然禪宗對茶道的影響巨大,但茶道的發展,也和中國的道家思想密不可分。

道家哲學認為,如果要讓生命變得更加有趣,就要與周圍世界保持某種和諧,要學會與世間萬物和睦相處,在充分考慮自我的同時,千萬不能失去對外界的關注,道家講「虛空」,因為一切的本質都是虛空,就如一個茶碗,它存在的本質是用來盛茶的空間,而非茶杯的形態。人如果達到了虛空的境界,就能虛懷若谷,就能遨遊於天地之間,因為此時的人,既不屬於天,也不屬於地。

中國人關注當下與自身,於是我們從道家思想中學習做人的道理,我們辯論白馬到底是不是馬,討論莊周夢蝶的虛幻與現實,還有魏晉時期的名士,清談時醉心於禪與玄,正是這些討論碰撞出的絢爛火花,讓中國文化培養出了如玉般的君子人物。

而日本人更專注於自身與周圍,於是他們從道家哲學中,發現了生命與藝術和諧共生的理念,並讓這種理念在茶道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小結

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以來,日本都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特別是茶文化,自唐朝傳入日本後,經歷了數百年的發展,明清時期茶文化在中國的發展停滯之時,日本接過茶文化的接力棒,並在中國的道和禪的影響下,開創了茶道。

可以說,道家思想奠定了茶道之美,禪宗思想讓茶道成為現實,茶與美的結合,也改變了人們對美的全新認知,不用鑲金嵌玉,也不用雕樑畫棟,只需在平常生活中,看看夕陽的餘暉,想想遠方的親人,或者靜靜地品一杯茶。

正如蘇軾詞中所寫的那樣: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有詩、有茶、有酒、有最好的年華,這不正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事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ZEdCG8BMH2_cNUgh9R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