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它從被人類發現到走向滅絕不過50年

2019-12-26     蝌蚪五線譜
褐兔袋鼠的傳奇故事僅在博物學家的筆記中才能覓得一二。

「趨同進化」一直是生物學中引人注目的課題,指的是:兩種血緣關係很遠的動物,因為生活的自然環境相近,面臨的生存挑戰相仿,漸漸進化成外貌,甚至生理結構相似的物種。譬如,同樣適應飛行的蝙蝠與鳥類,世代遨遊大海的鯨魚和鯊魚。澳洲的各種有袋類動物也常被當成趨同進化的典型案例。

澳大利亞的一些小袋鼠、袋鼴、袋獾,與亞歐大陸上的鼠類、鼴鼠、獾類長相酷似,但這兩類動物早在1.6億年前已經分了家。有袋類動物在分類學上屬於哺乳綱、有袋目。作為比較原始的哺乳動物,它們沒有發育健全的胎盤,幼崽只能早早降生,爬進育兒袋中吮吸乳汁繼續成長。澳大利亞的國獸「袋鼠」也是得名於雌性溫暖而安全的育兒袋。

澳大利亞現存的袋鼠約有60種,體型外貌各不相同。有些袋鼠站起來身高可達1.5米,有些則體型嬌小,僅如野兔一般。袋鼠家族中有一類成員叫做「兔袋鼠」,它們不僅體型、毛色、生存環境很像野兔,連一蹦一跳的走路姿勢都惟妙惟肖。如果不是因為它們耳朵較短,尾巴很長,乍看之下幾可亂真。

圖1:兔袋鼠與貓和小鳥的體型對比

1841年,英國博物學家約翰·古爾德懷著對歐洲野生動物的思念之情,將這些陌生的小動物命名為「兔袋鼠」。曾幾何時,兔袋鼠的分布遍及澳洲大陸及其周邊島嶼,但隨著環境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4種已知的兔袋鼠中已有2種走向滅絕,1種陷於瀕危。1889年以前,澳洲東南部的大平原上還生活著一種褐兔袋鼠,它是袋鼠家族的跳高能手。

圖2:約翰·古爾德繪製的褐兔袋鼠

褐兔袋鼠的體長大約50厘米,體重約為3千克,當它沐浴著夕陽安靜地吃草,你很難看出這個小毛球竟是袋鼠家族中的跳高能手。約翰·古爾德曾在《澳洲的哺乳動物》一書中記錄了他與褐兔袋鼠的親密接觸。

那時,他帶著兩條獵犬在南澳大利亞的平原上狩獵,很快鎖定了一隻獨自生活的褐兔袋鼠。但是,這種小動物正應了那句古語:「靜若處子,動若脫兔」。當獵犬靠近到一定距離,它突然察覺了危險,以驚人的爆發力和速度飛躥出去。兩條獵犬緊隨其後,窮追不捨。

當褐兔袋鼠逃出了大概400米,它突然間一個翻身向古爾德的方向沖回來。眼看揚起塵煙不斷逼近,古爾德紋絲不動地站在原地。也許因為適應夜間生活,褐兔袋鼠的視力似乎不太好,直到與人類的距離縮短到6米以內,它才驚愕地發現了古爾德,急忙應變。古爾德也吃了一驚,他的頭腦飛速運轉,猜測袋鼠到底要從左側還是右側逃跑。但出乎他意料的是,在這危急關頭,褐兔袋鼠沒有轉彎而是加速跳起,劃出一道高高的拋物線越過了他的頭頂,最後落到地面。

褐兔袋鼠的跳躍高度接近1.8米,對於體型與野兔相仿的動物來說無疑是一項壯舉。可悲的是,如此近的距離給了古爾德舉槍射擊的機會,在獵槍和獵犬的雙重攻勢下,褐兔袋鼠被殺死了。

圖3:跑動中的褐兔袋鼠

以約翰·古爾德為代表,19世中期以後,許多標本採集人、自然博物館爭相搜羅褐兔袋鼠的標本,由此引發的狩獵活動威脅著袋鼠的生存。人們很快發現,這種小動物雖然外表酷似野兔,但對人類的戒心遠不及野兔,繁殖速度也比較慢。同時,它也不像野兔一般挖洞生活「狡兔三窟」,休息時,褐兔袋鼠會在灌木叢等隱蔽處鋪搭一塊「墊子」靜靜地坐在上面,如此「草率」的隱蔽方法很容易被獵犬發現。

圖4:褐兔袋滑鼠本

被西方人發現並記錄後不足50年,褐兔袋鼠的數量快速下降。有學者認為,這一時期澳大利亞東南部的農場、牧場不斷增多,燒荒活動破壞了大平原的天然環境,牛羊等家畜踐踏植被,啃食牧草,使褐兔袋鼠食不果腹。同時,人類引入當地的家貓和赤狐過度繁殖,演變成褐兔袋鼠新的天敵,對其種群造成了危害。

1889年,應澳大利亞博物館的需求,標本採集人貝內特(K. H.Bennett)從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斯州採集了一隻雌性褐兔袋滑鼠本,這批標本售得了5先令的高價。——這竟是人類對這個物種的最後記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QZhRW8BMH2_cNUgeDc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