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亮、邵峰:中國最缺的不是CNS,最需要的是原創性工作

2019-09-23     返樸

9月21日,由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主辦的「2019年度求是獎頒獎典禮」在清華大學蒙民偉音樂廳舉行(見《2019年「求是獎」揭曉,楊振寧獲終身成就獎,顏寧邵峰獲傑出科學家獎,高福團隊獲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在頒獎典禮上,求是科技基金會顧問們分別介紹了各位獲獎人的成就與獲獎原因,每位獲獎人發表五分鐘獲獎感言。今天,我們分享謝曉亮教授對本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獲得者邵峰的工作介紹以及邵峰的獲獎感言。

2019年恰逢求是科技基金會成立25周年,本文末尾的紀錄片講述了求是科技基金會的歷史與貢獻,歡迎觀看。

中國最需要的是原創性工作


演講 | 謝曉亮

尊敬的查懋聲主席,尊敬的陳旭書記,楊振寧先生,韓啟德先生,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各位求是之家的成員,我今天非常榮幸,作為求是科技基金會顧問委員第一次在這裡頒獎,我要實事求是地做好我的工作。

經求是科技基金會顧問及執行委員會一致推薦,另一位求是傑出科學家獎的獲得者是北京生命科學院研究員邵峰。

邵峰是目前最年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實事求是地說,我認為他是新時代在中國本土崛起的、最有原創性的青年生物學家,堪稱中國青年科學家的典範。

邵峰1996年畢業於隔壁那個排名老趕不上清華的學校,那學校看樣子對他還算是有些影響。1999年他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取得碩士學位,2003年赴美求學,在密西根大學師從著名生物學家Jack Dickson,2004年獲博士學位之後去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做了幾個月的博士後,隨後去了哈佛大學,一個相當於「美國的北大」的學校,不過只待了一年半,也許他發現即使是哈佛也非完美無缺。這一結論我在哈佛待了20年才得到。邵峰決定回國發展,也許是因為他的自信,也許是因為他當時認準了在北京的機會,這是14年前的事。回頭看,這是個非常正確的決定。2005年,他去了當時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由另一位求是科技基金會新顧問、前求是傑出科學家獎的獲得者、生物學家王曉東在北京組建的新的研究機構——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加入以後待了14年。這個機構在曉東的領導下成為國際知名的生物研究所,邵峰也成了學術副所長。結果沒想到去年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和清華走到一起了。

我記得10年前從美國回來,第一次去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見曉東,一進門看到一堵論文牆。當時曉東招了20個PI,排成一行,很多都發表了CNS文章,這些年輕的PI中就有邵峰。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青年科學家在中國用短短的幾年時間就可以做出國際上一舉成名的工作,我認為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10年過去了,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發表了CNS文章,但是現在光憑CNS文章可是拿不到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了。現在中國最缺的不是CNS文章,而是原創性的工作。國內的獎項名目繁多,而評價一個人工作,最重要的還是看他的原創性和國際影響力。剛才薛其坤教授說到,求是科學家獎是用以獎勵在中國作出重大科研成果,實現學科里程碑式的發展,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領軍人物和開拓者,邵峰就是這樣一名科學家。他工作的原創性和國際影響毋庸置疑,他的工作完全是在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完成的,是在中國做出來的。我雖然沒有參加這個獎的評選工作,但是我覺得邵峰得獎實至名歸。

邵峰得獎的理由是「運用生物化學、結構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多種手段,發現了宿主細胞質抗細菌天然免疫的諸多受體和機理,並重新定義了細胞焦亡的概念,開啟了炎症與免疫研究的新方向」,我覺得寫得不錯。讓我簡單解釋一下:大家知道人體里有很多細菌,其中有益細菌可以幫助消化,有害細菌則導致疾病,我們的天然免疫系統是如何識別有害細菌,有效發起免疫反應的呢?這是免疫學的重要問題。

過去10年來,邵峰的團隊提供了系統的答案,他們發現人體細胞漿里特異的識別分子和受體,揭示了人體細胞在炎症發展中區別致病菌和非致病菌的分子機理。細菌入侵後,那些受體激活細胞激素和焦亡模式的程序性的細胞死亡,促進細胞激素釋放到血液里,引起抗細胞的炎症反應。基於焦亡模式的細胞死亡在人體天然免疫力中非常重要,邵峰的發現為探索病菌感染以及相關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新的途徑。

邵峰贏得了許多榮譽,我就不一一說了。光今年就榮獲了三項國內的大獎:未來科學獎,俗稱「中國的諾貝爾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獎,以及求是傑出科學家獎;而我們求是傑出科學家獎發在了那兩個獎之前。我謹代表求是科技基金會顧問及執行委員會祝賀邵峰,同時也希望他戒驕戒躁,攀登更高的科學高峰。

(發言稿根據錄音整理,已經審閱修正)



自左至右:查懋聲、邵峰、謝曉亮

新一代科學家如何「求大是」


演講 | 邵峰

(發言稿根據錄音整理,已經審閱修正)

求是科技基金會二十五周年紀錄片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任何形式的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摘編。轉載授權請在「返樸」微信公眾號內聯繫後台。

《返樸》,科學家領航的好科普。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文小剛與生物學家顏寧共同出任總編輯,與數十位不同領域一流學者組成的編委會一起,與你共同求索。關注《返樸》(微信號:fanpu2019)參與更多討論。二次轉載或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PWZW20BJleJMoPMZ4xX.html